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刺客未必會被判處死刑。

大家看過小說《鹿鼎記》吧。

當時康熙就讓韋小寶將刺客放掉,然後加以追蹤。

韋小寶說放掉刺客豈不是便宜了他們。

康熙說:刺客雖然犯上叛逆,但只是奉命行事,小角色而已,殺不殺無關大局。

道理也是一樣。

殺死刺客的目的一般是三點:

第一,敲山震虎,讓刺客背後的勢力害怕,不敢繼續行刺。

第二,殺給老百姓看,告訴他們謀反的下場。

第三,刺客可能是內部政敵派來的,涉及複雜內部鬥爭,儘快殺了好滅口,不讓外界知道實情。

可惜,當時這些條件都不具備。

汪精衛行刺是1910年,當時滿清風雨飄搖,武裝起義四起,離滅亡不遠了。

執政的攝政王載灃是個草包,連自己小家都管不好,何談國家。

肅親王之流雖有些才幹,都是老派人士,根本不能應付目前複雜的國內外形式。

之前滿清殺了很多革命黨,甚至把同情革命黨的記者都活活用板子打死,造成世界輿論嘩然,仍然滿清殘暴。

此時的老百姓早已看膩了凌遲等酷刑,1910年滿清連酷刑都廢除了,殺了汪精衛又能有什麼震懾力。

至於敲山震虎,讓刺客背後的勢力害怕,顯然也不可能。

當時革命黨委託卧底同盟會會員程家檉(他是肅親王的家庭教師)忽悠肅親王: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你殺了他們,革命黨必然要報仇,將你作為行刺對象。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您也沒有好處。肅親王當時也認為殺了汪於事無補,加上也恐懼自身安全,就稀里糊塗同意了。

至於攝政王載灃本來就是糊塗蛋,聽肅親王一說,也就同意了。

在載灃看來,將汪精衛永久關押就等於死刑。殺了汪精衛,說不定第二天就有革命黨繼續行刺他報仇。

載灃此人胸無大志,把做攝政王當做苦差,恨不得早點交權回家享受富裕晚年,當然不願意惹上殺身之禍。

其實說來說去,當時他們都知道滿清估計要完了,不願意把事情做絕,想留有餘地,最終也都是善終。

倒是有傻鳥並不明白這點。

革命者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擊斃了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後,兩江總督端方決定殘殺徐錫麟,將他剖腹挖心,活著砸碎睾丸,慘死。

革命黨大怒,將他列為頭號敵人。僅僅4年後,辛亥革命爆發,端方本人被起義軍亂刀分屍,頭顱還被遊街示眾。

當事人回憶,士兵們像殺豬一樣,將端方按倒在一條長椅上,有的按頭,有的按腳。

隨後,新軍士兵用馬刀,將端方活活砍死。不僅僅是砍死,還是亂刀分屍。

行刑時,馬刀不夠鋒利,連砍多刀才斬下頭顱。端方的頭顱,被泡在煤油里,裝在木桶中去武昌示眾。鄂軍都督黎元洪下令將頭顱遊街示眾,武漢萬人空巷,圍觀此頭。

看看,端方就是一個大傻鳥。

別看現在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


1910年4月2日的凌晨,天氣乍暖還寒,什剎海邊冷冷清清,甘水橋下3個忙碌的人影愈發顯得形跡可疑。就在他們幹得正帶勁的時候,發現橋上有人窺視。不過,這3人只是瞟了橋上人一眼,便又繼續忙碌起來。

沒一會,這3人就聽警笛大作,他們趕緊丟下手裡的東西就跑,警察立刻追過來,結果抓了2個,還是溜了1個。

警察抓住這兩名嫌疑犯,折回來往橋底下一搜,發現他們擺弄的是個炸彈。再一審,事情頓時嚴重了,原來他們打算把炸彈裝在橋下,準備炸死當朝的攝政王載灃。

(汪兆銘舊照)

其中年輕帥氣的那個叫汪兆銘,是主謀。

攝政王載灃可是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刺殺他那可是犯了重罪。汪兆銘自然也知道,那麼他為何還要這樣做呢?

