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仙服”分家的事兒先緩一緩,畢竟漢服圈的事兒從來不怎麼單純,分家涉及到各方的商業利益和政治圖謀,不僅僅是服飾上的事兒。我們先單純聊聊“仙服”——仙氣飄飄的古裝到底從何而立的呢?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熱播那會兒,我寫過一篇《

  《三生三世》:古代的神仙穿得比電視上的可好看多了!

  》,表示中國古代的神仙穿着的並非是我們現在認知的輕紗廣袖的服飾,而是基於人間服飾制度的禮服。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劇照 / 豆瓣

  並且因爲神仙都是在天上有官職,所以他們身上的服飾往往也是具有品級的禮服。因爲禮服形象的資料相對匱乏,所以很多學者做服飾考據的時候,也會引用同時代神仙畫裏的形象作爲參考(注意:是參考不是復原)。

  由於現在大家對古裝的認知發生了變化,神仙逐漸只是成爲了玄幻仙俠中的一種題材,提供更脫離現實的故事發展空間。於是,他們的“神職”就漸漸不如他們的“仙格”來的重要,大家穿“仙氣飄飄”的古風服飾就多於穿雍容繁複的典制禮服。而且現在的神仙隊伍也明顯年輕化偶像化了,服飾自然也不太適合沉重肅穆風格的。

  《西遊記》劇照 / 網絡

  《香蜜沉沉燼如霜》劇照 / 豆瓣

  可大衆審美這件事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而是隨着時代發展一點點塑造出來的。那麼這種戳中普通觀衆“蘇”點的古裝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呢?

  嗯,前面嗶嗶了這麼多,就是爲了引出今天的主角——梅蘭芳和他的“古裝新戲”

  之所以叫“古裝新戲”是因爲它在當時和以往的古裝京劇很不一樣。(“古裝”這個詞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語境裏有不同的意思,這點應該能看明白吧!這句主要是給那些喜歡斷章取義扣人“前後矛盾”帽子的小鬼們看的)不一樣的方面很多,我們這裏主要討論的還是舞臺形象和服飾設計,其他方面大家去看專門戲劇論著好了。

  1915年,也就是民國4年,他們要排一出中秋應節戲《嫦娥奔月》,齊如山寫大綱、李釋勘編劇、梅蘭芳演嫦娥。但是如何爲嫦娥設計一身理想中的符合大家對於仙女期待的裝扮,卻成了一個難題。

  雖然也是京劇,但這出新編劇是以旦角爲重的,而且有歌舞場面,嫦娥若是穿着原本京劇的服飾上臺,既不“新”也不“仙”,自然也就達不到觀衆期待的“美麗”。最後,梅蘭芳等人決定以仕女畫爲藍本去塑造嫦娥形象。

  這樣的忙了幾天,居然把這劇本算是寫好了,跟着就輪到嫦娥的打扮,又成爲我們當時研究的課題了。我的看法,觀衆理想中的嫦娥,―定是個很美麗的仙女。過去也沒有人排演過嫦娥的戲,我們這次把她搬上了舞臺,對她的扮相,如果在奔入月宮以後還是用老戲甲的服裝,處理得不太合適的話,觀衆看了彷彿不夠他們理想中的美麗,他們都會感覺到你扮的不像嫦娥的。那麼這齣戲就要大大地減色了。所以我的主張,應該別開生面,從畫裏去找材料,這條路子我們戲劇界還沒有人走過。我下了決心,大着膽子,要來嘗試一下。在這原則確定以後,我的那些熱心朋友,一個個分頭替我或借或買的收集了許多古畫。根據畫中仕女的裝束,做我們創制古裝戲的藍本。

  ——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

   相關書籍推薦

  《嫦娥奔月》,嫦娥

  《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採花衣

  而後他們又根據《紅樓夢》編演了《黛玉葬花》,據說服飾是從舊小說插畫裏找的靈感。

  《黛玉葬花》,林黛玉

  《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葬花衣

   相關書籍推薦

  這些形象我們如今看起來是很順暢的,是因爲它不僅符合我們對於仙女閨秀的期待,並且後來的古裝形象都極深遠地受到了這些“新古裝”的影響。包括如今古風發型會使用的,把頭髮披散後又扎束起來的做法,自以爲新鮮,卻是老掉了一百年的牙

  《黛玉葬花》,林黛玉

  當時的人來說以前人找資料不如現代人方便,估計當時能找到的仕女畫年代也不會過分久遠,應該主要參考的明清時期仕女畫形象固定以後的形象。不過當時的仕女畫已經高度程式化了,十分脫離現實服飾,這個之前在《也是醉了!什麼年代了還有人拿仇英的仕女畫當明代服飾看!?》裏也寫過了。

