1944年12月17日,一艘航空母艦從吳港起航,朝著位於南方的菲律賓馬尼拉出發,她並沒有搭載零式戰鬥機,也沒有搭載日本海軍一直渴望的烈風戰鬥機,在這個時間點,日本海航主力基本都轉戰陸基航空作戰了,擁有和戰爭前期一樣完備能戰的艦載機部隊,對於此時的IJN殘餘航母而言只是奢望。這艘航母的任務單純只是為馬尼拉的日軍運輸增援部隊。

以及運送被寄予迴天妄想的特攻武器——「櫻花」。

已經掌握了大海的美軍自然不會讓這個2萬噸的大傢伙平安過去,於是在12月19日宮古島西北230海里的海面上,美國潛艇SS395「紅魚」號給她送去了來自USN的「問候」——兩枚魚雷直接命中了這艘航母,一枚廢掉了輪機,另一枚則引爆了機庫裏的特攻機。

23分鐘後,這艘最後一個被賦予祥瑞動物名號的舊日本海軍航空母艦——雲龍號,就此沉沒,享年僅四個月。

起源

雲龍級的建造起源,應追溯至日本海軍於1940年制定的丸五計劃,最初為了抗衡美國海軍,日本海軍軍令部準備建造三艘大風改型的重裝甲航母。

但是隨後海軍省為了錢包和資源著想,決定把計劃改成了兩艘大型航母加上一艘中型航母。後者建造番號為第800號艦,被認為可能是雲龍級的原案設計,不過最終這艘船還處於構想階段,最終也沒有被明確造出來。

隨後到了1941年,為了加緊戰備,日本在11月制定了丸急計劃,以能夠儘快服役,迅速加強航母機動部隊為目的的第302號艦——雲龍號就此開工。

計劃中本應成為雲龍夥伴的前輩們

隨後情況又發生了改變,隨著中途島戰役之後航母機動部隊的大量折損,原本可能只是作為九段作戰中的第四段航空機動作戰的補充戰力的雲龍級一下子就變成了一級量產型航母,從只需跟著雙鶴姐妹作戰的後輩變成了日軍計劃中新的海軍槓把子,在日本海軍將以戰列艦為主的丸五計劃改為航空母艦為主的改五計劃以後,日本對於雲龍級的建造計劃瞬間從1艘爆炸到了16艘,而首艦雲龍號也成為了最後一個以祥瑞動物命名的日軍航母。

但是雖然肩負著量產型航母的期望,雲龍級的建造週期依然長達2年,等雲龍號進行作戰行動時,日本的所有艦隊航母都已經戰沉,而自己則不得不作為最後一艘執行海上作戰行動的日本艦隊航母,最終在北緯29度58分,東經124度03分結束自己只有四個月的短暫服役生涯(不過考慮到信濃號和大鳳號的遭遇,雲龍號或許還能稱得上長壽了。)

技術方面

作為一級量產型航母,雲龍級的首要任務是要儘快竣工服役,於是在設計上直接繼承和改善了飛龍號的設計。首先在建造過程中減少曲面構造,大量採用電焊,並且不同廠製造的雲龍級所採用的動力裝置也是不同型號的:天城號和笠置號採用的是未完工的伊吹級重巡洋艦的主機,而葛城號還有阿蘇號採用的是陽炎級驅逐艦的主機。

陽炎級合體產物(霧)————葛城號航空母艦

艦體和甲板設計方面,雲龍級和飛龍號基本相同,其中做出的主要改進有:

  • 為了縮小迴旋半徑而取消了中央支撐半平衡舵而是改成了和蒼龍號同款的外傾式並列雙平衡舵。
  • 增設了更多的機炮。
  • 取消了中部升降機以加強甲板防禦力,同時擴大已有升降機尺寸。
  • 用新式的空廠式三式十型制動裝置取代了吳式四型制動裝置。

機庫方面鑒於先輩們的慘痛教訓,雲龍級加強了消防和通風能力,並採用了各種防火阻燃措施。

艦橋方面,雲龍級選擇了右舷前置,其搭載設備包括一座21號電探(還有一座在飛行甲板左舷的後部,可進行升降。)此外還有一部13號電探,戰爭末期位於艦橋的21號電探被更新為了22號電探

