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而又傷心的事情,誰會在此時擊鼓踏歌至通宵達旦?然而在巴東縣野三關清太坪水布亞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鎮山寨就有這樣的一種喪事喜辦的傳統習俗,漢族稱之爲跳喪舞又叫打三股。因爲在歌曲當中,中經常會出現撒爾嗬和嗬字,當地土家族人稱之爲是撒爾嗬。土家族撒爾嗬又稱跳三五打三鼓,流行於清江流域一帶,按規定的套路依次進行機長繞被穿走轉肩擦背下蹲打炫等動作,表演飄逸樸實,變化風趣。

  每當唱完一首歌都要喊一聲撒爾嗬,撒爾嗬的演唱形式是一人執鼓領唱重荷,執鼓者是有聲望的長者,也是能歌善舞的能手,他以鼓點指揮舞蹈,以古典變換曲牌。薩爾和作爲一種民族舞蹈,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歌詞,內容都少有悲悽之感,音樂高亢歡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詞內容十分廣泛,有時回憶民族起源,有時講述民間故事,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等等。歌舞者看到什麼就唱什麼,想到什麼就唱什麼。歌詞多爲四句,七言也有五,句子的歌詞保持着傳統的曲牌格律形式,內容古樸。每唱完一首,最後大家高聲合唱,一句跳字兒和尾貨解憂愁。

  粗獷的歌聲和明快的曲調掃去了死者家裏悲痛悽婉的氣氛。人們用歡歌和鼓樂致哀,爲死者家人驅散憂愁。古往今來,人類最無法接受的就是生命的逝去,然而在靈柩前舞動的三二和卻是高亢的歌聲,狂野的舞蹈!三二和還有一套一套的花樣,如四人穿花寫花蓋頂搖喪,以及將各套動作各抽一段重新組合的四合一固定格式等等。那麼土家族的人爲什麼會用高歌狂舞這種獨特的方式去向故人作最後的告別呢?這還要追溯到跳桑舞的起源。相傳薩爾河源於土家人的先民八族一種獨特的舞蹈軍前舞。軍前舞是人類戰爭史上浪漫而獨特的夜舞。

  漢書中記載,戰場上八人武士陣前拼殺者手持兵器,大聲呼賀,後面帶奏者則幾乎頓足一增生是,於是便留下了八人戰爭時前歌後舞的傳奇!然而,善戰的八人卻終抵擋不了歷史的車輪,公元前221年,八人無視在於秦兵最後的戰役中全部壯烈犧牲,這種舞蹈如同他的民族,並從此在中國大地上消失了,今天的薩爾合用古典爲自己辦走,注重節奏而不是旋律,也許只有戰爭中的舞蹈,纔會如此強調震撼的氣勢,除此之外,薩爾科只許男人跳!女人在一旁助興,這也是薩爾赫曾經是軍錢虎的原因。戰爭永遠是男人的事兒,在前歌後舞的進攻中,人舞是英勇無比,也死傷慘烈。爲了保住民族的血脈,送別了父親丈夫兄弟後,女人則留在家裏繁衍民族的後代。戰爭結束後,戰場歸來的勇士並把這種舞蹈帶了回來,見見知天命安貼命的八人,又把這種舞蹈用來悼念逝去的人。

  英勇善戰的八族,早已消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但是土家人的撒爾嗬高亢粗獷的唱腔,輕快跳躍的節奏,仍然透露着先人人豪放的性格,族武士彷彿通過這種方式,跳着勇者的舞蹈又回來了。三二赫是巴族勇士的舞蹈,後來源於軍隊的三二和流傳到了民間,表達出。人們對生命的豁達,對死亡的釋懷!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人祭奠亡靈,安慰生者的一種特殊方式,同時也是土家人對靈魂入土爲安的一種樂觀浪漫的理解!土家族男人脫去衣着,如同卸掉所有的武裝和痛苦,在一聲撒爾嗬一聲解憂愁的鶴聲中,他們忘卻恩怨,釋懷了成敗,從而盡情的歡樂,表達着對祖先的崇拜,對生死的樂觀態度,也許撒爾嗬的真正含義就是解憂愁。

  撒爾嗬是土家人對生命價值的肯定,是維繫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是土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它表達了土家人的生死觀和宇宙觀,保留了漁獵時代和農耕文明的生活畫面,積澱了祖先崇拜的遺存,因此它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的價值。如今,土家族薩爾河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使得薩爾和這一獨具特色的土家族喪葬儀式將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各位網友你們又長知識了吧?要是有別的觀點和看法請留言告訴小編一起討論!您的留言和評論都是對小編莫大的鼓勵。非常謝謝您!此號所有文章全屬原創,未經允許,嚴禁搬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