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已是一個巨頭壟斷的行業,然而過去十多年,它也有過百家爭鳴的階段。時代的局限造就了諸多商業上失敗的產品,但歷史的塵土並不會埋沒金子的閃光,若干年後,你會在瓊樓上發現它們耀眼的一面。

為此,愛范兒(微信號:ifanr)將會圍繞「不該被忘卻的智能手機」主題展開一系列話題文章,以今天的視角,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遺忘的產品。本文是第三篇。第一篇:發明了卡片式交互的這家公司,本可以開創屬於自己的全面屏時代 | 硬哲學第二篇:7 年前的驚鴻一瞥,成就了諾基亞手機史上最出色的產品 | 硬哲學

在 Android 手機的發展史上,摩托羅拉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光。初代里程碑 Milestone 自不必說,此後的 Defy、Droid Razer 系列也都擁有極為出色的工業設計。

但假如要讓我從眾多摩托羅拉手機中選出一個最有個性的型號,我會毫不猶豫地把票投給 moto X,而且應該也不止我一個人會這麼想。

回過頭來看,雖然你很難用「革命性」和「改變世界」這樣的詞語來形容 moto X,但在智能手機的歷史上,和它一樣不按常理出牌,不玩配置堆砌的設備並不多,無論是對於摩托羅拉這家公司還是整個手機行業來說,它都是一款值得懷念的設備。

所以,不管你現在手上用的是不是摩托羅拉的手機,你都應該了解一下 moto X,看看 5 年前它都在這個行業里留下了哪些故事。

在「嘿,Siri」出現之前,Google 和摩托羅拉就想著靠語音來控制手機

前段時間網傳了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人在公交車上丟了小米手機,而機主確定小偷就在車上,所以馬上叫司機讓車停下不開門,車裡瞬時安靜起來,此時機主大喊了一聲:「小愛同學!」,某個角落就傳出了「我在!」的聲音。

雖然這更像是一個段子,但這種類似於蘋果「嘿 Siri!」式的隔空語音交互,在當下的智能手機產品中並不少見,最早有這個想法的便是 Google 和 Moto。

2012 年,Google Glass 眼鏡上就率先嘗試通過語音來控制設備各種功能比如拍照,只要你喊一句「OK,Glass」就能隨時喚醒設備,這也是 Google 第一次嘗試在硬體設備上展示語音交互的作用。

2013 年,Moto X 接踵而來,此時的摩托羅拉已經被 Google 收入囊中,而 moto X 也成為了首款充分運用了 Google 軟體和服務的設備,其中就包括了新的 Google Now 語音助手。

為了讓「助手」的概念進一步融入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摩托羅拉打造了一項名為「Touchless Control」的無接觸控制功能,它和「嘿,Siri」等多數語音服務類似,就算是手機處於鎖屏狀態放在一旁,你只要來一句清晰的「OK,Google Now」,便可以直接啟動語音服務,並實現打電話和發簡訊等日常操作。

為了讓這種語音服務可以隨時被喚醒,當時 moto X 搭載的是摩托羅拉專門研發的 X8 處理器,主核心採用的是當時的高通驍龍 S4 Pro,同時還額外加入了兩顆語境計算和自然語言處理核心,前者主要負責各種接觸交互和各種感測器的控制,後者則負責和音頻相關的識別和處理。

這種架構和現在的「協處理器」很相似,意味著手機可以將一些簡單的工作指令交給低功耗晶元來處理,而無需再啟用高功耗的主核心,所以哪怕是當時 moto X 僅有 2200 毫安電池容量,依舊能保證足夠的續航與待機時間。

這麼做的並不是摩托羅拉一家,蘋果在同年發布的 iPhone 5s 中也加入了名為「M7」的協處理器,專門用於各種感測器數據的測量,但類似於 moto X 實時語音交互的「嘿,Siri」功能,蘋果在兩年後的 iPhone 6s 中才得以實現。

也許 Google 和摩托羅拉對於當時的 moto X 都有一種期盼,它們希望達成一種理想的合作,一種像是 iPhone 那樣的能夠在軟硬體層面進行深度結合的產品,而不再是單純的第三方組裝廠和割裂的 Android 系統。

事實證明這種方式還有效果的,moto X 成為了當時理念最領先的設備,也多少讓手機朝著「智能」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Made in America」的口號很美好,但這件事摩托羅拉和蘋果都沒成功

在 moto X 發布前,Google 投入重金在美國多家的主流報紙刊登了整版廣告,但宣傳的重點並不是手機本身的功能,反而是在強調它的「國貨」屬性——「由你設計,美國組裝」,這是當時廣告的口號,專門拿去給了老美們看的。

沒錯,這是一款設計、製造和組裝都在美國本土完成的智能手機。

這個口號的背後,摩托羅拉在 moto X 上市前就花了 6 個月的時間,重新對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廢舊工廠進行改造,並招聘了 2500 名工人,實現每周 10 萬台設備的出貨量。

時任摩托羅拉 CEO 的 Dennis Woodsid 還表示:「因為成本而不能在美國製造手機的說法其實是一種假象。」

按照摩托羅拉的設想,將製造地設在美國主要是為了 moto X 的定製化服務 Moto Maker 而準備的,這項服務可以讓用戶像定製 Nike 球鞋一樣對 moto X 手機進行 DIY,自己選擇手機的背蓋和材質,甚至還包括配色,因為隨機性較強,只有工廠在本地才能更快地對定製產品做出響應,同時保證發貨的速度。

