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我們為大家講解了虞永興《孔子廟堂碑》的「風檣陣馬」之勢,本節課我們將以具體例字為例,繼續為大家講解字體中所要注意的動靜關係和鬆緊關係。

點擊鏈接觀看教學視頻:

王學嶺: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字法詳解-第四講(下)丨三品課堂?

mp.weixin.qq.com
圖標

一般來說,我們寫字時,上靜下動、上緊下松,左靜右動、左緊右松,先靜後動、先緊後松等。在這一規律指導下,多半的字都能寫得成功。

下面,我從碑帖中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字來講解一下虞永興是如何處理結構上的動靜關係和鬆緊關係的。下面,由我來臨寫。請看:

這幾個字所體現的是動靜關係,「峻」字左靜右動,「預」字左動右靜,「高」字上靜下動,「嶽」(岳)字上動下靜,「御」字里靜外動,「微」字里動外靜。

我再選幾個字為大家講解分析一下。

這幾個字所體現的是鬆緊關係,「彌」字左松右緊,「該」字左緊右松,「羞」字上松下緊,「學」字上緊下松,「衡」字里松外緊,「盛」字里緊外松。

怎樣做到結字上的「動靜結合」和「鬆緊結合」呢?虞永興的《筆髓論》中提到兩個詞語:「君輔」和「任使」。君輔,所說的是思維和動作之間的關係。任使,所講的是力量的運用規律。如果能夠做到「心為君,手為輔,力為任使」的話,就能夠達到「尺寸有餘」。這裡的「有餘」,是意境的延長,並不是單純地去看宣紙上留白布黑的多少。孔子說「餘音繞梁」,是有餘;文藝家說「形散神不散」,是有餘。怎樣有餘呢?音樂有高低、長短的音符,有了合理的組合,曲子就很美妙、動聽;散文有各種事物的描寫,做到科學的排列,文章就耐人尋味。那麼,書法當中,就要靠動靜、鬆緊、輕重等這些元素的對比與組合,來製造出餘韻盤旋的那種美感。這一美感的規律統之為「先靜後動,蓄勢待發」

大家知道,風帆是繩子和桅杆來做為牽引的,戰馬也是人們有為地控制才具有了隊列的要求的。當然,書法也是要經歷了積累、沉澱後,才進而懂得協調一致,才能爆發。

王學嶺: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字法詳解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上)

張建會簡析《禮器碑》與《張遷碑》

張繼簡析隸書摩崖經典《石門頌》

王友誼淺析《大盂鼎》銘文

劉顏濤:《牆盤》與《毛公鼎》簡析

下節課,我們繼續作動靜之談。歡迎關注三品課堂,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