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終時,劉禪問了個問題,諸葛亮仰天大笑:原來傻的是我!

  東漢時期,東漢末年出現非常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自然災害頻發,引起天下百姓的不滿,各地農民起義紛紛揭竿而起,而其中較爲出名的黃巾起義即發生在這時候!而此時的東漢,在君臣權利結構上,刺史成爲了官方的正規官職,甚至掌握了一個州的軍政大權。地方性權力過大,導致君權空虛,所以各個地方官吏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其中較爲有名的有曹操、孫權等。至此,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豪傑並起。在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其中以魏蜀吳三股勢力爲代表,逐漸脫穎而出,最終,天下三分。

  《三國演義》作爲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講的就是三國時期內發生的故事。所以從小聽三國故事,談論三國人物,成了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只是我們看過的大多數三國的電視劇、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其實都是以蜀國的視角作爲主線的,所以大家從正派反派人物的劃分來說,往往覺得似乎蜀國纔是代表正義的一方。

  爲什麼大家會覺得蜀國纔是代表正義的一方呢?這其中的原因,一個在於劉備的血統,在三股勢力中最有“名譽”,比上曹操的攜天子以令諸侯,比上打仗不行又逼死陸遜的孫權來說,都更具說服力。另一方面呢,桃園結義,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等我們學過的歷史典故似乎大多都跟劉備的勢力分不開,我們自然也都喜歡這些在熒幕上更加鮮活的人物。

  隨後在徐庶的指引下,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的出現是劉備一方非常大的一個轉折點,諸葛亮先是用着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幫助築建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擊了曹操八十萬雄獅。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襄九郡,養兵屯田,又順勢收下了劉璋的益州。此時,天下的局面已經算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正是諸葛亮的輔佐,劉備才成就了這蜀國大業。只是劉備爲了幫關羽張飛報仇,不管天下大勢,莽撞的攜傾國之兵進攻東吳。諸葛亮勸無可勸,只能任憑劉備,之後被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大敗,至此蜀國原本的強盛,也被劉備“揮霍”完了。在白帝城將劉禪託孤至諸葛亮,並且還說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不過諸葛亮念劉備對其的知遇之恩,並沒有自立爲王,而是一心想要幫助劉禪統一天下。可奈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也算是盡心盡力的幫助劉禪,原本在劉備死後,南中地區大亂,諸葛亮卻絲毫慌張,帶着衆人打敗雍闓軍,又七擒七縱孟獲,很快便平定了周圍的戰亂,也正是此次的平亂,讓蜀國又有了一定的喘息之機。

  有一句話叫扶不起的阿斗,三國曆史中,劉禪在其中一直扮演着一個“庸主”的形象,但是在諸葛亮去世前,劉禪問了他一個問題,諸葛亮才知道他有多聰明!諸葛亮看準了時機,在曹丕逝世後,決定北伐出師。可是遇上了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司馬懿,五次北伐,最後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收場。看似在劉禪在其中一直扮演着一個“庸主”的形象,不過其實在諸葛亮重病五丈原的時候,劉禪派遣尚書僕射(尚書省副官)李福看望諸葛亮,並問了諸葛亮在其死後,蜀國大任應當交付於何人,在最後又問了一個問題“陛下還非常關心丞相,你逝世後,你的兒子諸葛繕應該怎樣安排呢?”

  聽到這句話,其實諸葛亮也明白了一切,仰天大笑,原來劉禪並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隱藏了多年,劉禪也怕自己的兒子像曹丕一樣,篡位奪權,一直以爲劉禪什麼都不管不顧,沒想到原來最傻的是自己,自己還在考慮怎樣幫助劉禪統一天下。無奈之下諸葛亮便說“不用陛下再費心了,我家中還有八百棵桑樹和一些田地足夠他們自給自足了”。說完諸葛亮便逝世了。縱觀三國時代,我們一直將劉禪看做一個“庸主”,認爲阿斗沒有才能,不能主導蜀國大任。

  其實並不是,只是劉禪在對比劉備與諸葛亮二人來看,相差的太多,劉備在逝世的時候既然會把江山留給劉禪,說明瞭劉備也認爲劉禪並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在諸葛亮逝世後,蜀國經過了五次北伐,其實已經將蜀國的家底掏空,這也算是後來司馬昭伐蜀的時候,劉禪開門投降的原因,劉禪知道自己抵抗不過,如果拼命抵抗甚至還會危及到蜀國的百姓,既然如此不如開門投降,劉禪也因此做了四十餘年的益州之主。面對諸葛亮臨終時,劉禪問了個問題,諸葛亮仰天大笑:原來傻的是我!你們對此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