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iwa機器人的發展歷史

研發這款機械臂的DLR下屬研究所是機器人和機電一體化研究所(DLR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Mechatronics),總體研發時間約為15年,而且作為核心研究課題超過20年,其他很多擴展課題都是依據這一系列的機械臂的核心技術展開的,第三部分也會提到一些。

要記住一個名字,這款機械臂研發的領軍人物Alin Albu-Schaffer。

iiwa 機械臂發展史

官方說法是DLR LBR I 於1995年設計完成,DLR LBR II 於2000年完成設計,前兩代的設計用於DLR LBR III 並於2003年完成。2004年DLR LBR III就被license 給了KUKA公司,之後在KUKA 繼續研發出了KUKA LBR 4 (2008年)和KUKA LBR 4+ (2010年) ,以及最終版的 KUKA LBR iiwa (2013年),分別有7公斤和14公斤兩個版本。

2.產品簡介及特點

  • 產品組成
iiwa產品部件

產品主要有4大件組成:

1-機械臂本體;

2-機器人控制櫃(KUKA Sunrise Cabinet);

3-示教器(KUKA smartPAD);

4-安裝KUKA Sunrise.Workbench 的開發計算機(這個是用戶自己採購);

機械臂不同的使用和操作任務根據複雜度區分,由上面的3和4分別承擔。

  • 產品基本參數
LBR iiwa 7 R800基本參數
LBR iiwa 14 R800基本參數

可以看出,重複定位精度是±0.1mm/±0.15mm, 相對於傳統工業機器人號稱的±0.02mm是差了點。

  • 冗餘自由度

LBR不是第一款7自由度協作機械臂(我覺得第一款應該是Barrett WAM機械臂),但是至少LBR是最出名的一款。7自由度帶來的好處很明顯,即逆解無窮多,這樣就能增加一個第二優先順序的控制給到各個關節,而且不改變第一優先控制的末端位置和姿態(稱為零空間運動控制),最終能夠實現狹小空間或者有障礙物空間的末端控制。

Null Space motion(零空間運動)

  • 高自重負載比

DLR號稱自重負載比可以達到1:1(可能是在極限情況下),在設計的時候避免了將機器人設計的傻大笨粗來保證控制精度,而是給機器人增加了觸覺,從而使得機器人可以去感受正確的控制位置(比如插孔動作),通俗的來說就是更加擬人化。

實際產品自重負載比並不能實現1:1

其實現方法是增加了連桿端的編碼器感測器和關節力矩感測器:機械臂的振動可以被測量出來,然後靠主動阻尼減震,因此機器人的動態運動性能可以得到極大提高;另外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檢測出與環境的碰撞,極大的提高了與環境交互的能力。

  • 安全性(協作)

這個特點也是iiwa的主打產品特點之一,畢竟要跟人協作(HRC)。

元老級大神Alin Albu-Schaffer 和 Alessandro De Luca ,以及新大神Sami Haddadin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研究,不過也基本上都公佈了出來,可以參考另一篇專欄文章師雲雷-許三多:閱讀理解:Robot Collisions。

要安全,首先要檢測出來不安全的碰撞,目前KUKA官網公佈的關節力矩感測器精度是±2% of the maximum torque,理論上說這個精度已經很高了(相對於無力感測器的協作機器人,當然皮膚感測器協作機器人精度會更高),可以看下圖介紹的各關節最大力矩。

關節最大力矩

檢測到不安全的碰撞之後就要採取措施,可以採用的措施一般有立刻停止、立刻反向運動、變換到零力模式等,不過KUKA 似乎主要用了立刻停止這個最保守的方法。根據IEC 60204-1定義了兩種停止策略,緊急停止stop0和path-maintaining stop1。

KUKA給出了最惡劣情況下關節1-4的stop0的停止距離作為參考,如下表:

3.關鍵技術

  • 全狀態反饋關節控制器

這個自然是DLR的獨門絕技,使用 (	heta ,dot{	heta},	au,dot{	au}) 作為關節控制器的輸入,能夠實現降低電機轉子慣量提高動態響應的效果,也同時降低了摩擦力的影響,另外有了關節力矩信息,也可以使用很多其他基於模型的控制演算法。