動力方面,雲龍級的理想動力為四臺艦本式中高低壓蒸汽輪機和八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搭載3750噸重油,續航力為8000海里/18節。由於這一類的主機產量不足,從葛城號開始的雲龍級航母被迫採用了四臺陽炎級驅逐艦的主機,功率從152000馬力暴跌到了104000馬力,航速自然從34節跌到了32節。當然這並不重要,因為她們當中的大部分根本不可能走上戰場。

同時雲龍級繼續沿用了前輩的右舷橫向下彎雙煙囪設計,並且川崎神戶廠建造的雲龍級還打算採用交替佈置鍋爐艙和輪機艙的動力佈局設計來提高生存性,日軍計劃從生駒號之後的雲龍級全部採用該設計,並稱為雲龍改型。

在雲龍級煙囪上閑庭信步的美軍

雲龍級的主力防空武器為六座89式127MM雙聯裝防空炮,兩舷各為前二後一,由兩臺94式高射指揮儀控制,最終完工時還搭載有21座三聯裝96式和30座單裝96式25MM機炮,其中首尾各三座三聯裝,左舷八座三聯裝,右舷則是七座,單裝炮便是分佈在飛行甲板的周圍以及艦橋上,由五部95式射擊指揮儀控制,並且雲龍號和葛城號還曾計劃搭載數座對空噴進炮,最終也沒有搭載。

隼鷹號上搭載的89式防空炮(左)

《男人們的防空炮》中的96式三聯裝25MM機炮

雲龍號的計劃搭載是28聯裝而非30聯裝

雲龍號之後的雲龍級航母的防空武器基本與雲龍號相同,唯一存在不同的應該是25MM機炮的數量。

防護方面雲龍級依然是輕量化防禦,以抵擋驅逐艦和巡洋艦的炮火打擊為主,主裝甲帶為150MM,機庫甲板為55MM,在航空汽油庫周圍澆築了混凝土作為保護層,同時為了方便施工,葛城號和阿蘇號還更改了裝甲材質和一部分設計,將舷側裝甲從46MM裝甲換成了兩層的25MM裝甲。

艦載機方面,最初計劃雲龍級將有以下三種載機方案:

  • 15架零戰,30架九九艦爆,20架九七艦攻。(雲龍號計劃搭載)
  • 19架零戰,27架九九艦爆,27架九七艦攻。(生駒號計劃搭載)
  • 20架烈風戰鬥機,27架流星艦攻,6架彩雲艦偵。(1944年計劃搭載)

當然,這裡面沒有一架飛機上過雲龍級的甲板,等雲龍號竣工服役時,日本海航主力基本都跑到陸地上開紫電戰鬥機了。

不知道的孩子呢

唯一稱得上雲龍號「艦載機」的櫻花特攻機,當然這玩意並不能從航母起飛。

建造

由於戰時日本軍工業的繁忙,直到1942年8月1號,首級艦雲龍號才正式在橫須賀工廠開始動工,到了1944年8月6號才竣工並加入了第三艦隊第一航空戰隊。

隨後由於橫須賀工廠開始負責信濃號的改裝工作而取消了兩艘雲龍級建造計劃外,天城號於1942年10月在三菱長崎廠開工,1944年8月10號竣工。葛城號於1942年12月8日在吳海軍廠動工,44年10月15號竣工。這兩艘船同樣加入了第三艦隊第一航空戰隊。

隨後1943年開工的笠置號,阿蘇號和生駒號分別於三菱長崎廠,吳海軍廠和川崎神戶廠進行建造,沒有一艘最終竣工。

戰史

雲龍號

1944年8月初,美軍開始針對硫磺島和小笠原羣島發動空襲,為了應對這個情況,以雲龍號艦長小西要人為指揮官,組建了包括了雲龍號航空母艦,五十鈴號輕巡洋艦,和兩艘秋月級驅逐艦(霜月,冬月)的一支「急襲部隊」,隨後雲龍號進入了東京灣,參與了流星艦攻的相關實驗,此後這段時間雲龍號並沒有任何出動和作戰(小西要人:我以為我是來打仗的。)

