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洲上還留着關公雕像,只是洲上村民都已搬離洲島。

  公元215年,劉備、孫權借討荊州之爭,各自隔江屯兵於益陽。這個不足萬人的小城一時間成爲歷史的關口。兩軍對壘,軍隊人數最多時,雙方各領兵上五萬人。一下陡增的十萬兵力,來勢洶洶,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兩岸對壘的主將是關羽和魯肅。因爲益陽對峙最後實現了和平解決,孫、劉平分荊州,這段歷史被《三國演義》演繹成精彩的“單刀赴會”。而孫劉的荊州之爭也在益陽拉開序幕,彼時作爲長沙郡轄區的益陽成爲孫劉之間勢力的磨合點,他們在這裏暗自較勁,談判、討價還價,戲碼一個跟着一個。一千七百多年過去,這段歷史並未被磨滅,它仍留在益陽大大小小的地名裏。

  以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爲契機,湖南省民政廳將境域內“三國地名”作專題進行了部署。益陽對三國地名展開了深挖,全市現在能統計的三國地名約26處。清明前夕,我們在益陽市民政局及益陽市地名文化研究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探尋這些跟三國有關的老地名,試圖找出三國的蛛絲馬跡。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實習生徐魯青

  益陽青龍洲,由資江拐彎後跟志溪河交匯沖積而成,一千八百年前,它曾是關羽屯兵的地方。

  青龍洲、蘿蔔洲、菜家洲:關羽、甘寧、呂蒙屯兵相峙

  去探訪益陽三國地名,我們首先去到了資江上的青龍洲,這是當年孫、劉益陽對峙,關羽駐軍之地。因爲關羽駐紮,又是他磨青龍偃月刀的地方,洲以刀名,後人將這個洲取名青龍洲,這個地名至今已有1800年了。

  孫、劉之間這場益陽對峙的起因是公元215年,劉備取得益州,孫權派諸葛亮兄長諸葛瑾前去祝賀並索要荊州,劉備寫下要關羽交割荊州的條子。可諸葛瑾拿着條子去荊州找關羽時,關羽拒還荊州。孫權這時候一邊派魯肅去找劉備理論,一邊派遣呂懞直接領兵往長沙、桂陽和零陵郡進行“武收”。魯肅找劉備時,劉備一直以巡查、視察之名躲避,魯肅一直從荊州追趕劉備到長沙再到益陽,而這時呂蒙已收回了長沙和桂陽兩郡,正準備攻打收復零陵郡。劉備知道這樣躲避不是辦法,於是讓關羽領兵三萬相拒於益陽,他自己回湖北公安去了。孫權怕魯肅喫虧,先讓甘寧從巴丘(嶽陽)領兵兩萬,又從徵討零陵郡的路上“急招呂蒙”領兵兩萬去益陽相助魯肅。這時,回到公安的劉備得知消息,又密調馬良和武陵郡的曾鞏在關羽後方的馬良湖和軍山鋪駐軍。

  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積極倡導者,爲了不把雙方關係徹底鬧僵,甘寧和呂蒙部隊到達益陽時,他並沒有打着與關羽相峙的旗號,甘寧部隊的旗號是“安定社會,圍剿‘黃巾’”,呂蒙部隊到達時不能再以這旗號,打出曹操軍隊的旗號。

  他們在益陽對峙的時候正是初春,這時候資江水還不到汛期,江水清澈,關羽穿着綠袍子來的,過江時,袍子染綠了江水。他在青龍洲駐軍大約四個月,走的時候是農曆五月十三日,益陽人把這一天當成了他的生日。關羽來的時候,青龍洲還是一片荒野,沒有地名。那時沒漲水的資江江心洲和陸地是可以踏着河裏石頭走過去的,關羽經常在青龍洲邊讀書,後人將他讀書的地方又取名春秋閣。

