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顯示的中國優勢和劣勢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

  本刊記者/姜璇

  本文首發於總第895期《中國新聞週刊》

  隨着柔性顯示新紀元的開啓,未來產業鏈的佈局、產業上下游的協同創新能力以及科技支撐力,將決定中國能否在柔性OLED產業發展中實現從跟跑、並跑走向領跑。

  就中國柔性顯示技術發展趨勢等問題,《中國新聞週刊》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歐陽鍾燦。

  中國新聞週刊:當前柔性顯示處於成長期,未來三到五年的產業發展呈現什麼趨勢?

  歐陽鍾燦:柔性AMOLED是一種新型半導體顯示技術,目前正處於市場成長期,隨着2017年京東方投建的第一條6代柔性生產線量產,打破了這一領域的國外壟斷。

  京東方在綿陽的第6代線將在年內投入運行;維信諾的柔性OLED也即將量產;華星光電的第6代柔性OLED產線也將於2019年2季度建成投產。終端廠商有了更多的選擇。

  但值得注意是,目前整個OLED顯示技術和材料仍不成熟,OLED藍光壽命還很低,中國在這個領域存在着很大機會,要加快突破OLED關鍵技術瓶頸,完善產業鏈配套,加快產業化步伐 。

  柔性AMOLED技術的顯示產品,正在向能彎曲、摺疊、甚至捲曲等多樣產品形態演進,在中小尺寸的應用有比較大的想象空間。目前來看,柔性屏的主流應用集中在手機、手錶、電視(可卷)等消費類電子產品,同時也向其他領域滲透,比如高端車載、可摺疊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等領域。

  從這幾年顯示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半導體顯示技術不斷升級,全球顯示技術呈現以液晶顯示、柔性AMOLED顯示爲主,量子點、Mirco-LED等顯示技術快速發展的局面。5G等新技術的不斷突破及應用,8K超高清顯示技術都已成爲行業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柔性顯示技術會迎來新的增長機遇期。

  中國新聞週刊:因爲關鍵材料、關鍵技術等被國外壟斷,國內柔性顯示領域要面臨什麼難題?

  歐陽鍾燦:掌握自主核心技術是重中之重。目前國內AMOLED關鍵設備及系統化技術能提供少數後道檢測和輔助設備,曝光機、蒸鍍機、激光退火設備及備件基本由日本、美國等企業掌握。

  中國的顯示產業技術研發在液晶領域方面後來居上,但AMOLED核心技術缺乏積累,企業目前正處於項目的建設期、爬坡期,財務經營壓力大,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投入困難較大。材料方面,中國的顯示產業屬於大而不強,一些關鍵核心材料被國外材料供應商長期壟斷和封鎖,熒光材料、磷光材料、基板材料、掩膜板幾乎都要依靠進口,或者存在專利問題。

  從201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國內四傢俱有點亮產線的面板企業研發投入共計103億元,不足韓國三星的15%。因此,需要不斷加強在OLED領域的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提升核心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目前所有柔性生產大多是低溫多晶硅,現在新視界儘管只有一條2代線,但是它的工藝是氧化物,而且這個氧化物可以規避日本的專利,使用新的氧化物。國內的南京熊貓電子有氧化物,京東方在合肥的10代線有氧化物,都可以分出一部分做AMOLED,這些經驗值得借鑑。

  中國新聞週刊:柔性顯示行業的發展有賴於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你認爲當前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歐陽鍾燦:國內OLED產業起步較晚,產業鏈發展配套仍不完善。在OLED,特別是柔性OLED領域,中國廠商與韓國三星差距仍然很大。

  但是,目前OLED顯示技術和材料還沒有定型,國際上還沒有評出哪一個材料可以決定有機發光,中國在這個領域還有機會。

  產業鏈的完善需要一些龍頭企業與核心材料及裝備供應商之間,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技術發展、成熟、迭代,提升量產能力及品質穩定性。隨着近幾年國內幾家企業在柔性OLED領域的佈局和量產線鋪開,將拉動產業鏈的完善發展。

  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在2015年的時候全球81%的手機、90%的臺式機、95%的電視都是在中國生產,這也是國內顯示產業後來者居上、超越日本和中國臺灣的重要優勢。

  柔性AMOLED領域的市場培育,需要產業鏈與終端廠商共同規劃產品,研發屏幕自發聲、屏下指紋等新技術,推進創新和市場推廣。未來,全產業鏈的戰略合作、國產配套、聯合開發等多元方式,將推動中國柔性OLED產業發展。

  中國新聞週刊:在你看來,柔性顯示產業發展還需要哪些配套支持?

  歐陽鍾燦:半導體顯示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中國大陸已成爲全球最大的顯示面板生產基地,改寫了全球的產業格局和競爭態勢。AMOLED智能手機屏是當前顯示市場快速增長點之一,也是中國大陸半導體顯示企業培育創新動能的主要發力點。地方政府鼓勵柔性顯示產線建設,有利於顯示產業搶抓市場機遇、做大做強。

  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部分不具備半導體顯示行業經驗的企業投資建廠,有些地區甚至引進日韓淘汰的落後產線。不考慮市場需求、產業基礎和配套條件貿然進入AMOLED顯示領域,導致項目失敗,浪費國家資源。

  同時,這些行爲還破壞原有的戰略佈局,分散了人才和設備供給,導致投資主體和區域分散,產業集聚效應減弱。

  因此,建議各部委和各省市落實“窗口指導”制度,引導地方政府強化投資風險意識,依託第三方機構對重大項目進行科學論證,形成項目指導清單並定期向相關部門、地方政府、金融機構通報信息,推動產業實現“區域集聚、主體集中”的有序發展態勢。

  要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將“膜晶顯”稅收優惠政策向AMOLED領域傾斜,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重點扶持具有創新實力和產業優勢的企業。一方面補齊短板,夯實產業基礎,另一方面強化產業優勢,搶佔產業制高點。靈活運用稅收政策,發揮關稅槓桿調節作用,適時調整進出口關稅稅目、稅率,繼續落實新型顯示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修訂進口物資及重大裝備稅收優惠政策目錄。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支持新型顯示產業發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