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大百科 等效焦距與透視究竟如何計算2013-05-15 05:59【中關村在線 原創】 作者:商皛 | 責編:商皛等效焦距從何來 一個卡口多尺寸

等效焦距是絕大多數購買單反的用戶需要面對的一個名詞,也是引起諸多問題和爭吵的根源。由於目前全畫幅單反相機仍然處在一個較高的位置,雖然連續出現了諸如D600、6D這種很廉價的產品,不過依舊沒法改變的是非全畫幅相機佔據90%以上的銷量,而只要是非全畫幅在購買鏡頭的時候就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等效焦距。

等效焦距從何來一個卡口多尺寸

其實等效焦距這個東西自古就有,不過在以往的相機當中很少出現一臺相機對應多個膠片尺寸的情況,就算有也是極少數特殊產品,受到困擾的人也只是少數中的少數。不過1999年尼康D1的發布正式確立了數碼單反時代的時代,也正式給全天下帶來了「等效焦距」這個難題。

為了避免焦距轉換的問題遠古時代的數碼單反採用了特殊的光學結構以保證視角不變

不過等效焦距裡邊蘊藏的知識點可謂是不小,尤其是在各種大小感測器林立的今天,想要搞明白等效焦距絕對是一個超級苦逼的事兒。不過其實大家只要秉著一個原則就好了,那就是每個鏡頭總有一個對應的像場尺寸(也就是感測器尺寸),只要心理先確立好這一點,細細品味一定能懂。

焦距永遠不會變只有視角不一樣

首先我們來說說這個等效焦距,雖然我們都說他叫做等效焦距,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焦距是一個物理屬性,無論我們使用什麼樣的相機適配這枚鏡頭,他的焦距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也就是說1枚50mm的鏡頭,無論是用在全畫幅,APS-C(1.5X),1寸(2.7X)的感測器上,他的焦距仍然是50mm、50mm、50mm而不是50mm、75mm、135mm。

鏡頭都會在最前部註明實際焦距

那麼又為何出現轉換倍率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人們養成了「按照焦距衡量視角」的習慣,如果在100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直接在鏡頭上標註「視角」而不是「焦距」,那麼這輩子也沒這種事情了,筆者只能說,我們的「祖宗」當年少想了一點,就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麻煩,實在是不夠意思。

左為全畫幅感測器右為APS-C感測器他們的對角線尺寸相差1.5-1.6倍

不過無論我們將鏡頭後邊的相機如何變,鏡頭的焦距永遠不會改變。而我們用等效焦距更多的是因為焦距便於計算。而等效焦距的計算也很簡單,「焦距比」即為「像場直徑比」,比如全畫幅像場43.2mm,APS-C像場27mm,那麼APS-C的80mm鏡頭就與全畫幅50mm鏡頭的視角(以及絕大多數相關參數)完全相同(43.2/27=80/50)。

透視永遠不會變原因實在太簡單

這一頁我們來講講透視,首先筆者先給大家一個幾百年的定論,也就是比相機發展史還要長數倍的透視理論,那就是透視只與距離有關係,與任何的設備無關!如果你堅持透視會因為鏡頭、相機或者其他其他東西所改變,那麼筆者只能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幾位大爺還是別閉眼了。

最後的晚餐這幅繪畫很好的利用了透視法

很多人都把透視想的太複雜,但是透視簡單來說只有4個字,那就是「近大遠小」,而且這種近大遠小的關係永遠不變,無論你使用什麼樣子的設備去觀察,這種關係都是不變的。當然了,這種透視關係會不會隨不同的人而改變呢?筆者覺得是有可能的,畢竟人眼存在各種各樣的區別,不過這種無從對比的差別,怎麼可能會有人知道呢?

線透視的基本法則

要麼為什麼我們總覺得用長焦頭透視就很扁平,廣角頭就十分立體乃至於誇張呢?其實很簡單,主要是因為我們極少使用長焦頭拍攝極近處的物體(事實上一般鏡頭因為對焦距離的限制根本拍不了),也很少使用廣角頭拍攝只有遠景的非風光照(拍了你會發現構圖彆扭至極),如果你真的按照筆者所說的環境拍一下試試,你就能感受到為何透視不變了。

景深一定會改變像場越大虛化狠

然後我們來說說景深,之前筆者曾經撰寫過一篇關於景深的文章,景深公式的複雜程度我想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在那篇文章當中筆者也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隨著像場(感測器)的增大,虛化效果也會隨之增強。換句話講,一顆相同的鏡頭,拍攝相同的物體,在全畫幅相機上的虛化效果一定會勝過APS-C不少。

頗為複雜的景深公式

當然了這裡邊涉及到一些問題,比如拍攝相同的物體,使用全畫幅相機一定會更加接近物體(滿足景深公式物距這個數據),如果使用相同視角的鏡頭那麼全畫幅一定會使用更長焦距的鏡頭(對應景深公式焦距這一項)。

需要注意的是更大的畫幅只能增加虛化強度而不能改善虛化效果

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的,畢竟景深公式受到很多東西影響,比如像素就會很大程度的影響景深和虛化效果,此外不同光圈下虛化效果的差距也是不同的。不過這裡我們依舊可以下一個結論,在現行的產品技術體系當中,使用全畫幅(更大畫幅)的相機一定會比APS-C畫幅(更小畫幅)的相機虛化效果好。

想來想去老撓頭一切只是為計算

好了文章大概就是這些東西了,相信有些朋友已經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奧妙,而另一些朋友可能看了這麼多的東西感覺到有一絲不明白,在文章的最後最後,筆者也將以上的所有內容都給大家再次整理出來,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清楚。

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帶有減焦效果的轉接環可以讓等效焦距瞬間化為烏有

首先焦距是物理屬性,絕對不會改變;等效焦距是為了方便大家衡量效果,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什麼;等效焦距的的計算方法就是「物理焦距」×「焦距係數」。除了焦距以外,兩者的透視關係、通光量都是一模一樣不隨之改變的,改變的只有視角。

當然了相同的鏡頭使用在不同畫幅的相機下,畫幅越大,往往會帶來更加明顯的虛化效果,除此之外,只要等效焦距相同效果就會幾乎相同。當然這裡邊還涉及到一個安全快門的問題,由於安全快門本身與像素有著莫大的關聯,筆者之後也會單獨開立一篇文章講述相關知識。

安全快門實際上不能用等效焦距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衡量筆者後續也會有相關內容

有些朋友總愛說這個鏡頭用在全畫幅就拍半身,用在APS-C就拍大頭,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只想說,相機聽你的,而不是你聽相機的,這個世界上斷然沒有先遷就相機畫幅後考慮構圖的道理,當然如果您想不明白此點,那拍不拍照的,其實也就無所謂了。

面對等效焦距,我們無需想的太多,我們所需要記住的就是等效焦距相同,除了虛化以外的效果就基本相同,如果你考慮太多的因素,反而會讓自己感覺到茫然。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什麼意見和建議,以及還想知道什麼關於相機的知識,也請在文章下方留言,筆者不勝感激。

原文地址:http://dcdv.zol.com.cn/361/3611323_all.html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