  青龍洲後來成了益陽繁華的村落,洲上村民最多時曾有七千多人。但由於資江漲水時這裏容易被淹,村民們2006年陸續搬了出去。現在這裏和關羽來時一樣,幾乎又成了無人洲。我們這次渡河上洲,碰上下雨天,但正是關羽當年停留在此的日子。這裏風景很美,因甚少有人上岸,綠草淹沒腳跟,偶爾有一羣羣黑山羊“咩咩”經過。在洲上偶爾能碰到還在這裏養雞鴨和網魚的村民,只要一提及關羽,他們便熱情起來。“這就是以前的關廟遺址,以前很大,香火很旺。”年過六旬的村民崔志清指着他家旁邊的荒草地說道。而在關廟不遠處,還有一座建於1994年的關公石像,底座上寫着“關瀨驚湍”,是益陽的十景之一,只是周邊蘆葦深深,人跡罕至,顯得荒涼無比。但湊近,仍能看到一些燭臺香火的痕跡。

  跟青龍洲隔江對望的就是黃泥湖,當年呂蒙駐軍的地方。因爲他打着曹操的旗號,所以當地老百姓至今都以爲是曹操軍隊喫了黃泥湖的蘿蔔。呂蒙來的時候黃泥湖正是出蘿蔔的時候,那麼多兵在這裏駐紮,每天喫的蘿蔔皮、蘿蔔纓和菜葉堆積如山,於是旁邊的兩個洲就取名爲蘿蔔洲、菜葉洲。

  關羽作爲益陽人崇拜的主神,祭拜他的廟宇衆多。而跟他有關的地名除了青龍洲,還有諸如馬跡塘、石碼頭等。

  去往關羽當年屯兵的青龍洲需要擺渡。

  主持碧津渡、茶亭街“單刀赴會”的其實是魯肅

  聞名世界的“單刀赴會”出自《三國演義》的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小說裏的關羽爲了荊州之事隻身過江,與魯肅會面,上演了一幕精彩的對談。關羽在這次商談中成了英雄,而魯肅成了鼠目寸光、軟骨膽怯的反面教材。

  其實歷史上主導這次商談的是魯肅。在孫劉兩方屯兵相拒於益陽時,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的險境。當時魯肅作爲孫劉聯盟的倡導者,他爲了維護兩軍聯盟不給北方的曹操可乘之機,決定首先打破兩軍對壘的僵局,和關羽商談。在《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關羽和魯肅“單刀會”的地點就在今天的益陽碧津渡附近。對關羽來說,碧津渡是當時的“龍潭”,但爲了大局,他仍然義無反顧地前去赴約。“單刀赴會”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有類似赴“鴻門宴”的描述,如關羽在魯肅拿出簽字借據的質問下,無言以對。魯肅又說:“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爲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魯肅話音剛落,關羽身邊坐着的一個人高聲說了句:“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史書沒有記下魯肅的辯駁之言,只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其後,“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這是用眼示意高聲說話的人,於是,匆忙離開了會址。

  “單刀赴會”似乎沒有結果。然而事實上,經過這次會談之後,雙方局勢得到緩和。隨後,孫權和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爲界,於是罷軍”,也因此,孫劉聯盟繼續維持。

  現在益陽的碧津渡早已沒有渡船,渡口也成了資江風光帶兩岸的風景點。風光帶上保留了“單刀赴會”的元素,在資江北岸(對岸)的大渡口,當年關羽乘船處,如今立着關羽的雕像,很多遊客慕名前來。至於茶亭街,是會談的中心地,是明朝時期爲了紀念“單刀赴會”建起來的一條街,益陽的茶文化也在這裏崛起,茶廠、瓷廠都辦在這裏。“茶亭”歷朝都有修蓋,如今,它坐落在龍州書院內。

