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想加入大馬是現實所迫,大馬不接受新加坡,是武大郎開店——容不下個子高的來。新加坡為什麼想加入馬來西亞?

新加坡人口500萬,土地8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到8000人每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

對比一下可以得知。北京人口2000萬,土地1.6萬平方公里,算上全北京,新加坡土地只有北京的20分之一,人口卻有北京的四分之一。

新加坡,面積相當於北京五環內那麼小的地方,在群狼環伺的馬六甲,能有多大安全感?

不僅如此,北京的生命力在於,能夠吸附整個中國北方甚至整個東亞地區的財富和人口,新加坡呢?簡單的一個人口停止增長就要了命。

新加坡的生育率始終保持在1.2附近,還一直有下降趨勢,人口自然增長率0.1%,趨於停止。這樣越來越老的國家,是無法支撐長遠發展的。對此李光耀和李顯龍都在鼓勵生孩子,但是大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藥,沒有農村,沒有低收入者的新加坡,人口增長點在哪裡?

如果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意味著什麼?

也許,馬來西亞最優秀的年輕人會來到新加坡,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的「經濟首都」,新加坡功成名就的中老年,會在馬來西亞選擇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養老。同時,新加坡的淡馬錫等大企業會到馬來西亞到處投資,把馬來西亞甚至整個東南亞當作自己的發展腹地。

但是,馬來西亞是不可能接受新加坡的!

因為,新加坡太強了!

新加坡GDP達到2.01萬億,馬來西亞人口3000萬,面積33萬平方公里,GDP卻也只有2.04萬億。

如果馬來西亞聯邦允許新加坡加入,那麼到底是馬來西亞吞併新加坡,還是新加坡吞併馬來西亞?

兩國如果合併,對馬來西亞政壇,經濟各方面影響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種族不同,如果合併,甚至可能發生戰爭!

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族,佔50.4%的人口,土著佔11%,華人佔23.7%,印度人佔7.1%。不難看出,華人雖然是第二大民族,卻沒有什麼政治地位。

為什麼華人沒有政治地位?

原因很簡單,因為太優秀。這些華人,都是唐宋以來下南洋中國移民的後裔,勤勞勇敢是他們的品格,善於經商和種地是他們的優勢,更別說,華人還很團結,自發組織的洪門老鄉會等團地,相比好吃懶做的馬來人,他們是真正的東南亞開拓者。

當荷蘭,英國等殖民者到來時,人口少數但掌握經濟政治權益的華人,成了殖民者首先打擊的對象。於是殖民時期,馬來人特權開始建立。馬來西亞獨立後,「馬來優先」的政策成了國策。

宗教方面,馬來西亞定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對信祖宗信努力不信神的華人來說,是更沉重的打壓。

放在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情況完全不同了。

新加坡華人佔77%,馬來人佔14%,印度人佔7%,華人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再加上華人優秀才能,這個地方始終掌握在華人手中。

試想一下,華人主體的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強大的經濟政治影響力,對整個馬來西亞都是摧枯拉朽的征服,如果人數過半的馬來人不服氣,合法手段撈不到便宜,賣國甚至發動戰爭完全可能。

小而強的新加坡,大而弱的馬來西亞要合併,是不是和日本侵華時期宣揚的「大東亞共榮」異曲同工呢?

新加坡的前途在哪裡?

新加坡的未來前途,無非兩個,一個是成為東南亞聯盟的領導者,一個是成為中國的附庸。

東盟,人口6億,土地400萬平方公里,GDP2萬億美元。新加坡GDP比重不小,可是人口只有百分之一,土地只有五千分之一,要領導整個東南亞,小馬拉大車,沒力氣。

如果新加坡能吞併馬來西亞,GDP比重超三分之一,領導東盟就順理成章了!

但馬來西亞不會同意。

新加坡作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華人國家,與我們同文同種,雖然現在反華,將來說不定能成為中國最好的盟友。

看看英國就知道,英國一直想成為歐盟領導者,但德國法國是歐盟主導,英國無奈,只好當了美國的跟屁蟲。

沒辦法,誰讓美國是最強大的英語國家呢?


