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電視媒體以提升國際傳播力為主旨,以鍛造國家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為訴求,近年來積極實施「走出去」的國際傳播策略,推進跨文化傳播並主動參與國際競爭。2010年,新華社挺進國際電視媒體主戰場,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簡稱中國電視網或CNC)中英文臺相繼開播,標誌著中國電視媒體對外傳播邁上嶄新的臺階,初步形成了以CNC、CCTV、鳳凰衛視為主力軍,以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湖南衛視、中國黃河電視臺等為方面軍,以多語種、多頻道、全媒體、全天候為發展趨勢的對外傳播新格局。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順應國際傳播格局的要求,加快實施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通過增強覆蓋網路、加強陣地建設、搭建交流平臺等方式,深入推進中國電視媒體的國際化,其策略大體可歸結為:提升採集力、增強傳播力、鍛造整合力。  一、提升採集力——加強海外陣地建設,編織覆蓋全球的電視新聞採集網路  CNC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速度使其在國際傳媒舞臺上異軍突起。目前,它已形成兩臺(英語臺、中文臺)三線(通稿線路、節目線路、英語通稿線路)的基本格局,其中CNC中、英文臺24小時滾動發稿。依託新華社,CNC在新聞採集網路方面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採集播發量已進入國際前列。以2010年6月為例,CNC中文臺日均純首發新聞及專題380分鐘,日均總播發新聞及專題1050分鐘;英語臺日均純首發新聞及專題285分鐘,日均總播發新聞及專題1250分鐘。新華社高度重視國際新聞的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著力加強海外新聞採集布點和僱員隊伍建設,目前海外分社已達131個(其中具有獨立電視新聞採集能力的超過80個),到2020年將達到200個,駐外機構的「本土化」人員將增加到3000人。新華社副總編輯、CNC董事長吳錦才提出,以地球為活動舞臺,使CNC的電視採集隊伍在世界範圍內達到無盲點的全面覆蓋,以確保重大事件第一時間達到現場。  CCTV作為國家電視臺,一直是中國電視媒體外宣的「國家隊」領隊。1984年,CCTV在香港建立了首個駐外記者站,如今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9個駐外記者站,駐外記者40多人。除港澳臺以外,其採集網路遍佈亞、非、歐、美等地,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球的採集網路。2008年,CCTV為了提高國際新聞的自採率,啟用了歐、美中心記者站,使其成為具有獨立採、編、製作、播送能力的境外報道中心,以此推進其國際化戰略。經過多年的磨礪,CCTV逐步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性電視媒體。  鳳凰衛視自1996年開播以來,以「向世界發出華人媒體的聲音」、「拉近全球華人距離」、「構建兩岸三地橋樑」為己任,在世界各地廣泛布點。除在北京、上海、深圳、臺北外,還在日、英、法、俄、澳、美等地設立了19個記者站或新聞辦事處,成為第一個跨洲進行同步聯播的華語電視臺,第一個每天在京、港、臺連線製作電視節目的傳媒機構,第一個在亞洲、歐洲、美洲擁有製作基地和記者站的華語頻道,第一個採用光纖網路採集、編輯及播出系統播放節目的電視臺。  受審批限制,現在省市級媒體向海外派駐記者還受到相當大的政策影響。目前,上海廣播電視臺僅在香港派駐了記者站,其他省級臺幾乎沒有海外採集力量,一旦國際重大事件發生,大都依靠連線新華社、CCTV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二、增強傳播力——通過衛星、光纜、手機、網路等多種渠道,實現電視節目在海外的立體覆蓋  電視媒體的跨國傳播能否實現,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內容優勢、品牌輻射力,而且受制於當地的政策法規以及本身的傳播能力,特別是技術手段的先進程度。因此,內容與渠道並重,「內容與技術同步」,成為各家電視媒體國際化的重要策略。  1.CNC: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的後起之秀  CNC的定位為「國際視野、中國觀察、即時傳播、客觀表達」,目標是成為中國對外報道第一窗口,並最終成為把握國際話語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新聞電視頻道之一。按照規劃,到2012年,新華社將在北美、非洲、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主要城市建成30多個城市臺,基本形成CNC及其直屬臺、附屬臺架構及運營模式。CNC將逐漸增加法、日、西、葡、阿、俄等語種節目,還將組織環境頻道。作為一個臺羣概念,CNC旨在形成包含多家電視頻道和多種電視類型的媒體集團,將以衛星、光纜、手機、網路等不同形式組織傳播。到2014年,CNC英語臺將覆蓋近100個國家和地區並逐步進入海外電視網路,向全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傳遞中國的價值。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CNC高度看重新媒體的渠道價值,力爭實現電視節目跨媒體、跨終端的覆蓋。如今,CNC中英文臺的節目,已在網路電視臺、手機電視臺同步傳送,同時啟動了戶外屏幕建設,既擴大了海外影響力,也拓展了產業鏈。CNC以英文手機電視為突破口,還實現了向歐美等全球手機電視市場的快速拓展。  2.CCTV: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的旗艦  CCTV的國際傳播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1959~1975年電視對外傳播以寄送節目為主;(2)1976~1991年從節目到欄目,從寄送到利用通訊衛星對外傳送;(3)1992~2004年開辦國際電視,參與國際電視競爭;(4)2004~今:推動「走出去」戰略,開創電視對外傳播新局面。  1992年,CCTV創辦中文國際頻道(CCTV-4),以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為主要收視對象,全天24小時通過衛星向世界傳送。2000年,英語國際頻道(CCTV-9)誕生,它以世界各國的英語受眾以及常駐中國的外國友人為收視對象。兩個頻道的誕生,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世界電視市場參與競爭。特別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兩個頻道開創了中國電視史上對於單一事件的最大規模報道,收視率大幅攀升,CCTV-4比平時提高了28倍,CCTV-9也提高了6倍,前者開始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後者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2004年,法語、西班牙語國際頻道相繼開辦,進一步擴大了其國際影響力。2007年底,4個國際頻道在13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境外落戶8380萬戶。其中英語頻道佔75%,約6285萬戶;中文國際頻道佔18%,約1508萬戶;法語頻道佔4%,約335萬戶;西語頻道佔3%,約251萬戶。  2008年,CCTV-4一分為三:亞洲臺、美洲臺、歐洲臺。3個新頻道使用近十顆衛星的十幾個轉發器傳播信號,98%的地球表面可以收到。2009年,俄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頻道開播。至此,CCTV形成了7種語言、10個國際頻道的傳播格局。  如今,CCTV已實現對外傳播的三大轉變:即由單一頻道向多頻道轉變,由單一語種向多語種轉變,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  3.鳳凰衛視:打造華語全球電視新聞網  鳳凰衛視旗下的中文臺、電影臺、資訊臺、歐洲臺、美洲臺通過AsiaSat-3,Eurobird,Telsat-12,DirecTV,EchoStar等衛星直播平臺,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鳳凰衛視資訊臺號稱世界上唯一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時事、財經新聞的華語衛星頻道,也是唯一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資訊頻道。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鳳凰美洲臺通過美國兩大直播衛星平臺DirecTV及EchoStar落地北美,美國約100萬華人家庭均可收看到鳳凰衛視的節目;在亞洲,鳳凰已進入新加坡有線電視網和馬來西亞最大收費電視公司,同時進入了印尼和日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