  《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發生在益陽,這是益陽古城牆上留下的一幅雕刻畫。

  跟魯肅有關的魯肅巷、魯肅堤、鐵鋪嶺

  孫、劉相峙於益陽。魯肅是最爲關鍵的人物。他是這場對峙的導演、監製,甚至開頭、結尾親自出演。

  “長沙郡當時在孫權的勢力範圍內,他們改爲漢昌郡,魯肅任太守,所以魯肅當時追劉備到益陽時,直接駐紮在當時的益陽縣衙,也是現在的鐵鋪嶺。”益陽地名文化研究協會副會長鄧亞龍介紹。益陽處境微妙,對峙時,孫劉對其都有管轄。

  魯肅駐紮的鐵鋪嶺,就是2013年開始發掘的兔子山遺址處,除此之外,它還有獅子山、營盤嶺、棉花山等名字,它位於益陽南岸龍州書院對面。在益陽地名裏這是個有趣的地方。因爲走上鐵鋪嶺的這個山坡後,那麼一大片居民區,門牌號都是“濱江路79”。找到鐵鋪嶺古城遺址碑刻,才發現,這個地方至少有12個文化層,“大概魯肅也能佔一層,它駐紮時,這裏的營盤山、三裏橋、團洲、茶亭街、碧津渡、甘壘夜月、諸葛井等都跟他有關。”鄧亞龍說,單刀赴會茶亭談判結束後,劉備因漢中戰事喫緊,作出妥協讓出三郡,關羽撤出益陽。這時作爲漢昌郡太守的魯肅有近四千守備軍留在益陽,他將多半軍隊留在南岸的鐵鋪嶺。這時益陽已經從孫劉荊州之爭的軍事前方變成軍事後方,魯肅在益陽的陸賈山與三裏橋之間,利用桃江和安化(三國時期都叫益陽)所產的褐、赤鐵礦,安化的雜木炭爲原料,以孫吳人本身的冶煉技術生產戰士的頭盔——兜鍪。這是一種既可以防身又能當鍋盆,還能作爲戰時密碼的軍備物資。魯肅在這裏生產了多少兜鍪無從得知,但這座山也因此改名爲“鐵鋪嶺”。雖然這裏的地名變更無數,但到清朝晚期,這裏又因得天獨厚的鍊鐵資源生產“南鍋”,當時還佔據了半個中國鍋市場,又恢復了“鐵鋪嶺”的名字。

  關羽撤出益陽後,下半年,魯肅就過江去魯肅巷主政。在益陽的北城內,現在還留着魯肅巷、魯肅堤的地名。魯肅堤在益陽北岸資江大堤上,是城牆式大堤,它在兩岸高樓映襯之下,古樸、壯觀。但它並不是魯肅築的堤,這是明清時期爲防洪水入城,演變過來的“魯肅堤”。有了這一道西北的長堤,加上南邊的資水屏障,這實際上已經是益陽“城”的雛形,老益陽由鄉野變城鎮。堤以魯肅命名,大概也爲了紀念他。

  而在魯肅堤旁,資陽區東門外古城牆邊上,還有一個“魯肅巷”。這個新制標牌立在那裏有些突兀,但這個地名在益陽已經流傳1800多年。魯肅在公元217年病逝,他在益陽待的時間不過兩年,這裏曾經是他住過的巷子。這條巷子現在除了一人行的水泥道路,左右兩邊還留着兩堵破敗的城牆,周邊是菜地。“這靠外的牆就是原來的魯肅堤,當年魯肅建它的作用並不是用來擋水御洪,因洪水來自東南面,此堤卻是攔擋的西北面,是防武陵太守曾鞏的。”靠菜地處還有一堵矮牆根,鄧亞龍介紹,那裏可能是魯肅的“點將臺”,而現在魯肅巷的菜地曾是魯肅的住處,他曾在這裏種菜養雞,當地還流傳着“魯肅種的韭菜長得特好、還叫鄰舍割喫”的傳說。

  益陽魯肅堤旁關於馬連湖的介紹。

  36歲男子喫兇數的習俗是因爲馬良?

