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陳旭

  3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開幕式時表示,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今年6月底之前,將再次修訂發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鼓勵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強還表示,中國將持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面臨增長動能減弱、國際貿易頻現摩擦、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生變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中國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上述領域的開放意味着什麼?金融業又該如何擴大開放?

  帶着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每經記者周程程 攝

  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帶來更多機會

  NBD: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您如何看待中國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

  張燕生:中國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同時也在爲世界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公共產品。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而中國經濟堅持推動新舊動能的轉化、新舊結構的轉換、新舊模式的轉換,也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前景依然被廣泛看好,越來越多的經濟體願意和中國合作,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也給世界帶來了更多機會。包括總理今天演講中講到要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也爲外資提供了更多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NBD:總理提出今年6月底之前將再次修訂發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等,您如何看待這一修訂?又如何看待將擴大增值電信、醫療機構、教育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對外開放?

  張燕生:這些領域是中國未來發展最快、最有前景的領域。例如,我們此前做過調查,在中國成長性最好的產業中,養老健康產業排在第一位。2020年養老健康產業的產值規模有可能達到14萬億~16萬億元。

  養老健康產業又可以分爲幾個部分,第一個大的部分就是服務。中國有很高比例的老人是居家養老,但與此同時應該重視的問題是:如果失能、失智或者得了慢性病,又該如何解決。這就需要一系列配套設施的完善,特別是中高端產品和服務,包括一些醫療、培訓方面的儀器甚至機器人等,換句話說,需要科學技術的提升與發展。

  另一方面,還需要人力資源的大力開發。包括醫療機構、教育服務等成長性好的領域,都需要全球性的人才,需要高端要素的進入。目前,我國在這些領域與一些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因此開放就顯得尤爲重要。

  這也要求我們落實三方面的工作——法無授權不可爲;法無禁止皆可爲;法定職責必須爲。也就是說,要用市場化的、法治化的、國際化的方法來做,因此纔會涉及要修改外商投資法,並且要制定與外商投資法配套的法律體系。

  圖片來源:新華社

  金融開放要從實際出發

  NBD:總理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將持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包括外資銀行業務範圍大幅擴大等。您如何看待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

  張燕生:什麼叫開放?第一,開放就是“引狼入室”,只有敢“與狼共舞”,纔敢於開放。

  第二,開放的本質是改革,因此中國要推動規則、標準、監管辦法等制度性的改革,以實現高標準的開放。

  第三,開放的動力實際上也與壓力、危機與挑戰有關。

  金融開放能夠更好地促使市場發揮重要作用,能夠促進金融創新。需要注意的是,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來看,需要警惕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類似美國經濟的虛擬化、泡沫化和空心化。

  金融創新和開放要避免泡沫化、空心化,必然和監管密切相關。監管又是和人才、能力、法律體系、市場體系軟環境相關,因此金融創新與開放必須要和實實在在的監管能力相匹配,否則會產生嚴重危害,甚至有引發經濟發展倒退的可能。

  NBD:那您覺得該如何提升金融監管能力?

  張燕生:監管能力很難做到一下子就得到提升。監管就像3歲孩子學走路,必然會有摔跤的過程,不會摔跤的孩子就學不會走路。所以,監管上應該注重把控風險。而要防範風險,那麼開放一定要有度,一定要適宜,開放一定要從實際出發。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