說起來汪兆銘是個進步青年,他年少有才氣,在庚子之亂後,成為官費留學生,遠渡日本留學。不久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孫逸仙創辦的同盟會。

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初期的起義,由於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組織也不嚴密,均告失敗。這也讓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對革命喪失了信心。

此時的汪兆銘正是年輕氣盛之時,說他是熱血青年一點也不為過。他憎恨如僵蟲不死一般的清政府,他決定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做點什麼,好讓那些退縮的、懷疑的革命者增加信心。

於是,他和陳璧君、黃復生還有喻培倫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

(載灃劇照)

目標鎖定後,汪兆銘就帶著陳璧君幾人來到北京,借開照相館為名,暗中調查實施。

經過數次跟蹤載灃,汪兆銘最後把下手的地方選在了什剎海附近的甘水橋。

汪兆銘之所以選在這裡,是因為什剎海一帶人流量小,不容易傷及無辜。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事情敗露後,汪兆銘面對清政府的審問,毫無懼色,全盤承認刺殺事件都是他一人謀劃,並不失時機地向審問他的肅親王善耆宣傳革命,探討中國之未來。

汪兆銘雖然刺殺失敗,但此案在當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同時也給那些對革命喪失信心的革命者們樹立了信心,一時各地起義更加激烈。

本來,汪兆銘的罪應該判為死罪,但肅親王善耆是個皇族中少有的願意接受新思想的人。他深知大變局在即,再加上他非常欣賞汪兆銘不畏生死的氣魄和才華。因此他極力勸阻載灃切不可治其重罪,否則會引發更多起義,到時局面控制不了,清政府的臉面就更難堪了。

(袁世凱舊照)

於是,清政府經過商議後,最終判了汪兆銘一個無期徒刑。

汪兆銘入獄後,孫逸仙、陳璧君等人積極行動,希望能恢復他的自由,但均告失敗。

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後,手握北洋軍閥大權的袁世凱,與革命黨人達民協議,只要袁世凱能讓溥儀宣布退位,中國民國大總統的位子,就讓給袁世凱來坐。

袁世凱好一番威逼利誘,最終迫使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政府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汪兆銘才得以重獲自由。

(參考史料:《汪精衛傳》)


20世紀左右,滿清人的江山坐的並不踏實,原本已是搖搖欲墜的社稷,在光緒與慈禧前後相繼不到一天死去後,更加危如累卵。

這段年歲,南邊出了太平軍,北邊鬧了義和團,前有維新派,後有革命黨。顯然,老佛爺當初把江山社稷交給載灃家的小子,並不見得是件好事。兒子年幼,這塊燙手的山芋就得載灃用手托著。

(載灃溥儀父子)

汪精衛刺殺載灃還是起源於梁啟超等人的嘴炮。二十世紀初,革命黨推翻清朝的一系列宏偉計劃總是夭折,喪失了許多革命的新生力量。梁啟超作為中國革命軍鼻祖,視國內一切可能革命力量如己出,對同盟會的革命手段頗為不滿,認為同盟會領導崽賣爺田心不疼,怒罵「讓別人去作炮灰,自己則做遠距離革命家,心安理得的在八百里外安享著洋房美食」。明眼人都知道,他罵的是以孫文為代表的同盟會領袖。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時汪精衛正在同盟會孫中山麾下效力,並視孫中山為挽救華夏於既倒的唯一革命領袖。

(汪精衛右一)

領袖與偶像的力量總是偉大的,有人如此譏諷誹謗自己的偶像,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同盟會中堅力量自然不會答應。 思索再三,汪精衛決定用實力打梁啟超的臉,非得干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出來不可。於是,汪精衛、黃復生、育培倫等思索再三,把目光放在了滿清一把手載灃的身上。還有什麼比刺殺載灃更加驚天動地的呢?!