  赤壁之戰後,作爲爲劉備獻策,先孫權奪取荊州江南四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的馬良,在益陽人心裏佔據着重要地位。以“馬良”命名的地名就有馬良湖、馬良村、馬良南路、馬良北路,連社區、衛生院、派出所、商店等都以“馬良”命名。甚至,男子36歲喫兇數的習俗也跟馬良有關。

  益陽當地民間說法,馬良湖是因爲三國時期蜀國名臣馬良就死在這湖裏,因此得名。又以馬良湖爲源地名,衍生了其他冠以馬良的次生地名。可馬良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記載中,似乎與益陽沒什麼關係。但清乾隆年間《益陽縣誌》卷十九有載:“馬良湖俗名馬常湖,亦馬氏五常之意,在治北二里,漢將馬良駐兵於此,故名。相傳湖中有巨鍋,爲千人鍋,每風雨至,輒有聲。”從中可知,馬良可能在孫、劉相拒於益陽時,作爲關羽的密調部隊駐兵益陽,但他當時並沒有死於此湖。馬良死於公元222年,當時劉備剛稱帝三個月,爲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悍然發動了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這場戰爭東吳領兵的大都督是鎮西將軍陸遜,陸遜面對復仇心切的劉備,一開始便採取了拉長蜀軍補給線的戰術,吳國軍隊一直撤退到猇亭,後退了七百里,而劉備所佔領的這七百里,因戰線拉長,便感到兵力嚴重的不足。因爲馬良的才幹和深諳江南四郡風土人情,劉備便派他到武陵聯結“蠻夷”助蜀伐吳。馬良成功地讓五溪蠻夷、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順從蜀漢,歸來後,深受劉備器重。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36歲的馬良也死於這場戰爭。

  至於馬良怎麼死的,史料中並未提及。但在長沙、益陽、常德一線,男子36歲要喫兇數的習俗至此流傳下來。“益陽人男子36歲要喫兇數,舊時就是親朋好友來家裏喫飯,越多人越好,這一天,還要爲自己準備一副沒有上漆的木棺材。”劉亞龍說,當地有俗語:“三十六不隔板,你呀真大膽。”36歲對當地男子來說是個劫數。此外,在益陽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每年端午劃龍舟,一般地方是撒糉子,但在馬良湖上進行,大家撒臘肉,也是爲了紀念馬良。益陽民間對馬良的鐘愛,可見一斑。

  現在,資江會龍大橋以北的馬良大道,一直通往迎風橋,而將其分爲馬良南北路的長春路一帶,至少有十多個以“馬良”命名的地名,這曾是馬良湖、馬良村,現在屬於馬良社區。

  將軍水府廟。曾供奉過甘寧,作爲庇佑的“江神”。圖/記者伍婷婷

  將軍廟的將軍是誰?

  在益陽找尋三國地名時,幾次遇見將軍廟的路牌,但真正去找“將軍廟”時頗費周折。益陽將軍廟中的“將軍”是誰?

  答案出人意料,它是吳國折衝將軍甘寧。

  甘寧跟益陽的交集,史料可查的是公元215年,孫權、劉備僵持於益陽之時。那時爲了增加魯肅的後備力量,孫權派遣在巴丘的甘寧領兵2萬趕赴益陽。他到達益陽後,魯肅將其部隊安排在資江南岸鐵鋪嶺以東的三裏橋,三裏橋得名於來益陽駐紮的隊伍很長。而甘寧壘,則是他爲了跟關羽對峙,在駐紮地旁搭建的瞭望指揮臺,這處人造堡壘後來成爲益陽十景之一。

