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古風美食網紅博主李子柒發了一則視頻,拍攝自己用古法制作筆墨紙硯的過程,讓許多網友都感到艱難和新奇。

特別是其中關於油煙墨的製作,讓人感到傳統工藝的繁瑣和複雜,耗時也是十分漫長。

汪春林,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油煙墨技藝傳承人,傳承祖傳古法制墨已有40多個年頭。(東家ID:古法油煙墨製作汪春林)

汪春林祖籍績溪,初中在旌德縣上學。績溪、旌德兩縣都隸屬於“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的宣城市,績溪素來有“中國徽墨之鄉”的稱號。這裏民風淳樸,鄉裏團結,農民在農閒時,偶爾會做墨,如果有人在外做墨爲生,會介紹同鄉去學習這麼技藝,甚至自己親自傳授掌握的技藝。

汪春林一手創辦的胡開文古藝墨廠,以生產古法油煙墨爲主。其製法是在歷代制墨名家配方和技術的基礎上,採用原古煉煙法即(燈盞碗煙),用桐油、豬油、生漆通過燈草燃燒而成(本煉煙法目前爲業內獨家生產)。

俗語“一豆燈火,一縷青煙,覆碗收煙,集煙制墨”。用收集的煙加以動物皮膠、天然麝香、金箔、珍稀輔料及二十幾味中藥等經千錘百煉精製而成。此這樣製成的墨具有拈來輕、嗅來香、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之美譽。製作技藝也於2010年入選安徽省非遺名錄。

現在胡開文古藝墨廠各種不同規格的產品有近百種,從大類上來說分爲印泥和墨塊,墨塊從大類上分爲油煙墨、松煙墨、硃砂墨。

最具代表性的兩款墨,汪老師取名“墨韻”和“書聖”。

“墨韻”採用古法取煙,選料講究,配方獨特,在桐油、生漆、豬油等調配的原料中放入燈芯草,點燃燈芯草小火取煙,產生的煙含油量高、細膩。普通的油煙墨是機器取煙,是利用加熱原理,所得煙較古法取煙而言,含油量低很多。

含油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了墨在宣紙上表現出的色澤和持久度。含油量高的古法油煙墨在宣紙上表現出的效果是黑中閃紫,且細膩光亮。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色澤和形不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故宮所展出的古代書畫作品,歷經千百年仍舊色澤鮮明,風骨猶存,主要就是依靠古法油煙墨。而這都是任何機器取煙製作的墨所達不到的效果。

“書聖”墨錠黑中閃紫,堅硬如玉,墨面細膩光亮,研磨無聲,入紙滲化,砥紙不膠,真正達到墨分五色,集實用性與藝術性爲一體。“書聖”古法煉煙選料講究,配方獨特,純用桐油、生漆、豬油,選取起“燈芯草”(一種中藥)粗壯,吸油力強者爲佳。汪氏家傳絕技在於煉煙時即投入珍稀香料,使其入煙。

古法油煙時令性強,質高量少,無論是對煉煙還是和膠、拌料、杵搗、入灰、醒墨或是成形時溫度、溼度等要求都很高。尤其是煉煙,其油料配比及取煙時間都要因季節和溫度的變化而調整,只有春秋兩季才適宜生產。

取下的煙,要存放在陰涼通風處放置五年左右,以取其火性,再用做制墨,剛做完的墨,要放置在陰涼不通風的地方,存放兩年以上,使其晾乾,並且每日需要根據它的彎翹,翻動它,一般夏季一日翻三次,其餘季節一日翻兩次。因此,“書聖”墨珍貴而且稀少。

制墨和印泥,講究的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對心性和耐心的磨鍊。汪老師說,如果不熱愛這一行,沒有耐心,守得住寂寞,怕髒,都幹不了這個活兒。也因此,制墨這行學的人越來越少,基本上都是家族內傳承。

爲了真正把家族的古法制墨非遺技藝傳承下來,汪老師選擇了心性敦厚踏實,有悟性的傳人進行技藝傳承。採用言傳身教,具體操作上手把手方式教學;在理論上,口頭敘述,由專人整理成文字供參考指導。

其次,在爭取官方保護上,胡開文古藝墨廠組織人員積極整理技藝資料,申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爲代表的官方認證。汪老師表示:“做這樣一個工作,繁瑣而且沒有盈利,但只有得到了正規官方認證,才能更好的“名正言順”的進行宣傳。”

最後,在宣傳上,墨廠除了參加商業性的展銷之外,和各類學校也開展合作關係,在節假日接收學生到廠參觀,向學生展示技藝過程,進行宣傳。

談及對制墨的理解,汪老師話語樸素平實:“只有靜下心來,在多年如一日的煉煙、制墨中,如煙一樣經過淬鍊而後沉澱了內心,方可品知這一抹純黑背後的蘊藏的匠心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