流星艦攻

冬月號驅逐艦

假裝是霜月號的秋月號驅逐艦

五十鈴號輕巡洋艦

此後的劇本大家都清楚,麥跑跑成功殺回了菲律賓,日本海軍主力順利在萊特灣海戰全軍覆沒,海航也在與美國海航的戰鬥中被碾壓至渣。

於是到了11月15日,經過了一系列重組以後,日本將他們最後的五艘航空母艦:龍鳳,隼鷹,雲龍以及在此前便竣工和服役了的天城,葛城,組成了日本最後一個航母部隊,而且名號也為「一航戰」,當然這時候的一航戰實際上已經沒啥作戰能力,雖然之後軍方曾打算利用已有航母來進行「神武作戰」計劃,但也最終作罷。

重返菲律賓的麥克阿瑟

沉沒中的瑞鶴號

而隨著菲律賓戰事的惡化,海軍終於準備12月初將櫻花彈投入到該地區使用,但是很明顯,作為櫻花發射平臺的一式陸攻是不可能自己飛到菲律賓的,於是軍方決定讓航空母艦搭載一批櫻花彈以及一些增援部隊來運送到菲律賓。

一式陸攻

然而最初負責運送的其實不是雲龍號,而是天城號,但是當時的天城號艦長宮崎駿男表示:我們的船員還比較年輕,還需要多訓練。於是在經過有關人員同意以後,早服役的雲龍號便接替自己的姊妹艦,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柚木武士作品,雲龍號出發前往馬尼拉時的情景。

除了櫻花彈以外,雲龍這艘大運輸船還搭載了以下貨物:

  • 60輛各類軍用車輛
  • 1500名軍事人員包括800名陸軍空降兵
  • 1500噸彈藥
  • 一批軍用滑翔機
  • 據說還有一批震洋特攻船

震洋特攻船

12月17日上午,在數艘驅逐艦的護航下,雲龍號搭載著這批「緊急重要物資」駛離了吳港,朝菲律賓馬尼拉前進。在通過關門海峽抵達東中國海以後,12月18日雲龍號探測到了美國潛艇的信號,便加強了警戒。到了19號幾乎全體船員都進入艦橋和船內進行對潛艇的警戒,海航的水上飛機也提供了反潛協助,就在當天,日軍飛機確實發現了一艘上浮的美軍潛艇,於是該飛機投擲了炸彈並宣稱將其擊沉。

這艘潛艇名叫紅魚,舷號SS-395,在12月9號它參與了對隼鷹號的圍攻。

知道最終結局的人應該都清楚紅魚號並沒有沉沒,在遭到襲擊以後它警戒了起來,並意識到這附近有「大魚」路過。

下午四點,它發現了以雲龍號為核心的運輸艦隊。

八分鐘後,它發射了四枚魚雷。

到了16點35分,雲龍號發現了在途的魚雷打擊,接下來的躲避機動順利躲過了三枚魚雷,然後在16點37分,雲龍號右舷被擊中。雖然此時的雲龍號可能發現了紅魚號的潛望鏡並發動火力打擊,但是魚雷打擊導致的電力中斷使得雲龍號上的火炮被迫停止射擊。

在雲龍號艦員試圖進行修復(包括拋棄船上的卡車來緩解和恢復船體的傾斜度)時,此時的紅魚號也沒有閑著,它再次發射了四枚魚雷,結果一發都沒命中。

它並沒有灰心,而是選擇從艇尾魚雷管中再發射一枚魚雷。

16時45分,這枚魚雷再次命中雲龍號,並引爆了機庫裏儲存的櫻花特攻機(也有觀點認為引爆的是127MM火炮的彈藥庫)。

這次爆炸徹底毀滅了這艘航母,雲龍號開始沉沒,小西要人艦長下令棄船,然而大部分船員最終還是沒有倖存下來。下沉期間爆炸造成的黑煙一直包裹著雲龍號,這黑煙濃到當時的紅魚號甚至都無法確認其是否開始下沉。