計划下來,三人提槍開始了北上刺殺攝政王的宏偉計劃,當然,還有汪精衛的小迷妹陳璧君。四人。

四個人籌划了很久,發現用槍並不穩妥,他們發現載灃每天都會路過什剎海邊的甘水橋。用炸藥,准行。計划下來,四人決定,以陳璧君為外圍,汪、黃、育三人去安置炸藥。然而,畢竟是年輕,一個謀事不周,三人被出來放夜撒尿的衛兵發現,逮了兩個,其中就有一個倒霉催的汪精衛。

幸好還有一個腳底抹油跑得快,趕緊告知了在外圍的陳璧君。陳璧君趕緊向孫中山求救,孫是十分器重汪的,孫一直對外宣稱,汪是他的左膀右臂,外界都知道,很多時候汪的意思就是孫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汪要去刺殺攝政王能給孫正名的道理。孫馬上書信一封給了陳璧君讓她去找在北京清政府軍咨府科員兼官報局副局長的同盟會元老李書城。李書城見信,馬上帶著她去找了清政府的新軍第六鎮統制同盟會元老吳祿貞。

(吳祿貞)

不管大家信不信,這是板上釘釘赤裸裸的史實。汪精衛從被抓的死刑變成終生監禁到後來大赦逃出生天,全是吳祿貞的功勞。

原來,清政府有未滿年不死刑的條律。吳祿貞花了大量銀兩上下打點愣是把汪精衛的26歲改成了16歲。你還甭說,汪精衛時年生的英俊而不顯年歲,以假亂真還真不太難。

(年輕時的汪精衛)

加上當時革命黨在國內越鬧越凶,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清政府與主審他的肅親王善耆均認為,殺汪精衛易,滅革命黨難,況汪精衛在革命黨中地位崇高,則殺之無異於一石激起千層浪,太愚蠢,不值得,於是就就坡下驢了。當然,善耆也十分欣賞汪精衛的才情,兩人竟然在獄中屢次推心置腹徹夜長談,引為知己。

後來,汪精衛大赦出獄。總是說「救我的是吳祿貞,感謝肅親王不殺之恩。」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汪精衛年輕時也曾是一腔熱血的進步青年,庚子之亂後,官費留學日本,受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同盟會。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讓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對革命喪失了信心。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稱:「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說革命黨一些高層就知道躲在海外遙控國內暴動,享受在前,流血在後。

此時年輕氣盛的汪精衛憎恨如僵蟲不死一般的清政府,更想證明革命黨高層不是梁啟超所言那種人,他決心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汪精衛和陳璧君、黃復生、喻培倫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

黃復生: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為做炸彈眼睛被炸瞎、險些喪命。

喻培倫: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出發之前,女朋友沈璧君無以為報,以身相許。

載灃: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光緒死後3歲溥儀即位,載灃晉陞為攝政王,當時溥儀年幼,載灃就是實際上大清一把手!

1910年2月10日,法國外交官將炸彈帶進北京,汪精衛等租房開個「守真照相館」作掩護,先由黃復生、喻培倫在載灃回家的必經之路什剎海銀錠橋埋下炸彈,由汪精衛握著引爆電線藏進附近陰溝,待載灃上橋,一拉線同歸於盡。當兩人趁黑埋炸彈的時候,被一位起夜的人發現從而失敗,清官順藤摸瓜,找到照相館,汪精衛被抓。

刺殺雖然失敗,但當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激發了革命者的信心,一時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給腐朽沒落的清廷致命一擊,汪精衛成為辛亥時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主審汪精衛的肅親王善耆(川島芳子的父親),在法庭上汪精衛抱著必死的決心,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把法庭當成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善耆愛惜汪精衛的才華,說「冤冤相報,何時可了」,就連後來汪精衛自己也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

實際上關鍵還是攝政王載灃,載灃表示「我國正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該生等躁急過甚,至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為國罹罪,宜從寬典」。

載灃當時也才27歲,對於治理國家,既沒經驗,更沒實力,當時南方革命黨鬧得厲害,眼看大廈將傾,他決心推動改革,急需南方漢人支持,急需獲取更大的權力,為改革鋪路。同時載灃見革命黨勢力越來越大,如殺了汪精衛必會導致革命黨人強力反彈,如果不殺或許能提升自己的美譽度,緩和與革命黨人的激進情緒。

