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服務平臺“大數據殺熟”被媒體越炒越熱,以致於越來越多的人認爲自己被“殺熟”,也有不少網友拿出了對比證據。如他和朋友同時在某平臺下單,老顧客看到的資費要高一些。真的是這樣嗎?看看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的調查結果。

  3月27日上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了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結論顯示被人們普遍認爲存在的大數據“殺熟”現象,在實際體驗調查中,大數據“殺熟”問題並不明顯,但消費者發現被大數據“殺熟”後,由於其存在複雜性和隱蔽性,維權舉證確實存在困難。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殺熟問題並不明顯,(也正因爲不明顯,)發現被“殺熟”後,維權舉證困難。

  看看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公佈的一些數據:

  1、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爲自己遭遇過大數據“殺熟”。

  2、各類應用中幾乎都有用戶懷疑被“殺熟”,購物類、在線旅遊類和打車類佔比都有四成左右。

  3、實際體驗結果,價格差異不少,推送差異也不少,“殺熟”案例不多。

  57個體驗樣本(是不是有點少),23個有價格差異,但其中只有2例爲老用戶比新用戶貴。不知道其他是否是老用戶更便宜,如果是的話,不僅“殺熟”不成立,而且說明這些網絡服務更注意維繫老用戶。

  那爲什麼“大數據殺熟”引起那麼大反響呢?

  其實分析一下這些互聯網服務,尤其是訂房、訂機票這樣價格隨時變動的服務,價格幾乎都是動態呈現的,你每次進入顯示的價格可能都不一樣,可能老用戶打開時高,也可能老用戶打開時低,但基於此判斷,是“殺熟”還是“殺生”,並不準確。

  媒體報道、消協密切關注引爆輿情後,導致用戶更願意分享老用戶價格比新用戶價格高的情況,而不是相反。這使得“殺熟”案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有瑕疵的不完整信息)快速增加,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網民感覺到自己“被殺熟”了。

  網絡調查直接問“您認爲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嗎”?,實際用戶在被媒體反覆報道“驗證”後,已產生了認知偏差。

  實際情況如何:

  1、部分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是動態調整(如機票價格半小時前和半小時會有很大差別),而不是固定的(如一件衣服幾天都是一個價格)。

  2、部分服務的價格只是根據路線和當前的交通狀況預估(如打車),並不是最終的價格,實際收費會根據路線和時間變化。

  3、服務平臺爲了維護用戶,會給老用戶判定星級,分別給予不同的優惠,如不同的折扣,免運費等,這些一般是用戶越老越優惠。

  4、同時服務平臺爲了吸引新用戶,也可能會定向促銷或贈券,這可能導致部分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老用戶最終支付得要多一些,但差距並不大。

  5、“殺熟”情況確實可能存在,但大多與“大數據”沒有什麼關係,而是服務或平臺在設計價格體系時的某種傾向性在個別商品上的體現,這些有的是合理的,有的並不合理,平臺應該儘可能避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