公式就是文章上面寫的公式,網上一搜一大堆(Alin大爺真是能寫文章),但是關鍵在於理解和應用,以及有良好硬體的支持,幾方面缺一不可。我覺得德國人能先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其機械電子方面的優勢應該是關鍵原因之一。

  • 關節力矩感測器

力矩感測器屬於機械電子關鍵技術,我不是很熟悉,我覺得這方面也是有門檻的,包括精度提高、傾覆力矩影響降低等等。不過國內目前也能買到不錯的力矩感測器了,南寧宇立(SRI)應該是國內做的很不錯的一家,此處免費給黃約博士打個廣告。

4.DLR其他相關研究與應用

  • collision detection

這應該是De Luca和Sami在LBR機械臂上做的傑出成就,最終能做到LBR持刀砍人而不傷,youtube上有不少視頻。最終還改寫了歐盟協作機器人的標準數據。

  • SMErobotics

這個項目旨在提升歐盟製造業,加強製造業中小企業的競爭力,iiwa在其中主要負責與人協作交互及認知功能。項目結束於2016年6月。smerobotics.org/

小型製造業企業流水線設想圖

  • Rollin Justin/SpaceJustin(2008年公開)

這倆也是DLR的明星課題了,出鏡率很高,這款機器人的雙臂都是LBR機械臂,機械手是DLR-HIT Hands II,,不過服務機器人我現在瞭解的還不多,所以不多介紹。

Rollin' Justin
SpaceJustin
  • MIRO /MiroSurge(分別與2008年和2010年公開)

單臂叫做MIRO,3臂系統叫做MiroSurge,這個技術也已經license給了美敦力,目前在做產業化,不過說好的2018年進臨牀放水了,我另一篇專欄有詳細介紹:師雲雷-許三多:MIRO手術機器人簡介(DLR+MEDTRONIC 2018年即將面世,新消息項目延期了···)

MiroSurge
  • David(2010年公開)

這款機器人主要的特點是手臂關節機械剛度可調節,開發目標是更加仿人,而且是從機構層面仿人。

  • TORO(2013年公開)

腿式人型機器人,早期用了較多LBR的關節,不過到後期就換成了可變剛度的上肢。

TORO 發展歷程
  • SARA robot(2018年公開)

SARA是DLR研發的最新一代輕型機械臂「Safe Autonomous Robotic Assistant「,我覺得這款機械臂應該是LBR的大規模軟硬體升級版。

冗餘自由度加良好的摺疊性及較短的腕部軸使得機器人更加靈巧,以單薄的身體實現12公斤的負載,在機構設計、材料、控制方面應該做的更先進。

另外除了每個關節都安裝力矩感測器外,在機器人基座和末端都安裝了力和力矩感測器,算是在力感測器方面也做了冗餘。

SARA 機械臂

5. 總結

感覺總結下來,DLR的機器人所發展思路是以點帶面(力控),一點突破(力控機械臂)、全面開花(各種應用),DLR下屬有很多個所,機器人所只是其中一個,但是機器人所目前在機器人界已經站穩第一梯隊研究機構的位置,這種發展思路是很值得借鑒的。

下面插播兩條消息(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叫廣告呢):

1-哪位朋友對採購便宜二手iiwa(KUKA LBR iwa 14 R820)感興趣的,可私信或者微信聯繫我(有微信發微信沒微信就私信),我德國朋友有閑置二手iiwa出售,價格保證比新品低很多可幫忙運會國內。不過也不會白菜價那麼便宜啦,感覺跟二手車貶值效果差不多,就算便宜也要幾萬歐元的(新品價格11-12萬歐元);

對,就是這種機械臂

2-哪位朋友對DLR-HIT Hands II 機械手感興趣想採購的,也可以聯繫我,找我代購可以便宜(配置不同約6萬歐元)。另外有簡化版輕量化新款,價格1萬歐元左右。

產品參數介紹見鏈接: DLR -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Mechatronics - DLR-Hit Hand II

對,就是這種機械手

上述兩款產品是有硬體介面可以連接的,如果有工業界或者學術大佬同時購買上述兩款產品,那麼你就相當於集齊7顆龍珠,可以召喚各種神奇演算法。

購買渠道繁多,有意請聯繫作者微信或者私信或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LBR+DLR-HIT Hands II

註:資料均來自公開資料,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