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有人说,“最大的感觉就是不自信,无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不配。”

好的东西永远优先于哥哥或者是弟弟,自己仿佛永远是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那个。

“如果你们这么不喜欢女孩,那为什么要生我呢?”

可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狠戳人心。

图 | 《欢乐颂》电视剧截图

01

曾几何时,「伏弟魔」樊胜美成为众人茶余背后的谈资,很显然,她是众多重男轻女家庭的鲜明代表。

樊胜美永远被「吸血鬼」般的父母拼命索取,却始终得不到半分疼爱,她于家庭而言,唯一的价值就是被当作提款机,一次又一次帮无能又爱闯祸的哥哥填补窟窿。

樊胜美不懂得拒绝,每一次都被父母吃得死死的,一边痛哭一边妥协,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图 | 《欢乐颂》电视剧截图

很多人边追剧边唏嘘:“有弟弟的姑娘千万不要娶,摊上一个‘伏弟魔’一辈子白忙活”。

可其实,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被压榨的又何止是姐姐,做妹妹的也是一样,因为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跟孩子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性别。

无论你是姐姐妹妹,给你口饭吃就该感恩戴德了。

图 | 《都挺好》电视剧截图

最近热播的网剧《都挺好》里,就有这样一个从未被父母珍视过的妹妹苏明玉,她是家里的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苏明哲和苏明成。

按理说,作为家里最年幼的小女儿,有两个可以罩着自己的哥哥,该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件事啊,毕竟很多女孩小时候的梦想都是“有一个哥哥”

可「哥哥」这两个字对于苏明玉来说,简直如同「噩梦」,「厉鬼」一般。

苏明玉的母亲是一个重男轻女的重度患者,前一秒跟儿子有说有笑,下一秒就跟女儿摆出刻薄嘴脸;儿子要两千块钱出去玩立马掏,女儿要一千块钱上补习班没门;儿子难得放假回来立马做好吃的,女儿即将高考却要给哥哥洗衣服......

这让很多人追剧追到真情实感,恨不得走进苏家去为明玉鸣不平。

02

除此以外,印象极深的还有苏家老宅里那张苏家一家五口的合影,两个儿子紧挨着父母,四个人笑得灿烂极了,嘟着嘴站在一边的明玉显得格格不入,怎么看怎么不像亲生的,怎么看怎么像是P上去的。

看得果麦麦好想手动给明玉小妹配段内心独白:“都挺好?对,除了我,是都挺好!”

当然,也有网友说,是电视剧拍得太夸张了,其实这样重男轻女的家庭毕竟是少数,身边好多生了儿子的家庭都挺羡慕生女儿的人家,毕竟生女儿压力会小很多。

打住......大兄弟,听到这里实在听不下去了,生女儿压力小,是因为生儿子就需要买车买房看孩子对么?

这岂不同样是「重男轻女」?

图 | 《都挺好》电视剧截图

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不如苏家的重男轻女那么明显,他们也许会跟女儿语重心长地说: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爸妈能力有限,你个女孩子学历地点还好,怎么都还可以二次投胎嫁个好人家,你弟弟就不行了,不上大学会影响前程的,所以你就早点出来赚钱吧,这样家里负担也轻点!”

“爸妈这点家当你可别惦记啊,都是给你弟留着娶老婆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毕竟跟儿子还是不一样的,爸妈这可不是偏心,而是理应如此!”

三言两语,他们就可以将「重男轻女」说得这么冠冕堂皇,根深蒂固的糟粕观念令人咋舌。

图 | 《都挺好》电视剧截图

想起知乎上一个高赞的话题:为什么很多重男轻女的人却不承认自己重男轻女?

截止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千六百多人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最扎心的一条回答是这样的:

“他们不是不承认,他们是打心眼里觉得,对女孩稍微施舍一点点的关爱,就已经算一碗水端平了。”

从樊胜美父母,到苏家父母,归根结底就是重男轻女而不自知。

他们剥削女儿,从物质到精神,却向来理直气壮,在他们看来:你还嘴是不孝,不听我们摆布是不孝,不做好女孩子的本分是不孝,不让着哥哥弟弟是不孝......

总之,你要听父母的安排,心甘情愿做家务、该打工打工、该赚钱赚钱、该嫁人嫁人,总之不要去跟男孩子争个一二三四,要时刻牢记男尊女卑的传统......

说到这里,真的再说就烦了是不是?

可悲的是,现在已经2019年了,这样不公的遭遇至今依旧在很多中国家庭上演。

很多女孩依旧被原生家庭的桎梏牢牢牵绊,就连接受过高等教育、幼年出国生活的中国女孩也不能幸免。

03

《中国女孩》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即便在从小在国外长大,却依旧被中国父母的思维影响的中国女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就是另一个苏明玉,成长的过程里,被父母反复灌输“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父母跟子女之间,无论从前关系多么不好,始终还是要相互依赖的”的思想。

这似曾相识的台词,是不是和苏家大哥整日挂在嘴边“我们为人子女......”的感觉如出一辙?

作者王苇柯的这本《中国女孩》,描述的是中国年轻人成长的典型经历与心历,名为《中国女孩》,强调的是中国青少年,尤其受中国传统教育、却有着国际大视野的青少年在现时代承担的痛与爱,是一本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小说。

而本书的女主角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波士顿著名大学的优秀在读博士,超级学霸、乖乖女,但也只有她知道,自己缺乏自信、假装快乐、活得拧巴至极。

父母从来不跟她聊天,就算偶尔聊几句,也无外乎“你什么时候能念完博士?什么时候找工作?”“你什么时候能还完助学贷款?什么时候买房子?”......

和众多中国父母一样,和苏明玉的爸爸苏大强一样,子女有所成就、自己的老年生活才有谈资,才有供虚荣心作怪的资本。

他们关心的从来不是你累不累,过得好不好,而是能不能让他们有面子。

图 | 《都挺好》电视剧截图

父母强加的压力压得中国女孩几乎喘不过气,她试过反抗,可父母一个暗淡的眼神、一句哀叹的语气,她就无比内疚,失眠到在床上发抖......父母对她的影响力,让中国女孩充满了矛盾。

直到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男朋友艾瑞克提醒她:子女在18岁以后就是要和父母分开,成为自己独立个体。

中国女孩才幡然醒悟,无论原生家庭有多荒谬,成年后的我们都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延续原生家庭的错误价值观,或者拿原生家庭当借口、责怪父母给自己带错了路,自怨自艾。

中国女孩终于下定决心、彻底摆脱父母施加的重压,决定为自己而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于中国女孩而言,这一刻就好比迟到的成人礼,跟父母正式宣告主权,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掌舵人。

图 | 《都挺好》电视剧截图

但原生家庭的影响是这么容易摆脱的吗?

如同明玉一样,早早就跟家里断绝往来,在母亲去世、父亲孤苦伶仃后,都没办法跟苏家的一地鸡毛彻底斩断联系,更何况是像中国女孩这样在痛苦和挣扎里煎熬多年的普通女孩呢。

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

消除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隐藏多年的自我,不会一朝一夕就得到解放,道阻且长,中国女孩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果麦麦想说的是:所有“不被爱”的中国女孩们,我们也许艰难,但必须坚强。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