倆人最後商定:汪精衛死罪免除,活罪難逃,判決汪精衛終身監禁。

辛亥革命勝利後,袁世凱釋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在列,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是孽不死必成妖,在抗日戰爭中,汪精衛投降變節。由英雄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大漢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910年4月2號深夜,帝都警察廳接到群眾舉報,有3個人在甘水橋那鬼鬼祟祟打洞,不知道在幹什麼。

甘水橋是北京的好地方,現在房價都過十萬了,當時能住在那一塊的非富即貴,所以警察很快到達現場,發現遺留炸彈一枚。這可是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當時南方革命黨鬧的十分猖獗,炸彈襲擊事件此起彼伏,但是敢到北京來埋炸彈的還是頭一遭。很快兩名犯罪嫌疑人被捕,經過審問,兩人交代:他們是來刺殺當時朝廷一把手攝政王載灃的!

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光緒死後溥儀即位,載灃晉陞為攝政王,當時溥儀年幼,載灃就是實際上的一把手!

三名刺客身份也被公布:汪兆銘,黃復生,喻培倫!其中喻培倫跑了。

汪兆銘不說,就是汪精衛,其他兩位熟悉歷史的朋友也應該知道。

黃復生: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當年為了做炸彈,把自己差點炸死,眼睛都炸瞎了,為了紀念自己死裡逃生,改名「復生」。

喻培倫: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中汪兆銘當時可是風流人物,小伙年方27,出身官宦世家,長的玉樹臨風,還是廣東中考狀元(府試第一名),5年前剛加入了同盟會,受到孫大炮的賞識,且尚未婚配。

怎麼好好的活膩了,跑到北京來刺殺攝政王。

在這要說一句,不能因為汪精衛後來做了大漢奸就把人家一輩子給否定了,年輕時候的汪精衛絕對是一腔熱血,因為天天在報紙上懟康有為梁啟超一幫保皇派,被梁啟超回懟,說革命黨一些高層就知道躲在海外遙控國內暴動,享受在前,流血在後。搞的汪精衛十分不爽,為了證明梁啟超是錯的,他聯繫黃復生還有喻培倫決定干一票大的:炸死攝政王載灃。

出發之前,女朋友沈璧君無以為報,以身相許,說實話:如果當時汪精衛死了,這事絕對是可以媲美林覺民《與妻書》的千古愛情絕唱。

可惜汪精衛沒有死!

為什麼呢?判決書顯示: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

刺殺攝政王是個誤會!聽起來簡直太仁慈了,要知道那可是殺人不眨眼的封建社會,1903年,記者沈藎因為把《中俄密約》發到報社刊登,被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未審先殺,而且先用棍子打的血肉橫飛,再絞殺。

這才幾年,就變得如此寬宏大量?人家汪精衛絕命詩都寫了很多首了,其中一篇更是風靡一時: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後世許多人做了分析,認為是處理案件的肅親王善耆與汪精衛交談以後惺惺相惜,為他說情,朝廷惜才愛才,最終沒有殺汪精衛。

這種說法高估了封建王朝的道德水平,低估了當時的形式。

載灃雖然是攝政王,其實與汪精衛是同齡人,當時也不過是個27歲的小夥子,對於治理國家,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實力,而南方革命黨越鬧越厲害,迫不得已搞出的皇族內閣被天下人嘲笑,眼看大廈將傾,他有心推動改革,但是朝廷那些頑固派對他愛理不理。

這時候的載灃,急需支援,尤其是南方漢人,他希望藉助漢人的力量擴大自己的民意基礎,獲取更大的權力,為改革鋪路,正巧趕上了汪精衛刺殺事件,在載灃和肅親王善耆看來,汪精衛不過是個革命黨的小嘍啰,殺了他反倒是成全了革命黨人的威名,如果可以藉此機會炒作一把,刀下留人,說不定還能提升自己的美譽度,比起殺人更有利。