馬來西亞不是不要新加坡,畢竟新加坡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只是聯邦層面和新加坡地方層面的訴求不同,根本過不到一起,從最簡單的民間關係到國際關係,利益總歸是第一位的。

這個問題中的馬來西亞一方以及新加坡的李光耀一方,也沒有誰求誰的問題,李光耀真要覺得新加坡彈丸之地獨立都很困難,那就放棄自己的訴求,安安心心在聯邦框架內過自己的日子?但事實上是根本做不到的。下圖是李光耀和馬來西亞獨立之父東姑·阿都·拉曼。

1963年9月16日,原英國的四個殖民地:馬來西亞聯合邦、新加坡自治領、沙巴/北婆羅洲、沙撈越四個實體組建馬來西亞聯邦,這個聯邦的主體和核心是馬來西亞聯合邦。

1961年,當時的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發起了這次聯合行動,沙巴/北婆羅洲、沙撈越肯加入主要是為了稀釋本地華裔的人口比例和抱團抵禦印尼有可能的入侵,而新加坡純粹是作為一個城市國家,需要依附一個大的國家,獲取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並獲得足夠大的市場,在政治軍事層面上也是為了國家安全。

而當時有71%的新加坡人都在投票中贊成加入馬來西亞。

新加坡加入聯邦後,馬來西亞人馬上就發現不對勁了!然後慌了,最後無論如何也要新加坡「趕緊走」。

新加坡加入後,馬來西亞人很快發現不對勁了,這聯邦華人的比例竟然略大於馬來人,華人、馬來人、少數族裔的人口比例大致為4比4比2,華人略多,這在一人一票選議員的馬來西亞,那新加坡的李光耀和他領導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完全有可能在將來獲得在聯邦層面執政的機會,況且華人在東南亞普遍都是位於經濟的上層,實力很強,馬來西亞首相有點怕了,這萬一,華人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掌了權,我們馬來人豈不是靠邊站?

馬來人是個根深蒂固的伊斯蘭教社會,組成聯邦的州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州蘇丹,本身在歷史、文化、宗教、觀念等等和華人是截然不同的人群,雙方几乎沒有社會融合的可能性,如果按照那一套民主運行體系,再鑒於華人的經濟實力,掌控政權是有可能的,而這馬來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接受的。

雙方在政治、經濟等利益分配上,存在著天然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誰也不可能讓步。

李光耀加入聯邦,要的是馬來西亞的廣闊國土資源和巨大的國內市場,畢竟新加坡在經濟上是佔優勢的,但是自從新加坡加入後,馬來西亞遲遲不對新加坡開放市場,新加坡的商品進入馬來西亞依然要交關稅。

馬來西亞也怕,擔心經濟一開放,聯邦的經濟中心就有可能轉移到新加坡去了,雖然新加坡幾次抗議,但聯邦就是死活不給減免關稅。

馬來西亞接納新加坡,那新加坡就該按照其他十幾個州一樣,規規矩矩的,聽中央的,為我所用,不過即使加入聯邦,李光耀依然稱自己為新加坡總理,而不是州州首席部長,這在名號上就和聯邦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極其不滿。

本來呢,聯邦層面是有意無意「提醒」李光耀主動「走吧」,李光耀自然也不肯,但是雙方的矛盾已經到了對罵的程度,聯邦也不管了:你必須給我馬上走。

於是,僅僅加入聯邦2年不到,1965年8月9日,聯邦議會以126:0的票數,把新加坡「驅逐」出了聯邦,然後新加坡被迫第二次宣布獨立。

不過,獨立後的新加坡也算爭氣。雖然只是一個城市國家,但好歹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發展港口經濟,也傍上了美國這條大腿,獲得了安全保障。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一舉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晉級發達國家。


李光耀從1965年新加坡被迫離開馬來西亞聯邦之後,隔三差五就會隔空喊話,表達重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的夙願,馬來西亞政府堅決不幹,這是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時移,世未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大馬也還是那個大馬,當年杜絕新加坡加入的一切不利因素仍然還在。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的背景就是兩大族群的權力之爭,馬來族當時的人口要略多於華族,但華族的經濟優勢要遠高於馬來族。代表馬來族的巫統提出的是「馬來人優先」的政策,人民行動黨則執行的是「推翻馬來人優先」的政策,兩者矛盾尖銳。

