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文╱陳又嘉】

雖然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成果無法突破及藥效不如預期,近期全球多家藥廠宣佈退場,然而在10幾年前,有另一批專家主張阿茲海默症非藥物防治,成果豐碩,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重視。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日前舉辦「失智症非藥物治療研討會」,邀請神經內科、精神科醫師、個管師與護理人員等近200位醫學專家,還吸引檢驗界、銀髮產業,連創投都高度關注新趨勢發展。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白明奇表示,此次以失智症非藥物治療研討會的議題能讓醫學界關切,顯示該症隨著臺灣進入高齡社會後,罹患者將會急速攀升,而透過此研討會的分享交流,期待未來醫學專家們能協助失智患者與其家屬降低失智產生的長照成本,更勇敢與耐心來應戰世紀疾病。

此次的會議邀請了陽明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磁量生技、師範大學、長庚大學、綠野國際與海洋大學等10位專家,分享能透過運動、營養、知能訓練、光療、空間方向訓練、芳療、穴位按壓、插花與桌遊等方式,對預防失智症及治療早期失智症產生的效果與成功案例。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白明奇教授提出「三動兩高」,強調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及高抗氧化;且必須在早期失智症階段實施,針對不同患者施行不同的方式,根據有效、方便的生物標記檢驗,可隨時調整實施方案,甫能達到最有效的非藥物介入治療。身為阿茲海默症專科醫師的雙和醫院副院長胡朝榮表示,此次研討會能增進臨牀醫師對非藥物治療的認識,未來計畫將此治療措施結合臨牀作更有效的運用。

磁量生技總經理楊謝樂博士強調,若能夠落實早期阿茲海默症血液篩檢,就能進行早期非藥物治療,有效延緩病情惡化,讓病患及家屬皆能樂觀面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