直到57分,隨著黑煙和最後一部分浮在水面上的艦體消失,正式確認,雲龍號沉沒,隨後其在1945年2月20號被除籍。

由紅魚號拍攝下的雲龍號徹底沉沉沒的最後一刻,攝於16點56分

天城號

在雲龍號沉沒後,到了1945年2月,日軍航母的一切活動被停止。3月19號美軍對吳港發動空襲,並成功擊傷了天城號和葛城號,此時的日軍意識到,沒有艦載機部隊的航空母艦無異於上了案板的肉,下了鍋的雞,於是到了4月20日以後,除了海鷹號以外的所有航母均被轉為預備艦並進行了疏散和偽裝,天城號被疏散到了吳港三子島,在進行了偽裝以後被作為防空浮動炮臺使用。

剛竣工時的天城號

7月24日,由於偽裝被炸彈掀起的風給全部掀翻破壞的原因,天城號暴露並被命中了兩發炸彈(另有資料認為是三發),因為人員早已事先疏散至岸上,導致缺乏人手來進行有效的損害管制工作。28日,天城號再次被命中了一發炸彈和五發近失彈,人手的匱乏使得損管工作還是無法有效進行,29日,天城號開始傾覆,由於處於淺水區,天城號並沒有真的沉沒,但是此時重新修復該船已經不可能了,於是此時的天城號也被軍方算作了沉沒。

傾覆的天城號,攝於1946年8月

1946年12月5日,由播磨造船所負責的對天城號的拆解工作開始進行,隨後便是長達數個月的扶正,排水,水下爆破拆解和浮力艙安裝,直到次年7月31日,對天城號的上浮工作成功,隨後到了12月11日,天城號終於被拆成了一堆廢鐵和零件,隨後被用於了各類民用設施當中。

葛城號

試航中的葛城號,1944年10月

由於和天城分屬一個戰隊,1945年進行疏散偽裝的時候也是和天城號一樣疏散到了吳港三子島,所以戰時經歷與天城號大致相同,雖然也遭到過了空襲,但一方面並非傷到要害,另一方面,當時美國海軍航空兵們的集火對象是天城號。(怕不是看穿了葛城號驅逐艦的本質(霧))

由於並未傷及要害,戰後尚能開動的葛城號被用來進行了一項特殊任務:將尚處海外的日本僑胞和軍人運送回國,為此葛城號進行了一項改造以勝任其人員運輸船的工作:將機庫翻修成居住區。

接受完改造便開始了新工作的葛城號,1946年。

1945年12月,一直憋在港口裡的葛城號的遠洋運輸工作正式開始,此期間她的主要工作區域一直在南太平洋一帶,包括拉包爾和法屬印度支那。雖然這項工作基本稱得上順利但是在此期間還是發生過因鍋爐用水匱乏而在中途喪失動力被迫帶著上千人來了次「南太平洋的奇幻漂流」的大事故。

在高效地將49390個日本僑胞和軍人運送回國以後,葛城號立刻被送進了拆船廠進行拆解,並於1947年11月拆解完畢。

笠置/阿蘇/生駒

由於是三艘未完工艦,所以她們的經歷並沒有特別長且出彩的部分,這裡只是單純講一下比較有意思的部分。

⒈在戰爭期間,阿蘇號被作為自殺武器實驗艦遭到各式炸彈的狂轟濫炸,結果是屁用沒有,阿蘇號依舊屹立在倉橋島海面之上。

阿蘇號屹立在海面之上

⒉生駒號的迷彩被一口氣塗到了吃水線以下。

生駒號未完成艦體

⒊笠置號與生駒號均因為雨水累積問題而發生一定角度的傾倒。

笠置號未完成艦體

這三艘未完工艦均於1947年12月,4月和3月拆解完畢。

後記

作為改五計劃的建造中心,雲龍級作為日本第一級也是唯一一級量產型艦隊航母毫無疑問是失敗的,但這並不是她本身的錯,她本身性能優良,設計良好,也為量產化做出了足夠多的簡化措施。她們唯一的錯誤是她們生在日本,日本的工業能力早已無法去「量產」一艘設計完備的艦隊航母了,而隨著「不沉航母」大鳳號和「最大航母」信濃號的沉沒,以及海航部隊的大量戰損和戰略物資的徹底匱乏,此時的雲龍級存在的意義,早已不再是參與九段作戰,或者作為日本海軍新主力與美國海軍進行航母大戰,而僅僅只是為這個開戰初便註定窮途末路的海軍,貼上一個最後的註腳罷了。

(第一次寫這一類文章,如有不足還望海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