馬來西亞的華族勢力比較分裂,之前的馬共、馬來亞的馬華和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意見並不統一,削弱了華族在馬來西亞聯邦的政治力量。

1963年,新加坡加入到由馬來亞、沙巴、沙撈越組成的馬來西亞聯邦,人民行動黨也展開了謀求成為聯邦大黨的行動,當時的馬來西亞「國父」東姑對未來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頗為忌憚,一馬難容二父,雙方展開明爭暗鬥。

1964年,人民行動黨在與巫統支持的馬華公會的大選對決中慘敗,是年7月,新加坡發生了兩民族街頭衝突,馬來族先佔了點便宜,在華族幫會力量組織下局勢翻盤,馬來族吃了大虧。

1965年8月,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新馬分離議案,將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聯邦。

踢開新加坡之後的馬來西亞聯邦,巫統和馬華公會、印度國大黨和一些小黨結合而成「馬來西亞國民陣線黨」(BN)長期佔據了執政黨的地位,華族地位不高,國情比較穩定(除了民航系統)。

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的新加坡則創造了經濟奇蹟,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也從未下台。

李光耀總是喊出的「回歸意向」,在近年來也沒有獲得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認可,他們認定這是李光耀的一種宣傳手法而已,他們表示,不想在馬來西亞境內,因為吐痰或嚼口香糖而遭到鞭刑(反諷新加坡法律)。

李光耀總是喊出的「回歸意向」,在新加坡國內,被認為是一種對成長於新時期的年輕人的鞭策,更多的是為了激勵現在的年輕人具備「居安思危」的意識,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和資源窘困的現狀,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李光耀領導下的新加坡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李光耀在中國為何會有這麼高的知名度?因為他確實成功了,他成功地將新加坡帶上了發達國家的道路,更因為他身上流淌著華人的血液,所以我們當中很多人會罵他數典忘祖。

1963年9月,新加坡正式併入馬來西亞聯邦。但是,僅僅過了兩年的時間,馬來西亞便通過國會投票將新加坡踢出了馬聯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脫離馬聯邦,宣布成為獨立國家。當時李光耀在宣布這個消息後,聲音哽咽,哭得稀里嘩啦。

李光耀很矯情,以前在英國底下生活的時候想脫離英國,等到脫離了英國結果還是沒過上自己想像中的生活,又開始懷念英國的統治。在被馬來亞踢出局後,李光耀也很痛苦,不知道新加坡以後的路要怎麼走,於是又舔馬來人,懇求馬來人收了自己,可是馬來人堅決不要。更讓人發笑的是,這種事李光耀竟然做過好幾次,每次都遭到馬來人的拒絕。他想倒貼錢讓馬來人睡,結果馬來人完全不想睡他,尷尬吧?這用網路上的流行語說是馬人虐他千百遍,他待馬人如初戀。簡明扼要地說,是犯賤。

新加坡為何渴望投入馬來西亞的懷抱,又為何會被馬來西亞無情地踢開?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新加坡被日本從英國手裡搶走,1945年日本戰敗後又回到了英國人手裡,但是此時新加坡民眾在極力爭取自治。說起來,最早對新加坡進行殖民統治的應該是明朝,1407年明朝設立舊港宣慰司,政府駐地是蘇門答臘的巨港,當時稱為舊港,新加坡當時叫淡馬錫,屬於舊港宣慰司的轄區。所以說新加坡的歷史環境很適合殖民。

新加坡作為城市國家,不要說缺乏經濟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能源了,連淡水資源也供應不了日常生活,脫離了英國又脫離了馬來西亞的新加坡應該怎麼辦?所以在1961年馬來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說要聯合馬來、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組成聯邦後,李光耀立刻屁顛屁顛地說我同意我同意,然後舉行全民公投,結果71%的人投了贊成票。甚至在已經被馬來踢出局後,仍然嚷嚷著要投入馬來人的懷抱。

馬來西亞為什麼不要新加坡,或者說為什麼不敢要新加坡?在東姑阿都拉曼的設想里,新加坡的加入應該會增強自己的實力,但是他錯了。這好比是相親,男人看到女人長得漂亮,女人也願意嫁給他,那還等什麼?領證去!結果婚後生活特別不和諧,這個女人不僅不能下蛋,還特彆強勢,總想著當「管家婆」,這下男人還能忍?兩個人本來也沒感情,既然如此,離!