  冒雨找到將軍廟,這已不僅是一座廟,而是一個地片名。它在老益陽人概念中,是韓家碼頭上面,接龍堤下面的整片地段。現在的將軍廟已經成爲“將軍水府廟”,它在一處破爛的紅磚房裏,周邊大多已經拆遷,廟裏掉落地上的“有求必應”牌匾頗爲惹眼。但在不遠處,藍色的“將軍廟”路牌依舊醒目。將軍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供奉的是甘寧,那時,它是益陽最豪華和最高的建築,兩層半樓。因此廟的顯赫,以至於將周邊一平方公里的地域都叫將軍廟。爲什麼會這樣?從益陽地名文化研究協會的調查結果中得知,原來,這是甘寧後人出巨資修建的。從這裏經過的船隻大多是下長江,所經之處是以前吳國地盤,甘寧本身就是吳將,把他當江神更爲靈驗。地名專家們通過走訪發現,在益陽赫山區有甘家侖和甘家壠村,當地甘姓村民稱是甘寧後人,自稱有族譜派系爲證。他們是什麼時候遷到這裏的,“大概早有安排,甘寧在夷陵大戰去世後,他的後人就陸續遷來了,從他跟關羽對壘的地勢來看,他的對壘地就是黃泥湖鄉的甘家壠。”鄧亞龍說,他們通過《吳志·甘寧傳》與《三國志》中對甘寧性格的評價得知,他輕俠客好殺人,喜歡修建比較堅固的“碉堡”“藏舍亡命”防身,另外,還養了很多“保鏢”防身。“可能他去世後,家人爲了躲避仇家報復,當時就來到了益陽。”

  到了清朝,青龍洲修建上武廟紀念關羽,跟將軍廟隔江相望,避免犯衝,後來將甘寧送回西陵(重慶)老家爲神,另請比甘寧和關羽都小一輩的吳國水軍都督丁奉爲資江通航保護神,將“將軍廟”改成了“水府廟”。此後,“水府廟”因爲種種原因被拆毀,到1984年,將軍廟下邊300米的益陽市皮件二廠倒閉,厂部留守人員將廠房改成“水府將軍廟”,留存至今。

  益陽兩處諸葛井,皆已廢棄

  尋找益陽諸葛井不是易事。這兩口以諸葛亮命名的井因爲年代久遠皆已廢棄,甚至不復存在,但“諸葛井”地名流傳千年。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打敗曹操,劉備先孫權奪取荊州江南四郡。當時劉備拜諸葛亮爲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但是益陽屬於長沙郡,諸葛亮要來長沙郡調賦稅充軍糧,益陽是必經之地。《益陽縣誌》曾記載:“棉花嶺上的一口方井,相傳爲諸葛孔明建安十三年所鑿。”棉花嶺就是此前提過的鐵鋪嶺,益陽縣衙所在地,諸葛亮來益陽住縣衙,鑿井也是可信的。但民間傳說益陽有兩口諸葛井,都是東漢末年,諸葛亮來益陽,發現城中居民飲水困難,便親自查找地下水源,掘井供人們飲用。益陽百姓念其德,稱爲諸葛井。這兩口諸葛井,一處在城內賢街(今牀單廠車間),明朝崇禎年間進行過疏浚,而另一處在城內魏家巷,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在。

  在益陽資陽區,魏家巷的前身是魏延巷,但因爲魏延被認爲有反骨,後來改爲魏家巷。

  尋找魏家巷這口諸葛井頗費周折,因爲史料不曾說清楚它的具體位置。爲了找到這口井,地名專家走訪很多人才弄清楚,它介於益陽水巷子巷尾和姚家巷頭號之間的曹氏祠堂內。

  三國時期開鑿的諸葛井,一直是公共水井,但到了清朝中葉,它要收費。“傳說諸葛井的水喝了聰明,尤其是考庠生、秀才、舉人的人喝了,會考出好成績。於是,讀書人包括想聰明些的人,甚至還有外地人都爭着來這取水。但這井當時在曹氏祠堂屋邊,曹氏祠堂的人便用圍牆把它圈了起來,並規定取水的人要出錢方可打水。”鄧亞龍說,賣諸葛井水的現象一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井水收費後來打水的人也絡繹不絕,但相比之前,有秩序得多。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益陽,曹氏族人離開,諸葛井被佔用。直到1946年重建益陽城時,當時的縣長明令禁止不準私圈諸葛井,它才得以公用。可掃盲運動時,很多過不了關的成年人又打起喝“諸葛井水”的主意,爲破除迷信,這口井被石板和水泥封嚴。