  也就是說,仕女畫裏的形象,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符合民衆期待的想象,而梅蘭芳不過是把這種想象通過“新古裝”給還原出來了。

  仇英《貴妃曉妝》

  焦秉貞《仕女圖冊》

  沙馥《芭蕉美人圖》

  《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嫦娥奔月》舞譜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臺提供給公衆號創作者的變現方式,根據瀏覽和點擊會產生分成補貼給作者。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匹配,每個人都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擾,請多包容。

  “新古裝”究竟“新”在哪兒呢?“新”在它對於以往的京劇服飾是顛覆性的。

  以前的裙子穿在衣服裏面,顯得衣服很長;梅蘭芳就把裙子紮在了衣服外面,袖子改窄,這樣裙子就顯得長了,整體就更爲輕盈了。而且還在外面增添了絲帶、玉佩等裝飾,這些就很符合仕女畫裏一貫的裝飾。並且將服裝的料子也改作清雅飄逸,繡花裝飾也改了原本的制式。而且當時他們還綜合應用了許多當時比較先進的舞臺燈光技術來輔助。

  於是,同樣是在臺上做古人的戲文,通過服飾妝扮的不同,就營造出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遊園驚夢》,杜麗娘

  《御碑亭》,孟月華

  《千金一笑》,晴雯

  上面這組同爲梅蘭芳,卻能看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而且,可能是爲了舞臺效果,也可能是受到了時代潮流的影響,梅蘭芳使用了高髻

  大家自己扎一下頭髮,或者頂一下蘋果,就能發現這個位置的重心太靠前了。但是這個位置以及裝飾和同一時代的婉容所梳的旗頭座是出奇一致的,也被我們如今的古裝劇所繼續沿用,因爲它正面的視覺效果是真的好。

  1950s,《生死恨》

  1919年,梅蘭芳

  @馬甲君要努力 製作的婉容和梅蘭芳對比圖

  在《嫦娥奔月》和《黛玉葬花》之後,梅蘭芳花了更長的時間編排了《天女散花》。

  據說這次乃是從敦煌石窟的壁畫和雕塑上獲得靈感。不僅將衣服的水袖去掉了,改成了很長很長的綢帶,就是很多人會稱作“披帛”的東西,並且會表演一段綢舞,最後有一個雙手合十的ending尤爲有名。脖子上也用珠子做了類似瓔珞的裝飾,裙子上除了絲帶玉佩也有瓔珞裝飾

  這樣的裝扮是不是很熟悉?就是如今古風妹紙們熱愛的仙女本仙了(只不過不太懂現在的妹子爲什麼要在裙子是繡瓔珞而不是真的戴着呢?)

  《天女散花》,天女

  《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雲路衣,雲臺衣

  這樣的“新古裝”形象,其實要比原來的戲曲形象顯得容貌真實許多,但是依然屬於虛構的產物。不過,這樣的設計是戲曲發展的需求,當時被革新的還有舞臺美術、舞蹈表演表演等方面。梅蘭芳不僅僅是作爲一個京劇名家留下姓名的,他更是以推動了戲曲發展留下筆墨的。

  我們回過頭去看早期的古裝片,受到戲曲形象的影響很大,而它們的古裝女性形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古裝”的影響。不僅只有這些,梅蘭芳的古裝形象還影響了當時畫家的仕女圖,徐悲鴻就以《天女散花》爲藍本畫過,影響了連環畫。就像多米諾骨牌被推倒了第一塊之後,後面就應勢而倒了。

  1960年《倩女幽魂》

  1982年《筆中情》

  事物皆有發展,並且有線索可循,古裝劇的戲服當然也有。只是曾經狂妄無知,以爲學着電視劇裏的模樣披着牀單玩,就是什麼民族裏流淌過的血液,真的可以把生物老師給氣死。其實不過是一百年的“新古裝”發展,早就寫好了屬於它的劇本

  梅蘭芳迎合當時的需求,以仕女圖爲主要藍本,設計出了“新古裝”。看着古裝劇長大的我們,渾然不知這之前的淵源罷了,還自以爲找到了什麼穿越古代的入口。

  後來港臺古裝劇有過一個日本風格輸入的明顯勢頭。不過這些種種,又影響到了起步較晚的大陸地區。當人們看膩了“新古裝”,便又覺得這些有日本風味的東西似乎歷史古老,匆匆忙忙當作了漢唐的東西。

  瞧這個歷史,多麼有趣呀!你以爲仙服“新”,其實紅了一百多年,你以爲漢服“老”,其實就這十幾年光景……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裏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感謝大家的多年支持,

  我的書已經出版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