馬來人不要新加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新加坡的主體民族是華族,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族,馬來族玩經濟玩不過華族,玩政治也玩不過華族,所以馬來族很害怕以後會讓新加坡的華族掌控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經濟,既然玩不過,所以乾脆仗著自己強壯的肌肉將新加坡踢出局,不讓新加坡玩。當然,在幾十年後新加坡或許會感謝馬來西亞的「不要之恩」,因為新加坡靠著自己的努力發達起來了,更因為1998年印尼發生的那場血腥事件,如果新加坡還跟著馬來西亞,誰能肯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李光耀扛著新加坡這個重包袱艱難地走上了發達國家的道路。

李光耀從最開始就不是追求新加坡獨立,因為他很清除新加坡所面臨的窘境和困境,所以在他最開始的設想里,「我們甚至希望在實現自治之前,就同馬來亞合併,不幸的是,聯邦首席部長不同意我們的建議。」脫離馬聯邦而獨立後的新加坡像什麼?像一個突然沒奶吃的嬰兒!當時的新加坡有多少人?將近200萬人,要怎麼養活這麼多人?所以在被馬來人踢開後,李光耀是痛哭流涕。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是英國的貿易樞紐和不可或缺的貿易中轉站,但是你現在獨立了,人家憑什麼繼續用你?

1965年8月10日,《悉尼先驅晨報》發文稱:「三年前,新加坡獨立是行不通的概念。從現在的情況看來,它依然是行不通的。」

全世界都在等著看李光耀和新加坡的笑話。

但是,李光耀卻在被所有人看作是沒有任何希望的絕境中將新加坡帶上了迅速發展的軌道,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他扛著新加坡在大國之間游弋,獲取任何可以獲利的機會。也許正如李光耀所說,「新加坡如果是個軟弱的社會,早就毀滅了。」

李光耀對於新加坡,絕對是英雄。


李光耀表達重新加入聯邦,為什麼馬來西亞不願意?

馬來西亞當然不會願意讓新加坡重新加入聯邦,因為當年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踢出去原因,就是為了削弱馬來西亞華人族群的勢力,減少華人人口在馬來西亞的人口比例。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同屬於英國海峽殖民地,二戰後,老牌殖民帝國英國、法國實力嚴重削弱,已經無力維持海外龐大的殖民體系,被迫允許地殖民地獨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英國海峽殖民地也順應趨勢,也開始尋求獨立,英國海峽殖民地分為三地,分別是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1963年三地聯合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然而聯邦成立之後開始出現大矛盾,主要就是馬來西亞聯邦內部兩個大族群的矛盾,掌控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和華人矛盾日益對立,因為馬來西亞人口結構來看,馬來族對於華人在人口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很害怕華人取得馬來西亞的主導權,最後馬來西亞掌權者做出一個艱難的確定,1965年,把華人人口占多數的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聯邦,這樣就再無人口數量不佔優勢的顧慮了。

1965年,新加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實際上是被迫的,為此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為此還大哭一場,因為新加坡一旦獨立,沒有馬來西亞聯邦這個大集體的保護,外部環境十分兇險,印尼就對新加坡就虎視眈眈。

然而風雲變幻,新加坡沒有過多少年,經濟開始大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東南亞經濟奇蹟,李光耀把新加坡這個面積很小的國家經營的有色有色,成為東南亞最富裕的地區,李光耀本人也在國際上聲望大漲。