於是肅親王善耆多次到監獄與汪精衛詳談,一來二去,雙方竟然惺惺相惜,汪精衛說肅親王善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肅親王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雙方儼然相見恨晚。

最終汪精衛黃復生保住了性命。一年以後,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為了挽回局勢,釋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在列,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公元1910年4月2日的北京,這是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幾個黑影悄無聲息來到一座乾涸的小橋下,將一個裝滿炸藥的鐵罐,放在橋下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為了預防被人發現,他們對鐵罐進行了精心的偽裝,而後悄悄離去。

這座橋是攝政王載灃早朝必經之處,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刺殺,帶頭人正是汪精衛,一個熱血的革命青年。他們只等明天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震動全國,給腐朽沒落的清廷致命一擊。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個後半夜來橋下解手的小百姓發現了情況,立即上報。(這隻能怪革命黨人不會做群眾工作)膽敢刺殺攝政王,這還了得!清廷立即派人調查此事,很快將汪精衛等人緝拿歸案。

這時的清廷已是四面楚歌,打著立憲的幌子想苟延殘喘。對於汪精衛的刺殺行為,也不敢殺之而後快,所以便成立了以善耆為主的審判庭。

這時的汪精衛抱著必死的決心,在庭上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把法庭當成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弄得善耆怒火中燒,但也無計可施。他知道如果冒然殺掉汪精衛,不僅成全了他的美名,而且全國各地的官員必將遭到革命黨人更猛烈的報復。於是,善耆找到攝政王載灃,陳述了殺掉汪精衛的利害關係。倆人最後商定:汪精衛死罪免除,活罪難逃,判決汪精衛終身監禁。

不久,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汪精衛同志光榮的出獄了。後來,在抗日戰爭中,汪精衛投降變節。由英雄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大漢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廣東人。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家庭條件尙可,後來父母相繼去世,生活困難。好在汪精衛比較爭取,書讀的很好,後來還去日本留學。也正是在留學期間受孫中山同盟會思想影響加入同盟會,並且很快成為同盟會的核心骨幹。

一、刺殺背景

1905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意在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為了與頑固的封建派作鬥爭,同盟會發起了多次的刺殺活動,希望通過武力的方法爭取革命的勝利,但是幾次刺殺活動均以失敗告終。這在輿論上使得同盟會處於劣勢,一直受到維新派的打壓。此時年輕氣盛的汪精衛,作為同盟會的主要幹事,就想著干一票大的,目標就是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載洵貝子和載濤貝勒,但是由於當時情況有變,刺殺失敗。於是將刺殺目標直接變為了大boss載灃。

二、刺殺過程

載灃的醇王府在什剎海邊上,其每天進宮上朝都要經過一座甘水橋。這裡環境僻靜,而且小橋北邊又有一條能容一人的大陰溝可藏身。於是汪精衛就決定將炸彈藏在此處,自己則藏在陰溝里,待載灃過橋時引爆炸彈,和載灃同歸於盡。本來為了彼此暗殺,汪精衛等人做了很多準備,提前就散布消息說甘水橋晚上鬧鬼,為的就是不希望有人干擾,確保暗殺萬無一失。但不巧的是暗殺前一天晚上還是被一個出來小便的人發現了情況不對,並且這個愛管閑事的無聊市民很快就報了警,警察很快趕到。警察通過現場的炸彈及螺絲很快找到了線索,最後將汪精衛及其他同案人員逮捕。

三、為什麼逮捕後,沒有判死刑?

