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簡介李成(919-967年),五代宋初畫家。字鹹熙。原籍長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捲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李成有極高的文化素養,琴棋書畫無不洞曉,博涉經史,胸懷大志,會作詩,善飲酒,性情孤傲。他喜愛青州的山水,經常獨自在山間徜徉,並以此為繪畫創作素材。李成是敗落家族中的子弟,人世炎涼在他的心靈上投下了厚厚的陰影。不平、憤懣、無奈使他感到生如夢幻,命運渺不可測。這種扭曲了的心態必然會反映到他的繪畫創作中。所以,他用極淡的墨痕,輕飄的筆觸來勾畫山水,給人一種似夢似霧的感覺。李成 -藝術特點李成作畫多用淡墨,故在畫壇上留下了「惜墨如金」的典故。這種迥異於當時畫風的作品引起了失意士大夫的強烈共鳴,震驚了畫壇。中國的山水畫當時剛剛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不可能突然間變得成熟。所以李成的作品仍然以寫實為主,以齊魯大地的真山實水為創作依據。青州一帶無高山大川,故他的作品也以「煙林平遠」見長。而同時期的山水畫家荊浩以畫太行山著名,關仝以畫秦嶺華山著名。他們的構圖峯巒突兀、奇絕險怪,是典型的北方畫派的作品。宋·郭若虛《論三家山水》中說:「煙林平遠之妙,始自營邱。畫松葉謂之攢針,筆不染淡,自有榮茂之色」「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邱之制也「由此可知,在山水畫肇始之際,由於畫家摹寫的自然物象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李成特具筆墨功夫,用筆瘦硬清淡,墨色特別講究,又創寒樹「蟹爪」畫法及山石「捲雲皴」,畫作簡筆淡墨,氣象蕭疏。米芾《畫史》說:「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鄧椿《畫繼》說:「嘗見營邱所作雪圖,峯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主,而天水空處,全無粉填,亦一奇也」宋·董廻在《廣川畫跋論山水畫》中說,李成「畫妙人三味,至於無蹊轍可求,亦不知下筆處……山水木石,煙霞嵐霧間,其天機之動,陽開陰闔,迅發警絕,也不得而知。」由之可見,李成山水畫技法之高妙。李成 -藝術成就有的美術評論家認為李成初師荊誥、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為李郭(熙)畫派的始祖。但元明之際的書畫名家幾乎都認為李成師從王維。自從董其昌提出山水畫南北宗之說以後,王維即推為南宗之首。他們的著眼點是畫家的風格,而非居住的地域。此說亦不無道理。祝允明《跋王維萬峯積雪圖》寫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墨,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孤高絕俗之意耳。若李成之《萬山飛雪》,李唐之《雪山樓閣》......予皆及見之,但恨未睹王維雪景如何耳。弘治已卯春,偶於都下錢太常處閱此……真摩詰平生得意之筆也,始知李成輩皆宗摩詰也。」李成在世時已經聲譽很高。北宋的山水畫幾乎都宗李成,可見他影響之大。入元,黃公望說:「近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明清之際,聲名依然,但風格隨時代而變。李成畫風的影響已臻尾聲。其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戰亂李成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北宋時已所剩無幾,難怪米芾在《畫史》中說,他見到的李成真跡只有兩幅,膺作競有三百幅。流傳至今的尚有《讀碑窠石圖》、《晴巒蕭寺圖》、《喬松平遠圖》、《茂林遠岫圖》,多被國外的博物館收藏。其真偽爭議也很大。以今藏日本的《讀碑窠石圖》為例,有的專家認為此畫是李成真跡,有的專家認為是宋代摹本,但一致意見是即便摹本也與李成的畫風相去不遠。這幅名畫是李成與王曉合作的,李畫樹石,王畫人物。畫中的土崗之上枯樹蟠虯,佔據了畫面的一半,樹枝掩映中是一座巨碑,一老翁頭戴竹笠騎在騾上觀碑,一侍者持杖立於老翁之傍。整幅畫墨色清淡,冷曠蕭疏,氣韻雅緻,充分體現了李成畫作的筆墨功力和風格特點。李成 -代表作品《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喬松平遠圖》、《小寒林圖》、《羣峯雪霽圖》、《寒林騎驢圖》、《寒鴉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