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孩子習慣了做什麼都磨磨蹭蹭,怎麼辦?有位媽媽給出的建議是:耐心+引導。

  具體怎麼做呢?第一步就是:不!再!催!促!

  很多孩子的磨蹭,其實是家長催出來的

  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催催。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其實,這些規則孩子很可能都明白。而他之所以會賴着不動,是因爲對媽媽長時間的嘮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賴。

  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標準不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而是“媽媽有沒有催”。媽媽催的纔是緊急的,媽媽不催的一概不去主動做。

  所以,家長不妨試着慢慢戒掉嘮嘮叨叨、連哄帶騙的催促,對孩子下達指令時,內容要簡單明瞭,態度要和善親切,語氣要堅定不移,比如:“寶貝,現在已經10點鐘了,媽媽允許你看最後5分鐘,5分鐘後必須開始洗漱,明白沒?”

  生活中誰也不能隨時處於起跑狀態

  有的家長習慣喊“1、2、3”,這個方法偶爾管用,經常用就不靈。生活中誰也不可能隨時處於起跑狀態。

  但凡有需要倒計時的時候,就有必要反省一下:孩子爲什麼沒有行動,是否事情做到一半無法停下,是否沒有看到全局,我可以怎樣改進。比如,事先談好,把這件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父母幫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有的家長嫌孩子喫飯慢,就給孩子餵飯,不讓孩子自己喫了;嫌孩子書桌亂糟糟的,就去幫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學遲到,就幫孩子穿衣服……

  雖然父母都是出於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鍛鍊、成長的機會,到頭來人家孩子都能自己喫飯、穿衣服了,咱家的還得喂、還給幫忙穿衣服。而且父母爲孩子代勞太多,還會讓孩子滋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有些事不願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媽媽跟在後面“擦屁股”。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用來鍛鍊的事情,一共就那麼多,你替孩子做了80%,孩子就只剩下20%的成長空間;你要是隻替孩子做20%,那孩子就獲得了80%的成長空間。

  真正的愛孩子

  不是無休無止地呵護

  而是讓孩子適當面對風雨

  儘快成長起來

  正確的引導,比催促、責怪更有效

  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爲沒有時間觀念。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因爲孩子真的不知道大人口中的“5分鐘”“半小時”“一小時”到底是多長一段時間。於是,你火急火燎地衝孩子嚷:“快點,還有5分鐘就遲到了!”而孩子還以爲5分鐘是段挺長的一段時間,繼續慢慢悠悠地該幹嘛幹嘛。

  像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利用計時器或者鬧鐘來幫忙,當你要求孩子“5分鐘洗完臉”“10分鐘寫完生字”時,設定上相應的時間,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感受“5分鐘”“10分鐘”“半小時”到底有多長。

  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對家長要求乾的事沒興趣,故意磨磨蹭蹭表達不滿。這種情況的話,就要跟孩子好好交流,問清楚他爲什麼不喜歡這件事,然後你們共同商量一下,看看有沒有更好得解決辦法。

  有的孩子磨蹭,是因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的時候東瞧西看,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嚴重影響了效率。對於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就問問孩子都有哪些作業、想先做哪一門後做哪一門,提前有個規劃。到家後,不用先急着寫作業,先把喫飯、喝水、喫水果、上廁所這一套都弄利索,然後開始寫作業,而且在寫作業途中不再允許隨便喫東西。這樣時間一長,能慢慢提高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保護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儘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當你喊不動孩子時,要反思,是否對孩子指令過多、控制過多。如果我們能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纔出現,那麼,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不管願不願意,養孩子都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想要留住孩子的耳朵,讓他們聽得進我們的建議,就得學會耐下性子來調整心態,尋求有效的切入點和表達方式。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放輕鬆了,態度簡單堅決點,事情反而明朗起來!

  來源:ABC微課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