汪精衛被逮捕後,對於自己的刺殺行動供認不諱。並在獄中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副視死如歸的景象。萬幸的是審理此案的肅親王是當時清統治階層里罕見的有頭腦、人品也不錯的人。審計過程中,對汪堅定的革命信仰和置身死於度外的精神所感動,與其共同探討國家的命運。雖然最後誰都沒有說服誰,但這份英雄相惜的氣概,讓肅親王不忍心對汪精衛下死手。最後在他的耐心勸導下,載灃免掉了汪的死刑,判處其終身監禁。一年半以後,武昌起義爆發,隨即各地響應,清王朝土崩瓦解。風雨飄搖的清廷趕緊宣布當人,於是汪精衛就解放了。


謝謝邀請。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汪精衛早年享有盛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1910年在北京什剎海對攝政王載灃的暗殺行動。雖然暗殺失敗,並判處終生監禁,但他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在獄中洋洋洒洒的千字「供詞」和感懷雜詩,其中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困。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最為經典,一時為人傳誦,令人壯懷激烈,感慕而興起,汪精衛成為辛亥時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可問題是汪精衛被捕後,為何清廷居然沒有殺他,而是一直關在監獄裡。到辛亥革命那一年,袁世凱才下令把他給放出來。

清廷為何沒有殺掉汪精衛至今也沒有一個合乎情理的說法,眾所皆知的理由是:肅親王善耆與汪精衛交談,佩服他的文采與思想,加上彼時民心思變的「民意」,汪精衛因此沒有被殺。另一為:善耆是開明之士,看清了當下的局勢,因此有意放革命黨人一馬。更有甚者說:日本政府向清廷試壓,保住了汪精衛的性命。

暢讀文研院認為,汪精衛未被清廷所殺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結果,但究其根源,是清廷在革命黨面前的軟弱不堪,沒有勇氣與革命黨敵對。


因為攝政王載灃在1910年這個時期,他還是清王朝名義上的統治者。作為一個名義上的攝政王,溥儀是他兒子,他實際上才是清王朝的末代君王。

但是,凡事都怕這個但是。

須知皇帝也做不得快意事。

按理說,有人行刺載灃這般大人物,他醇親王撇撇嘴就把汪精衛剮了,那為何就不能判汪精衛死刑呢?

因為汪精衛的來歷不簡單,他在刺殺醇親王之前就已經是同盟會的人,而且娶了一位華僑巨富的女兒,長期為同盟會在南洋籌措經費。也就是說,汪精衛代表的是當時南方革命黨的勢力。

載灃作為一個末代王朝的統治者,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決定不能這麼簡單的把汪精衛處理掉,因為清王朝這個駱駝上已經有了太多的稻草,誰知道這個汪精衛是不是壓死它的這一根?所以,清政府給汪精衛的最後判決是終身監禁。

不過武昌革命一起,汪精衛就從前朝的犯人成為新朝的貴人啦!他這牢飯也就吃了幾個月。


很少有未遂的刺殺事件能像汪精衛行刺攝政王載灃那樣,有那麼多的看點!那麼多的造化弄人!

故事的開頭就相當的耐人尋味。

有一段時間,以梁啟超為首的一批人對孫中山倡導的革命事業提出了嚴重質疑。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稱:「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話說的相當刻薄,你們這些傢伙只是忽悠別人去送死,自己則躲在高樓華屋裡享受別人的饋贈之財——

梁啟超的話音剛落,章炳麟更是抓住了把柄,日本友人饋贈的兩萬日元,孫中山只給《民報》留下兩千塊活動經費,其餘的自個全都帶走了。

究竟是你花錢重要還是革命事業花錢重要?