新加坡經濟騰飛後,李光耀之後多次表示再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這時的馬來西亞就更不敢讓新加坡加入了,李光耀再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無非是把馬來西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如果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個國家,馬來西亞的豐富資源就可以大規模向新加坡輸入,降低了新加坡經濟發展成本,畢竟新加坡是一個什麼資源都沒有的國家。

而馬來西亞在新加坡在經濟騰飛後就更不敢讓新加坡加入的原因是,新加坡地位和之前不一樣了,李光耀本人也在國際上和東南亞地區有足夠的聲望和人氣,這時加入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如何安排新加坡地位,李光耀會不會因為足夠的聲望獲得馬來西亞聯邦的領導權,畢竟很多族群是很擁護李光耀的,也認可李光耀的治國能力。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交流,加關注!謝謝!


一句話:華人恐懼症!

英國人拉平在一部記述英帝國走向沒落的著述中對這一現象的分析——

「馬來人追隨他們的精神和世俗統治者蘇丹(彼時馬來亞、新加坡均為英國殖民地)。通常渾渾噩噩、安分守己,不注意創造和競爭,希望一年中太平無事。華人最強健、雄心勃勃、相互支持、腦瓜靈活,來時身無分文,不知疲倦地工作、攢錢,勉勵自己及家人,最後成為百萬富翁。在任何需要專業化和現代技術的競爭中,華人迅速地甩掉馬來人……多數印度人登船回國,而更多華人則留下。」

2009年4月,新任總理納吉布誓言:一個馬來西亞。即不同種族人民的地位和權益是公正平等的,彼此之間能夠同沾惠益,團結一致。一位時事評論人這樣寫道:我們要的是一個「人民的馬來西亞」(而非某個政黨的),它相信「人民支配權」,雖然保障一些種族的特別憲法地位,可是不會把特權不斷擴大。相信民主、自由,相信國家財富應該是人民享受……


首先當年李光耀先生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非本人意願,而是被逼無奈。當初新加坡在1959成為英國的自治邦以後,因為匱乏的自然資源,狹小的地理環境。因此反覆與當時的馬來西亞政府商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經過各種考量,新加坡在1963加入馬來西亞聯邦。而隔壁的印尼當時和馬來西亞關係緊張,非常不滿意身邊鄰居變得更加強大,因此採取措施,抵制馬來西亞商人來印尼經商。此舉,大大重創了新加坡很多往返與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商人。而當時的馬來西亞,華族和馬來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漸深,多次爆發大規模衝突。而作為華族所推崇的精英代表,李光耀在這次政治危機中,受到很大傷害。因為不僅華族群體非常支持李光耀,甚至很多馬來人也非常支持李光耀。甚至有傳聞他可能將在選舉里獲勝,成為馬來西亞領導人。因此出於各種壓力,馬來政府決定和新加坡分家。李光耀先生心理對這個決定充滿了難過。當時的新加坡一窮二白,水資源都沒有,如果離開了馬來聯邦的水源,甚至三天就會渴死。李光耀在新加坡宣布獨立的會場上,忍不住流下眼淚,這個視頻至今還令人印象深刻。而之後,就是大家熟知的,李光耀勵精圖治,將新加坡發展到現在的盛況。我們也不禁幻想,如果當時沒有離開馬來聯邦,甚至成為馬來的領導人。國土資源地理優勢都有的情況下,這個偉人會做出怎樣一番貢獻。也許世界上改革開放的優秀設計師會有兩位了。
李光耀多次表達要重新加入聯邦,為什麼馬來西亞不願意?其實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必需要說清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在什麼情況下曾經聯合的。
新加坡為什麼要加入馬來亞?

