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144期 美術副刊

  作爲明清兩代的舊宮,建立於1925年的故 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中國古代書畫是故宮博物院收藏中的大項,其中包括數量衆多的明清書畫。這些作品代表着明清兩代羣星閃爍的藝術史,若僅僅塵封於歷史之中未免令人惋惜。1982年7月31日,一套6枚的《明清扇面畫》(T77)郵票在全國發售,這套以六位明清畫家的扇面畫作品爲主題的郵票在當時看來十分新穎雅緻,隨即受到了郵票收藏者的追捧。而這套郵票,是故宮博物院藏明清書畫第一次與新中國郵票結緣。

  《明清扇面畫》由許彥博設計,通過“明·沈周·秋林獨步圖”“明·唐寅·枯木寒鴉 圖”“明·周之冕·竹雀圖”“明·陳洪綬·白 漢·松下題詩圖”“清·惲壽平·菊花圖”“清·王 武·梧禽紫薇圖”六組畫面,展現了明清時期扇面畫的藝術成就。在郵票設計上,以長方形的白色做映襯,顯得和諧自然,符合扇面畫的意境和氣質,突出了作品主題。

  當故宮藏品被搬上了一張張小巧精緻的郵票,這些國寶與人們的距離彷彿被縮小了。自此以後,中國郵政多次發行了相關題材的郵票,故宮收藏與中國郵票之間展開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爲郵票收藏者貢獻了許多令人愛不釋手的藏品。其中,以展現文人雅士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書法、繪畫、茶文化等主題最具特色。

  明清扇面畫(T77)郵票

  郵票上的文人生活

  若要在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列舉出幾項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定爲其中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製茶、飲茶的國家,茶文化包括 茶道、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各種形式,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蘇軾將茶賦予深切的思念與希望“;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則將一份淡然寄予茶中。

  從古至今,以展現茶文化爲主題的藝術作品更是不勝枚舉。1997年4月8日,茶也被搬上了郵票的方寸之間。郵電部發行的 1997-5 《茶》(T)郵票,全套4枚,由郵票設計師任宇設計,圖案分別爲“茶樹”“茶聖”“茶器”“茶會”。其中,第4枚“茶會”爲明代吳門畫派畫家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局部,這幅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被稱爲是詩、文、書、畫“四絕”的全才,《惠山茶會圖》記錄了正德十三年(1518)文徵明與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在山下飲茶賦詩的情景。郵票畫面選取了原畫的左半部分,突出了“茶會”的主題。

  1997-5 《茶》(T)郵票 右下爲“茶會”

  “琴棋書畫詩酒茶”,有了茶,怎能無書畫?

  文人和畫,兩者的關係甚爲密切。要想成爲 出色的畫家必須通文學,否則繪畫創作便根基 不牢,創作生命也不會長遠。很多文人,因爲其 天賦和才氣,除了以詩文出名,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明代董其昌、清代的揚州八怪等。他們詩畫兼通,作品以“文人畫”的姿態面世。其中,石濤無疑是文人畫發展中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2009年3月22日,國家郵政局發行2009-6《石濤作品選》(T)郵票,全套6枚,設計者王虎鳴。郵票圖案分別爲“巢湖圖”“聽泉圖”“對菊圖”“梅竹圖”“人馬圖”“墨荷圖”。其中《對菊圖》《梅竹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對菊圖》是石濤晚年居揚州時的作品,畫面上一位隱士在屋內觀賞秋菊,庭院裏梅、竹互映,房舍錯落,庭院外是高山流水,體現出文人雅士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2009-6《石濤作品選》(T)郵票

  苦瓜和尚石濤對中國繪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啓迪了“揚州畫派”。在“揚州八怪”之中,畫家金農是一位在繪畫、書法上獨樹一幟的藝術家。2010年10月18日國家郵政局發行的2010-25《梅蘭竹菊》(T)郵票中的第一枚“梅”,便取材於金農的《畫梅花冊》。畫中作梅花黑白兩枝,花枝交錯,充滿自然情趣,生動地表現了梅花的婉約之美,堪稱金農晚年的代表作,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梅、蘭、竹、菊是中國詩歌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被譽爲“四君子”,分別象徵高潔、幽雅、堅貞、恬淡的品性。爲了凸顯郵票的文化內涵,設計者在每個圖案上方都搭配了一首五言詩,詩與畫有機結合襯托出濃厚的文化氛圍。畫面形狀則採用中國古代的紈(團)扇的造型。紈扇歷來爲中國傳統文人所喜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2010-25《梅蘭竹菊》(T)郵票

  郵票上的山與水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不單單展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天人合一”的審美和哲學追求。明清時期,文人畫佔據了畫壇主流,山水作品兼具濃厚的生活氣息與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清代畫家唐岱是一位傳統的文人畫家,在壯年時期進入宮廷供奉內廷,備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推崇,曾被康熙皇帝稱爲“畫狀元”。在2000年7月18日,爲紀念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這位“畫狀元”的《山水圖》被搬上了2000-5M《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小型張)》(J)郵票,全套爲1枚小型張,設計者王虎鳴。小型張主圖爲清代郵政用品——排單,背景爲唐岱的作品《山水圖》。這幅作品的真跡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爲絹本設色,用筆沉厚,構圖嚴謹,氣勢雄勁。

  《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小型張)》

  郵票上的詩與畫

  詩與畫本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詩是語言和時間藝術,畫是造型和空間藝術,它們都要求精練抒情並有韻律,追求通過意境的創作抒發作者的情感、激發觀衆的想象與聯想。中國的文人歷來提倡詩畫結合,即兩者內在境界的交融,畫的構思、章法、形象、色彩都包含詩的意境,“畫中有詩”“畫是有形詩”。因此,明清畫家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以古詩爲題材。詩畫合一的審美追求在我國發行的郵票中也有跡可循,比如國家郵政局發行的2009-20《唐詩三百首》(T)郵票,全套 6 枚,分別爲:“李白《下江陵》”“杜甫《望嶽》”“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隱《無題》”“張九齡《望月懷遠》”“王之渙《登鸛雀樓》”。其中第3枚“白居易《琵琶行》”,以明代畫家郭詡的《琵琶行圖》作爲素材。《琵琶行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根據《琵琶行》詩創作的寫意人物畫,表現白居易與歌女邂逅的情景。畫面中的歌女側身而立,頭綰高髻,懷抱琵琶,身着長裙,面容清秀而憂傷,四周是設計成琵琶形狀的《琵琶行》全文。本套郵票選取了不同體例、不同風格的 6 首最具代表性的唐詩作品,並採用最新技術,將唐詩三百首全文以微縮文字形式印製在郵票周邊,藉助點讀筆可聆聽唐詩朗讀。此套郵票也是中國首套多媒體郵票。

  2009-20《唐詩三百首》(T)郵票

  一枚枚郵票把故宮中的明清書畫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讓故宮博物院藏珍貴書畫作品更加接地氣。藉助“國家名片”,這些作品得到了展示,人們得以寄情於方寸之間,並從中一窺明清文人之風雅。

  (作者系天津博物館歷史研究部館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