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古城佛羅倫薩

蘭博基尼、瑪莎拉蒂、法拉利、範思哲、Prada、Armani、 Gucci、FENDI、Dolce & Gabbna……提起「義大利製造」,這些世界頂級品牌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如果探究一番,不難發現在這片享受著地中海宜人氣候的土地上,許多以「純手工」為傲的品牌分佈在規模較小,生活節奏緩慢的小鎮上。

與日本「造村運動」的發展路徑不同,義大利的特色小鎮與其「手工業帝國」的稱號密切相關。如果說日本的特色小鎮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產物,那麼義大利的特色小鎮則以手工業為其核心標籤。

在機器生產早已成為主流的今天,義大利的手工業小鎮仍然保持著自身的節奏,為「義大利製造」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同時也為義大利品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背書。這種產業發展模式,值得國內的特色小鎮借鑒。

高度分散的城鎮體系

義大利廣大的以中小城鎮為中心構成的區域,活力並不亞於幾座大城市,甚至有著更好的生活環境。這為義大利手工業特色小鎮發展的提供了沃土。

1960年到2010年的50年間,義大利的城市化率僅從59.56%增長到68.36%,增幅甚至不到10% 。直到今天,義大利全國的城市人口,一半以上居住在規模不足20萬人口的小城鎮,而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口約佔1/4。

羅馬 Trevi 許願池

義大利最大的城市有多少人口?羅馬270多萬人,米蘭130萬人,那不勒斯97萬人。如果只說數字不夠直觀,那我們以北京市人口最多的區朝陽區的數據做個對比——2017年朝陽區的常駐人口數量為395.5萬人,約為羅馬的1.5倍、米蘭的3倍、那不勒斯的4倍。義大利的城鎮有多分散,由此可窺一斑。

古羅馬城邦自治的傳統造就了義大利了數量眾多、分散、自給自足的城鎮體系,海洋文明的商業文化也促進因商而立的城鎮相互之間的交通聯繫、產業聯繫更加緊密。20世紀70年代,作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思路,城市化建設更偏好大城市之外的地區,小城鎮得以更好的發展。種種因素,促成了義大利獨特的城鎮格局。

藝術的傳承

僅僅是手工業的話,不足以支撐品牌、特色小鎮的魅力。藝術,為義大利手工業添上了雙翼。

義大利從古希臘之後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一直都是歐洲文化與藝術的中心。義大利天主教的文化傳統,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土壤,相對於東正教、新教等,天主教更加青睞絢麗豐富的藝術風格。義大利教堂建築相當壯觀,而且對於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威尼斯聖馬可教堂、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甚至吉伯提所作洗禮堂銅門上的「天國之門」青銅浮雕,都體現了天主教的藝術沉澱。

米蘭大教堂

歐洲歷史上古老的美第奇家族,出於宗教信仰、統治需要等原因,為義大利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資助。

13世紀末14世紀初,義大利先於全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濟安·貝尼尼、桑德羅·波提切利、丁託列託、提香、拉斐爾、喬託……人類歷史上最閃耀的藝術家們曾在這裡留下作品。

從某種角度來說,藝術家與工匠是同一類人,藝術家的精神傳承,是義大利手工業人一直秉承「不但要材質好,設計出色,更重要的是工藝」理念的來源。

中小企業撐起的GDP

義大利的國家統一較晚,連年的內戰致使義大利錯過了早起資本積累與工業革命的時機。義大利一直都不是以重化工業立國的國家,相反的,亞平寧半島平坦的地形和光熱雨水充足的地中海氣候,使得義大利有肥沃的草原,盛產優質羊毛、亞麻、棉等,農業為義大利輕工業提供了便利、高品質的原料支持和初級產品。

「天空之城」白露裏治奧

在義大利,以紡織為代表的中小型的輕工業企業數量眾多,分佈廣泛。由於發展歷史久遠,當時的義大利仍然存在大量以家庭為代表的手工業小廠、小作坊。

在製革、製鞋、服裝、紡織、絲綢、首飾等與時尚行業密切相關的領域,具有生產過程分散,多由家庭組織包工的特點,而在傢具、廚房設備、瓷磚、釀酒、大理石開採等領域的巨大優勢,則多體現在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產品出口比例大等特點,這些小工廠主要分佈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與當時西北部相對發達的工業地區(第一義大利)和南部受政府資助較多的地區(第二義大利)形成鮮明對比,所以被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稱為「第三義大利」地區。

義大利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在二戰之前的1922年,義大利頒布了其歷史上第一個旨在保護和促進小企業發展的法規,並在國家工商部門下設「小工業中央委員會」作為具體政策落實機構。

懸崖上的馬納羅拉

二戰結束後初期,義大利工業部門中,中小企業工業裝備與大企業相比有著較大落差。義大利政府為了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在政策層面做了較大調整。1951年到1963年,義大利政府先後頒布了4部旨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

政策的大力支持,反映在義大利戰後「經濟奇蹟」期間的數據上,中小企業的貢獻佔據絕對主導。在進出口方面,這些中小企業尤其活躍。在中小企業集中的紡織、食品、傢具等產業,中小企業佔絕大多數,而這些企業在「經濟奇蹟」期間的出口增長數字驚人。在1958年至1963年的5年間,紡織業出口增長151.4%、傢具業出口增長了102.7%。

直到2010年,義大利境內的正在運營的企業中,99.9%為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提供了81.9%的就業崗位,貢獻了超過80%的GDP。

無法逃避的問題

除了手工業小鎮的優勢,我們也應看到義大利所面對的困局,相較於高度機械化的現代工業,傳統手工業的效率低,中小型企業面臨的風險較大。

義大利的南北差距極大,北部工業區的許多大品牌早已走上了工業化、批量化生產的路線,一些品牌甚至已經通過海外代工等方式進行生產。「純手工」作為義大利品牌的標籤,更多的是由小企業傳承。這些仍然堅持「純手工」的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提供了品牌力、藝術審美、人才培養等支持,但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卻很弱。義大利手工業和小企業協會(CGIAdi Mestre)發布的報告稱,2008年到2013年間,義大利國內共有13.4萬家企業關閉,15%的義大利手工業製造企業生產能力受到破壞。

義大利產業化的特色小鎮對於國內特色小鎮如何進行產業培植、導入,如何實現產城一體等問題上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政策、環境、人才、商業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著特色產業的發展。雖然與日本「造村運動」的發展路徑不盡相同,但義大利的手工業小鎮與「一村一品」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即小鎮的存活與發展需要與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同步。如何協調政策、環境、人才、商業等因素與產業的關係,值得每一個特色小鎮的參與者共同探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