首先桃花石雜談要提出一個在國內很少見的觀點,即與馬來西亞聯合使新加坡最終獲得了獨立。1946年,也就是二戰之後,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紛紛開始出現爭取獨立的運動。比如印尼在1945年開始爆發了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越南也在1946年爆發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而當時馬來西亞其實也出現了爭取從英國獨立的運動。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曾相愛相殺

而在這時,英國人在1946年作出了一個決定,即將本來同為英國東南亞殖民地的新加坡從當時的馬來亞殖民地分離出來,劃成了一個單獨的直轄殖民地。然後開始與馬來亞人談判獨立問題。其實這個態度也很明確了,就是馬來亞獨立可以,但因為新加坡是我們的直轄殖民地,所以新加坡不能獨立,要跟中國的香港一樣繼續由我們英國人管轄。

馬來亞人當時雖然不願意這樣,但是畢竟他們的小胳膊扭不過英國人的大腿,最終還是接受了這種安排,在和英國人談了將近十年之後,最終在1957年從英國贏得了獨立。但要注意的是,這時獲得獨立的只是位於中南半島上的馬來亞聯合邦,跟現在的馬來西亞還不是一個概念。而當時,包括新加坡以及現在馬來西亞東部的砂勞越和北波羅州在內的英屬殖民地都沒能獲得獨立。

1957年獨立的馬來亞

當然在馬來亞獨立之後,新加坡等剩餘的英屬殖民地也開始爭取獨立。1959年,新加坡人通過爭取獲得了自治地位,李光耀成為新加坡首任總理,但新加坡總督仍然由英國人顧德擔任。之後李光耀領導下的新加坡仍然希望從英國人那裡獲得徹底的獨立,但英國人卻借口新加坡獨立後可能被紅色勢力所掌握,不願意給新加坡獨立地位。而在新加坡贏得自治的過程中,其內部的紅色勢力也確實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因此當時在新加坡也確實對李光耀是很大的威脅,所以李光耀也擔心自己獨立之後hold不住局面,所以退而求其次,以加入馬來亞聯邦為條件,換取了英國人的退出。最終在1963年,新加坡和英國在東南亞剩餘的殖民地砂勞越以及北婆羅洲一同加入了馬來亞,馬來亞也就此改名馬來西亞。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矛盾

這之後就是很多人曾經提到的民族矛盾了。因為馬來亞當時同意接納新加坡,其實也是為了防止它國內的紅色勢力會在新加坡獨立之後掌握新加坡政權(紅色勢力主要是華人),進而把新加坡作為根據地向整個馬來亞發展。但在馬來西亞掌權的馬來人政黨對於新加坡大量華人卻始終是非常提防的。

包含了新加坡的馬來西亞

而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之後,其實還是享受著和英國時期一樣的自治地位,所以如果李光耀就此滿足於在新加坡執政,可能雙方也就相安無事,聯合的局面就會維持下去了。但奇怪的是,在加入馬來西亞之後,李光耀卻似乎一下子政治雄心爆棚,開始在馬來西亞的大選中積極在新加坡以外進行競選宣傳。他當時的競選口號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當時馬來西亞執政黨的宗旨則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乍看起來這兩個口號似乎差別不大,只是李光耀的口號里多了「西亞」兩個字。但其實這個差別可大了。因為「馬來西亞人」是包含在馬來西亞生活的所有民族的,也就是包括華人,這個意思也就是身為華人的李光耀也可以成為馬來西亞的領導人。但馬來西亞執政黨的口號則是只將馬來人作為馬來西亞的主人,對其它民族的人領導馬來西亞是排斥的。

而在同一時期,馬來西亞的執政黨在選舉時也在新加坡展開了競選活動。但最終的選舉結果是馬來西亞執政黨在新加坡一席也沒有得到,但李光耀的黨在馬來西亞卻得到了一個席位。這一下馬來西亞執政黨突然覺得新加坡是個燙手山芋了,這樣發展下去等於新加坡加入進來給自己一點好處也帶不來,還可能給自己製造麻煩。

而在另一方面,新加坡在馬來西亞是享有自治地位的,本身就是自由港,而加入馬來西亞之後新加坡還要求在保留自己自由港身份的同時能夠完全自由的利用馬來西亞的各種礦產物資。這也讓馬來西亞很不爽,因為它覺得這樣等於自己對新加坡單方面開放了很多東西,而新加坡卻沒給自己什麼回報。另外如果新加坡留在馬來西亞,因為其經濟要比吉隆坡等馬來西亞核心地區更發達,如此久而久之,可能整個馬來西亞的核心都會轉移到新加坡了,而他們這些以吉隆坡為中心的政治勢力可能就會被邊緣化。