另一方面,從營銷策略上,Google 和摩托羅拉也希望藉助「美國製造」的精神標籤,進一步推動 moto X 的熱度和銷售。

但這項投入只持續了一年就被迫中止了。摩托羅拉在 2014 年 5 月宣布將會關閉工廠,原因大概歸咎於 moto X 低迷的銷量,工廠已經沒辦法維持正常的運轉。此時工廠僅剩下約 700 名員工,主要負責的仍然是 moto X 的組裝和全美髮貨工作。

還有一個原因是成本問題,按照摩托羅拉當時的供應鏈負責人 Mark Randall 指出,銷量較低也意味著工廠無法實現規模效益,美國本土工廠較高的人力和配送成本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所以在之後的中低端產品如 moto G 和 moto E 上,摩托羅拉重新選擇了中國等勞動密集型地區進行生產。

所以,縱使「美國製造」這樣的光環能夠讓本土消費者產生更多的信賴感,但考慮到人力成本,美國消費者們也無法指望在美國生產的東西能夠獲得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一樣的價格。而對企業來說,成本控制和穩定的量產化始終是銷售產品的關鍵。

正如 Strategy Analytics 分析師 Neil Mawston 當時所說的:「在美國生產或組裝智能手機會讓摩托羅拉自嘗苦果。美國是設計智能手機的好地方,蘋果也是這麼做的,但在這裡造手機是另一回事。」

類似的問題也曾讓蘋果感到頭疼。在 2013 年,蘋果就將最新的 Mac Pro 搬到美國進行組裝,還專門製作了一個介紹視頻來彰顯本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然而這款原定於 12 月開賣的設備一直拖到隔年 3 月才上架,還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缺貨的狀態,預定後的發貨時間更是要長達五六周。

兩年後,庫克接受 CBS《60 分鐘》採訪時也說,蘋果之所以不願把 iPhone 產線從中國搬回美國,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數量的專業技工,但美國卻無法滿足蘋果的需求,這決定了在中國進行產品生產依舊是平衡效率和質量的最佳選擇。

moto X 第一次讓大眾知道,原來智能手機也可以玩專屬定製

在之前我們曾提過一個觀點,即智能手機這種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決定了,它很難會去為少部分人的個性需求而放棄掉大部分人的需求,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均攤設計和生產上的成本,並最大化地降低風險。

正因為如此,大部分手機廠商一般只會給自己的設備做 2-3 個顏色和款式,只有體量較大一點的品牌才會有餘力做一些另類的設計,但出於對風險的考慮,黑白款式依舊供貨量最高。

但在 moto X 上,摩托羅拉卻推出了一項服務,讓用戶可以在購買手機前先對存儲空間、機身顏色、手機背殼和材質進行定製,甚至還能在手機背殼上進行刻字,最後再將它們組合到一起,讓這款手機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產品。

這項服務名為「Moto Maker」,一度讓 moto X 成為手機個性化的代名詞。和以前那種僅僅只是換換外殼顏色的手機不同,單純手機背部的顏色,Moto Maker 就提供了超過 200 項的可選組合,更不要說還有其他的選項。

具體來說,大到背蓋的顏色、材質和存儲空間,小到側邊的音量鍵樣式、鏡頭的線圈和內置鈴聲,你都可以親自在網站上挑選,最終確定的型號會直接在前文所說的德克薩斯州工廠進行生產,用戶在一周後就能收到手機。

哪怕是在現在,你依舊很難找到一個類似於 Moto Maker 這樣,能夠讓用戶親自對消費電子產品進行定製的平台,這種理念在當時也遭到了一些質疑聲。

比如蘋果的設計總監 Johny Ive 就曾在《紐約客》的採訪中表示,讓消費者決定工業產品中的設計,是一種偷懶的價值主張,其實就是在暗指 Moto Maker;之後摩托羅拉的 CEO 也對蘋果的高定價策略進行了一番嘲諷,同時認為這只是「不同的產品哲學」而已。

但很現實的問題是,moto X 這項最大的定製賣點,某種程度也局限了它自身的發展。一方面,這項定製服務當時只向美國本土地區消費者開放,而且大部分消費者想要的木質後蓋在開售的幾個月後才正式上線,這讓不少潛在的用戶都投奔到了同期的三星、HTC 和 LG 手機上。

另一方面,這種 DIY 的性質也決定了 Moto Maker 只能引起小眾群體的關注,這種高隨機性的設計,也導致它無法像其它手機一樣擺在門店的貨架上任人挑選,基本上就是告別了線下銷售的模式,也失去了一定的曝光度,後幾代的 moto X 產品雖然仍然有 Moto Maker 支持,但定製的深度就遠不如初代了。

如今,摩托羅拉品牌一息尚存,新產品依舊在按部就班地更新,但被聯想收購之後的它愈發像是一個跟隨者,越來越傾向於選擇那些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成功設計,少了推陳出新的創意,多了東施效顰的無趣,不提也罷。

這隻能說是一個悲傷地延續。

題圖來源:moto X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