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辛庄遺址位於無定河下游支流川口河的上游,我省清澗縣李家塔鎮辛庄村東的梁峁上,當地居民稱此梁峁為「老爺蓋」,總面積約10 萬平方米。12 月8 日,漢唐網與《三秦都市報》聯辦專欄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者在該處遺址發現了商代晚期鑄造青銅器的陶制模具,這意味著當時陝北高原居住的部族已經能夠獨立鑄造青銅器。

  「此次考古發掘區位於前老爺蓋山峁頂北側較低處,南為小型墓地,北望後老爺蓋大型建築,西緊鄰斷崖,與棗灣畔中型建築隔溝相望,東為山樑脊背。出土器物有陶、石、骨等器物,以陶器為多,可見器型有陶鬲、甗、三足瓮、小口罐等,紋飾為繩紋、三角劃紋、指窩紋、附加堆紋、雲雷紋等,無論器物類型還是紋飾特徵與辛庄以往發現近似,年代為晚商時期。石器主要是石斧。骨器有骨笄、骨錐、骨匕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遺址中出土的還有鑄銅陶范、陶模、泥芯、銅渣等遺存近20 件。」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種建榮介紹,這些陶范是從位於山樑西面低處的房址的廢棄填土中發現的,而非出自作坊原位。由於陶范和陶器一樣,不大可能從遠處搬來,不是舶來品,考古人員推測,附近當有鑄銅作坊存在。由於這個區域還沒有發掘,這個青銅器作坊遺址的規模、持續使用的時間、生產與管理組織等目前還是一個謎。陝北高原尤其是黃河兩岸以往發現過許多晚商時期的青銅器,一部分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色,多數青銅禮器又具有中原王朝的特點,當然還有一些本地特色的器物。以往研究認為,這些青銅器至少有一部分是當地鑄造的,但卻沒有直接的證據。而此次考古發現的鑄銅陶范,直接證明了確確實實有一部分銅器應該是在陝北當地鑄造的,而其鑄造銅器的技術不僅是會造簡單的工具,而且會造複雜的銅器。

  辛庄遺址屬於無定河的支流川口河流域,目前在附近發現了8 個類似的遺址,而陝北高原東南部和它具有共同特徵的遺址有140 多個,加上近年來在辛庄遺址發現僅次於殷墟之外規模具大的夯土建築,說明這個區域曾經存在過一個實力強大,和商王朝外交關係時好時壞的重要方國,根據曾經出土的相關文物,這個區域文化有可能和商周時期記載中頻繁出現的部族「鬼方」(「鬼方」對商人來說是借一族之名泛指一方,是殷周時代北方農牧混合族群)有關。這次發現的鑄銅陶范,也可能是「鬼方」工匠從商王朝學習到青銅器製作技術後,在當地建造的青銅作坊的遺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