這一切都被熱血青年汪精衛看在了眼裡。為了證明老大以及老大的團隊不是梁啟超、章炳麟所說的那種人,汪精衛決定效仿荊軻。

你說我們貪生怕死還搞貪污,那哥們就讓你見識見識什麼叫「壯士一去兮不回還。」

就這樣,汪精衛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直奔京城、刺殺攝政王的赴死之旅。

與他同行的不光有志同道合的革命小夥伴黃復生、喻培倫,還有一位紅顏知己陳璧君。

那時的陳璧君是汪精衛的鐵粉,鐵到為得君心愿隨君死的地步。將迷戀升華成生死一諾,必須承認,陳璧君在當時成就了一段佳話,若汪精衛真的慷慨就義了,此佳話必成千古美談。

無奈,早死三年是完人,多活幾載成妖孽。

還是回到他們的慷慨赴死之旅。

在當時,如何將喻培倫制好的炸彈帶入京城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嚴峻考驗。

過程很精彩。一個叫鄭毓秀的美女同盟會員幫了大忙,這姐妹找來個一直苦苦追求她的法國外交官,讓法國佬幹了回拎箱子送炸彈進城的活。

1910年2月10日,法國佬拎著藏有炸彈的箱子過安檢,清狗沒敢查。

將炸彈成功帶入京城後,汪精衛和黃復生租了個房子,並隨即開了個「守真照相館」作掩護。過去的照相館堪稱地下活動的理想地,在暗室內組裝個炸彈、配個炸藥包啥的,很安全。

一切進展的似乎很順利。

炸彈組裝好,路線勘察完,接下來就該輪到真玩命了。

針對攝政王載灃的刺殺方案,汪精衛設計的不算精妙,但足夠慷慨。先由黃復生、喻培倫在載灃回家的必經之路銀錠橋埋下炸彈,完事後,汪精衛握著引爆電線藏進附近陰溝,待載灃上橋,一拉線,同歸於盡,一塊報銷。

運氣好,汪精衛慷慨就義不成問題。

遺憾地是,命運似乎不想讓汪精衛成為那個慷慨就義的民初英雄。

首先他們選擇埋炸彈的日子就跟開玩笑是的,3月31日,直接一個愚人節的前奏。

結果還真就出現了個愚人節式的人物。正當黃喻兩人趁黑鬼鬼祟祟在橋底下埋炸彈的時候,一位老哥出來撒夜尿,結果撒著撒著就瞅見了正在幹壞事的倆小同志。

皇城根下覺悟高!撒尿老哥一嗓子喊過去,很不鎮定的倆小同志嚇的是撒腿就跑。

撒尿老哥摸過去一看,好傢夥!立功了!有重大發現!

這是當晚銀錠橋底的好戲,守真照相館裡也有好戲。

就在黃喻二人遭遇攪局之時,汪精衛和陳璧君正在演繹此生無憾——四哥,你明白就要慷慨赴死了,也沒啥好送的,就讓我陪你睡一晚吧。

可讓這倆位沒想到的是,這邊的好事剛辦完,那邊的好事卻已漏了個底朝天。

大概是幾位小同志低估了清狗的辦案能力,他們原以為清狗查不到守真照相館,哪知道清狗里也有辦案能手,他們順著炸彈上的螺絲釘查到了賣螺絲釘的鐵匠鋪,又順著鐵匠鋪查到了買螺絲釘的守真照相館。

4月16日,照相館被圍,汪精衛被抓。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川島芳子他爹,肅親王善耆。按說老傢伙對行刺大清當權貴胄這種事應該深惡痛絕,必殺之而後快才對,可誰能料到死硬派老頑固非但沒有深惡痛絕,相反深深地被汪精衛的慷慨氣度給折服了。

本人不認為所謂的滿清想以德服人,想藉此收拾當下人心是汪精衛逃過一死的主要原因,這些說法是決定放過汪精衛之後附加上去的理由,我更願意相信,就是那種捨身取義的死硬慷慨擊中了善耆這個老傢伙。

這老傢伙又何嘗不是個死硬分子呢?

要相信,共鳴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是互為敵人之間的共鳴更是如此!

當然,汪精衛能逃過一死,還有載灃的因素。這位當時和汪精衛同齡的幼嫩主政者實在缺乏真正的主張與鐵腕,從想殺袁世凱最終不敢放棄,應殺汪精衛最終又糾結放棄就能看出來,這傢伙完全就是個左右搖擺的軟柿子。

再說到汪精衛,你說曾寫過「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熱血慷慨之人後來怎麼就叛國投敵了呢?

實在不是因為他怕什麼!

歸根結底,他根本不適合走他後來走的那條路,他是誤入歧途了!

這歧途不是從他叛國投敵那一刻才開始的,而是老早就開始了。

他的才情,可詩,可風流,可快意,但不適合爭權奪利,更不適合做領袖。

所以說,走一條根本不屬於自己的路,玩自己根本玩不轉的東西,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讓自己面目全非、萬劫不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