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電影之前,看了一些影評,因為牙醫的悲慘遭遇,心底有一些抵觸,但架不住閨蜜生拉硬拽,還是去看了。

本以為看完我會像身邊其他人一樣吐槽男女主三觀不正,沒想到在看完之後的24小時里我還在腦海里琢磨這份愛情。

愛你所以希望你幸福

16歲那年,宋媛媛的雙親和妹妹因為一場車禍離開人世。某天,在一家咖啡店,她親眼目睹了張哲凱被母親生生拋棄。這一天起,他們的生命開始有了聯繫。

宋媛媛沒有經過張哲凱同意就擅自闖進了他的世界,而張哲凱也對宋媛媛一見鍾情。再後來,宋媛媛主動提出搬到張哲凱家。

從高中到現在,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玩耍、一起上學、一起工作。他們讓彼此明白,兩個孤獨的個體,只要彼此陪伴,也能夠有幸福的權利。他們的關係早已超越了朋友、戀人的範疇。

宋媛媛給自己取名Cream,給張哲凱取名K,就是因為他們的發音都是拼音k,聽起來像一家人。

宋媛媛還曾對Bonnie說,張哲凱很奇怪,社會中像爸爸,吃飯的時候像媽媽,有的時候像哥哥,還有的時候像戀人。

有人問,為什麼張哲凱選擇讓宋媛媛找一個好男人嫁了,而不是和她一起度過最後的時光?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一個人的爸爸、媽媽、哥哥、戀人同時死去,TA會不會難以獨活?張哲凱想讓她活下去,還想讓她這輩子有一個依靠。

張哲凱是最了解宋媛媛的人,他說,也許她知道我的病情後不會像我的母親一樣因為害怕面對我的死亡而選擇離開,但我不知道她會做出什麼事情。

Cindy 低估了媛媛的愛情,回答說,也許她沒有那麼脆弱。

電影最後,宋媛媛選擇了殉情,正如張哲凱所言,她就是那麼脆弱。

對張哲凱來說,愛一個人,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要傾盡所有讓她幸福。反觀,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人斤斤計較,生怕付出得不到回報,導致愛得過程僵硬而刻板,失去了愛的樂趣。

其實,得到是一種快樂,付出也是一種快樂。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存在的價值,以及被對方認可的欣慰。

最好的愛是給對方想要的

張哲凱以為最好的愛是為宋媛媛找一個能長長久久陪在她身邊的好男人,宋媛媛以為最好的愛是成全張哲凱最後的願望,嫁給好男人。但遺憾的是,這並不是事實,而是他們以為。

影片最後,宋媛媛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你知道嗎,我要的,不是寒冷中送我熱咖啡的人,而是一起陪我淋雨吃冰,吃到牙痛的人,我要的,不是守護我的人,而是一起陪我冒險的人,我要的,不是別人,是你。

而在宋媛媛結婚前,張哲凱那句沒有發出去的「我愛你」,在天橋上他幻想對面站著的是穿著婚紗的宋媛媛,都出賣了他真實的心聲。

結局是遺憾的,兩個明明可以在一起的人,錯過了最後可以在一起的時光。造成這場愛情悲劇的,不是癌症,而是人們心中一個根深蒂固的情感誤區:我很了解你,所以「我以為」等於「你想要」。

銀幕外的我們可能不會遇上這樣的生離死別,但同樣也會因此而痛苦。

也許你還記得,你在外面辛苦打拚,她卻一點都不體諒,更不開心。你以為最好的愛是在物質上滿足她,卻不知她想要的是陪伴。

也許你還記得,你辛辛苦苦下廚,打理家務,他卻在外面花天酒地,樂不思蜀。你以為最好的愛是給他一個整潔有序的家,卻不知他想要的不過是與你纏綿一晚。

宋媛媛和張哲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但我們有,把那種想和神父禱告時說的話、喝醉酒和知己說的話也悄悄說給TA聽,好嗎?

分開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宋媛媛問張哲凱:「如果還有來生,你想做什麼?」

張哲凱回答:「除了做人,什麼都行。戒指,眼鏡,床,日記。

宋媛媛:「下輩子做這些東西?有什麼意思?」

張哲凱:「因為這些可以陪在你身邊。」

我們無從得知他們有沒有下輩子,以及他們的愛情在下輩子還有沒有續集。但我們知道,如果他們勇敢一點的話,他們明明能以戀人的身份相處十幾年。

在故事的最後,宋媛媛終於發現,這世上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情,不是習慣了孤獨,而是明明那麼想在一起,卻選擇了分開。她找到了準備在病床上孤獨死去的張哲凱,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悲傷》不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則寓言故事,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提醒我們與其在枕頭裡藏滿發霉的夢,不如出門去找那個夢裡的人。別等到,徹底沒了機會,你才發現其他人並不能填補TA的空缺。

也許你會說,我害怕我努力去挽回TA,最後還是沒結果;我擔心我們和好後,未來仍然會重蹈覆轍,從互相謾罵升級到互相傷害、戰鬥後又抱頭痛哭,和好。

你只顧著害怕擔心,卻忘了問自己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失去TA自己一個人生活和有TA的陪伴,哪個更快樂?

更何況,不會相處、不會溝通,可以學,只要你願意。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我們要做的不是放棄生命中出現的那些人和事,而是要珍惜每段時光。無論有沒有結果,都應該去嘗試去經歷。至少,每一個當下,都是無悔的。

如果,有份感情,你怎麼也淡忘不了,就去挽回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