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止是日本,「驚蟄」誕生之初就叫「啟蟄」,在古六歷當中無一例外。但到西漢太初元年(前104),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啟蟄被改為了驚蟄。雖然只是改動了一個字,但影響非常大。

首先,節氣的本義被模糊。

當代《殷虛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指出:「啟,乃節氣之稱,即後世之啟蟄。」「有啟龍者,謂時屆啟蟄,龍宿見於東方也。」也就是說啟蟄的本義是天文上龍宿現於東方天際,但驚蟄卻變成了春雷驚醒了蟄蟲,天差地遠。

其次,節氣的順序變尷尬。

《夏小正》中記載,「正月啟蟄」,也就是說啟蟄本是正月裏的節氣。但到了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驚蟄跟後面的雨水調換了位置,成了陰曆二月的節氣。這正是長期改名,節氣本義模糊之後,為了附會驚蟄兩字的字義,將之與自然現象相關聯,而造成的後果。當代姜濤在《「歷居陽而治陰」——略論二十四氣入歷及其在清代以來的變革》中,就把前六個節氣在歷代曆法中的變動做成了列表:

這個列表,不僅有漢代將啟蟄改為驚蟄,還有雨水與驚蟄位置的反反覆復。到了隋朝,避諱已無必要,所以驚蟄又被改為了啟蟄;到了唐武德二年(619),啟蟄的位置也重新被放到了雨水之前;但可能驚蟄用久了,啟蟄已經用不慣了。所以到了唐開元十七年(729),《大衍曆》再次啟用「驚蟄」,位置也固定在了雨水之後,並一直沿用至今。說句題外話,其實說到雨水與啟蟄的順序,我個人倒是覺得先啟蟄後雨水更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因為啟蟄是啟龍,龍宿從東方崛起,龍行才能雨施,所以啟龍之後接雨水,倒是順理成章。

言歸正傳,說說日本使用「啟蟄」。日本歷代曆法其實和我們一樣,都使用「驚蟄」,甚至還直接使用我們的《大衍曆》和《宣明歷》,驚蟄用得溜溜的~但1685年2月4日開始,日本正式啟用了第一部獨自編製的曆法《貞亨歷》,從這部曆法起,日本開始使用啟蟄,並保留至今,而日本也成了漢文化圈裡唯一使用啟蟄的地區。


其實都是一回事 只不過兩個國家兩種叫法 「驚」 和「啟」 都是指萬物復甦 地面解凍 「驚蟄」 的「驚」在中國來說人們理解的更多的應該是動物經過一個寒冬的棲息 後醒來的意思 「啟」 日本人理解可能是萬物即將活動的意思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