  諸葛井真正譭棄是1954年發大水,西門賀家橋以上的城鎮全部泡在水裏,而城內因有四大門,則全部關閉用泥封死,可這時搶險的人發現,諸葛井倒湧水上來,成了一個危險的管湧,於是,搶險隊立即組織人用沙子卵石包括石灰全部填充堵死,也就是這之後,這口諸葛井便很少有人提及了。

  現在的諸葛井遺址在一棟拆遷了的民國建築內,那天,地名專家帶我們前去,仍沒有找到它的蛛絲馬跡。

  爭議

  《三國演義》的“陸口”就是益陽的陸溪口?

  在這次益陽三國地名普查中,地名專家們發現了一個頗爲爭議的地名——陸口。他們認爲,孫權、劉備討借荊州,關羽、魯肅相拒於益陽這段歷史中提及的“陸口”就是益陽的“陸溪口”而非湖北嘉魚縣的陸口。

  “陸口”地名曾頻繁出現在《三國演義》的章節中。但不管是第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中“呂蒙辭了孫權,回到陸口”還是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爲國捐軀》中提及的“陸口”,羅貫中始終將“陸口”設定到湖北嘉魚縣。其實,並非如此。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荊州地圖和三國吳永安五年(公元262年)《荊州(今湖南部分)》地圖上看,陸水、陸口都是三國形成之後的地名。關羽、魯肅相拒於益陽時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那時候荊州地圖中沒有陸水名,更沒有陸口一說。那時,魯肅屯兵陸口,顯然不是嘉魚縣的陸口。那時嘉魚縣還沒陸口,它只有雋水或蒲圻口。其境內陸口得名是在吳國疆域穩固後,爲了紀念功臣和歷史事件而命名,嘉魚縣城內的呂蒙山以“呂蒙”命名,而雋水改名陸水河是因爲陸遜駐軍屯田在此,爲了紀念他而改名。

  《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章節中:肅乃辭孫權,至陸口,召呂蒙、甘寧商議,設宴於陸口寨外臨江亭上,修下請書,選帳下能言快語一人爲使,登舟渡江。江口關平問了,遂引使者入荊州,叩見雲長,具道魯肅相邀赴會之意,呈上請書。雲長看書畢,謂來人曰:“既子敬相請,我明日便來赴宴。汝可先回。”這裏的陸口並不是小說中說的嘉魚陸口。古荊州走水路經過南郡、南平郡、石首、巴陵、蒲圻纔到達嘉魚陸口,全程水路一千多華裏。關羽接到魯肅的邀約回覆的是第二天就去赴宴,按當時的交通出行沒辦法到達。而當時關羽駐軍的益陽青龍洲到魯肅駐軍的陸賈山下陸溪口,只有十里路,一天則可到達。

  而《三國志·魯肅傳》中:“備既定益州,權求於長沙、零陵、桂陽,備不承旨,備遣派關羽爭三郡,權遣魯肅往益陽與關羽相拒”。這時候,魯肅追劉備討要荊州已經到了益陽,遭到關羽的抗拒,關羽要向魯肅索討佔據的失地。魯肅這次討荊州“文武並進”,呂蒙“武徵”,已經相繼拿下長沙、桂陽兩郡,這時候魯肅“屯陸口”就是駐紮到他任漢昌郡太守最西端的領地——益陽。

  當時益陽的陸口叫陸溪口,是從陸賈山腳流下來的陸溪跟資江交匯處。如今城市發展,陸溪被填平成關公路,而當年的“陸溪口”變成現在的龍洲廣場。

  互動

  湖南的三國地名還有哪些?

  益陽的三國地名普查結束,因爲文章篇幅有限,三國地名也不能一一呈現。但如果你的家鄉也有三國地名,請添加湖湘地理微信(xxcbsjx),將它的故事和來歷告訴我們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