李光耀含淚演講的場面

所以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馬來西亞議會在1965年開會,全票通過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的決定,而當時來自新加坡的議員沒有出席。當天得到投票結果之後,李光耀流著眼淚發表了講話,痛斥投票結果。


對於他當時的淚水,有些人認為他也是真心的,因為他當時也還是擔心新加坡獨立之後會被紅色勢力掌控,另外印尼也曾經對新加坡虎視眈眈,他也害怕印尼會把新加坡吞併。但另外也有人則覺得李光耀本來的目的就是讓新加坡獨立,只是不加入馬來西亞英國人就不可能讓新加坡獨立,因此中間加入馬來西亞只是演戲,所以他加入馬來西亞之後才會刻意做出要把自己的政治影響擴展到全馬來西亞的態勢,故意激怒馬來西亞的政客,以此換得馬來西亞把新加坡逐出。總之不管怎麼樣,馬來西亞逐出新加坡也成為了世界近代史上唯一的強制獨立案例了。

新加坡於1963年併入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主要民族馬來族,而新加坡的主體是華族,他們屬於精英階層,有文化,擅經營,有很高的經濟和政治地位,而馬來西亞比較安於現狀,懶散,沒有華人那樣肯吃苦,馬來人玩不過華人,根本不是華人的對手,長久下去,新加坡的華人勢必回全面掌控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經濟命脈,既然玩不起就乾脆不跟你玩了,1965年馬來西亞就把新加坡從聯邦里太了出去。


新加坡沒了英國這個爹,現在又沒了馬來西亞這個媽,成了孤兒一個,現在飲用水成問題,還有200多萬人要養活,李光耀確實是一個頭兩個大,急呀愁哦,多次死里巴列地向馬來西亞總理乞求,想要重回馬聯邦,馬來西亞總理也明確告訴李光耀,你們是潑出去的水,射出去的箭,回來是永遠不可能的,熱臉碰到了人家的冷屁股,被打臉了。


好在新加坡的華人畢竟是精英中的精英,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從一個被人遺棄的孤兒變成了亞洲四小龍,躋身進入世界強國,李光耀真要感謝馬來西亞的絕情和傲慢。


不過李光耀父子是絕對的奴才相,美國的看家狗,在許多重大國際場合損害中國利益,如果將來中美有得一戰,新加坡還是回倒向美國來與中國為敵的,中國應提高警惕。


謝邀作答:

本館有二千多枚完整地展示海峽殖民地、馬來亞、新加坡等英屬殖民地歷史的近代郵票,現在摘選幾枚展示,大家自然明白這段歷史了。

海峽殖民地是英國東南亞最重要的殖民地,它包括現在的馬來西亞、馬六甲和新加坡等。

海峽殖民地的馬來亞殖民地郵票。

海峽殖民地的北婆羅洲郵票。注意這裡面有中文金額,說明華人很多。

海峽殖民地柔佛王國郵票,它就包括新加坡。這裡面也有中文,說明新加坡是華人聚居地。

海峽殖民地分出來的英屬沙撈越郵票。

馬來聯邦當時寧願把貧窮的沙巴洲和沙撈越收歸名下,卻把最核心位置的新加坡拋棄,原因就是新加坡華人太多,怕華人以後左右其國家,只得忍痛割愛。

新加坡成為棄兒後,一下子成為被馬來西亞和印尼夾在中間的彈丸小國,為怕被印尼滅掉,新加坡三番五次要求加入馬來西亞,以上是新加坡發行加蓋「馬來西亞半島如日初升」的中文戳票,它見證了新加坡當時是低聲下氣肯求馬來西亞接受自己,但還是被拒。

最後李光耀找到了美國作為靠山,美國也看中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因此二國一拍即合,有了美國的支持再加上華人的勤勞,於是很快成就了新加坡亞洲四小龍的地位。

可惜新加坡在擁美反華的道路上走得太遠,畢竟「天下華人是一家」,憑著華人同宗同源的血脈,希望新加坡能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不要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