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會我們說到了貨幣的三大功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這是否就是貨幣的本質了呢?不然,這只是貨幣的功能,我們不能說凡是能坐的,有四條腿的都是椅子,這只是椅子的描述,並不能說是椅子的本質。我們要探討的,是什麼使之成為椅子,這纔是椅子的本質。接下來幾篇,我們就要探討什麼使之成為貨幣,這個題目不簡單,但是很關鍵,尤其是對於我們理解現在金融業,理解經濟的運行至關重要。

一、幣材要求

首先,我們看到貨幣在履行價值尺度的時候,需要保證足值,容易度量,容易拆分。比如我們現在的元角分體系,每一個都是客觀的可衡量的。如果我說每單位貨幣是一個雞蛋,那麼大雞蛋和小雞蛋應該價值等同嗎,這就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如果貨幣最小單位是一頭牛,如果要購買價值較小的商品時我總不能卸一條牛腿吧,所以還要必須可以拆分。在履行交易媒介和儲藏手段時,需要保證不容易破損,而且容易查驗真偽,如果還以雞蛋作為貨幣,那麼收錢既不容易驗證雞蛋是新鮮還是不新鮮,每一個拿到鼻子邊聞一聞?這很有可能摔破一兩個,雞飛蛋打,太不方便了。我們知道貨幣的誕生就是為了潤滑商品經濟,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所以,我們講完幣材的要求後,為了能理解貨幣的本質,應該梳理一下貨幣的誕生與發展,只有瞭解了貨幣的演化歷史,我們才能抓住貨幣的本質嘛!

二、貨幣演化的要求

最早被我中華大地的先民當作貨幣的是貝殼,也正是這樣我們漢字與錢有關的字都是貝字旁,比如賠錢的賠,賺錢的賺,賭博的賭等等。用貝殼的原因在於比較珍貴,沒有那麼多,如果使用石頭,遍地都是石頭,人人都是富翁。可見貨幣需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但是貝殼很顯然比較容易破損,而且沒有規範的大小,這大小不一的一樣值錢嗎?就是說貝殼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就根本不是貨幣的材料,慢慢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上過高中的同學都學過政治經濟學的一句名言「貨幣天生非金銀,金銀天生是貨幣」大家估計到現在都是一臉懵逼。其實我們不用佶屈聱牙的探討《資本論》裏的種種道理,最簡單的道理就是金銀具有稀缺性,金銀不容易破損,金銀可以熔鑄成標準的大小,而且足值與否只要稱一稱即可。所以金銀天生是貨幣,天生是當貨幣的材料,繼而就有成為了一種上天欽定的貨幣。什麼叫貨幣天生非金銀呢?那是因為金屬與稀缺性從來不是貨幣的本質,這些只能說是貨幣的特點,並不能說是使之成為貨幣的本質,所以貨幣天生非金銀。

黃金的天然特性讓它很長時間充當了貨幣

從人們開始使用金屬貨幣開始,商品經濟纔算真正進入了快車道。因為自金屬貨幣以前,還沒有什麼幣材可以完美的承擔上述的三大功能。西方普遍使用的是金銀,而我國因為資源稟賦的原因,長期使用的多是銅錢,後面隨著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與貿易發展才慢慢使用銀子作為貨幣。由於我國的商品經濟一直不算髮達,這裡我們重點講述一下西方貨幣體系的演變,不求太細節,只求聽氣質,聽精神。

三、極簡貨幣史:銀本位

貨幣體系一般叫本位,所謂本位就是該體系核心作用的幣材。因此貨幣最開始叫銀本位,因為銀容易開採,所以人們逐漸開始使用銀幣作為流通貨幣。但是14-15世紀隨著地裏大發現及技術的進步,銀礦越發現越多而且開採技術越來越成熟,銀的產量激增,那麼一個銀幣就很難具有穩定的價值,那麼就很難發揮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的功能。

同時隨著金礦的開採,人們進入了金銀複本位時期。所謂複本位就是有兩種本位幣,政府規定兩種貨幣都可以流通,都必須接受,就是你用本位幣買任何金額的任何東西對方都不能拒絕接受,否則就違背了國家法律,這叫無限法償性。在複本位時期,金幣與銀幣都是本位幣,金銀之間政府規定官方的兌換比價,比如1:10。但是我們上面講述了,這個時期銀的產量激增,銀的價值不穩定,實際上黑市或者民間一個金幣可以換二十個銀幣。這樣一來,你願意使用金幣支付還是銀幣支付呢?假設一個物品值10個銀幣,肯定沒有人願意按官方價格出一個金幣購買,一定是要麼使用一個金幣到黑市換20個銀幣支付,要麼直接支付10個銀幣,所以沒有人會使用金幣購買物品,都會使用銀幣這種不值錢的貨幣來購買商品。漸漸的,人們得到了銀幣都會按官方比價換成金幣,並把金幣收藏起來,如此一來市場上漸漸的就沒有金幣了,這就又退回銀本位時代了,這就是所謂的「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個名詞出現在很多文章裏,表明不好的事物驅趕了好的事物的現象。比如大鍋飯裏磨洋工,我努力不努力都得到一樣的工資,慢慢的,大家都不會出力,都學會了磨洋工,企業績效也就搞不上去了,這就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隨著政府規定銀幣成為一種輔幣,貨幣進入金本位時期,輔幣一般是不足值的,比如我們國家的硬幣,一元錢的硬幣你把它融化了賣金屬算上成本是賣不出一塊錢的。所以政府可以使用低於一元錢的成本鑄造一枚輔幣,這就叫鑄幣稅。輔幣是有限法償的,國家強制規定的,我們可以用硬幣買冰棍,買車票,但是我們如果背幾麻袋硬幣去買汽車,商家是有權拒收的。而你用法幣去買任何物品,商家都不能拒收。從這裡開始,大家有沒有感覺有點奇怪?最開始使用金屬貨幣時,該貨幣值多少錢就是多少錢,跟國家規不規定沒有關係,銀子金子似乎有一個客觀的價值,正是這個價值讓大家成為互相交換的理由,我用等量價值的商品交換等量價值的金屬,這個價值是客觀的,不是誰人規定的。但是當銀幣不值錢以後,國家竟然出面開始規定值多少錢?奇怪嗎?很怪,國家開始規定價值,但是好像你也覺得很正常,因為現在我們手裡的紙片片值多少錢都是國家規定的。這種客觀價值到主觀規定的飛躍是人類的一大進步,我們在後面會繼續回到這裡。

四、極簡貨幣史:金本位

隨著銀的產量激增,逐漸退化為一種輔幣,貨幣史進入了金本位。金的化學性質極其穩定,比白銀具有稀缺性,產量有限,其價值當然就不容易波動。金本位下,最開始實行的是金幣本位制度,金幣本位下最重要的特點是三個自由,金幣自由熔鑄,自由輸入輸出,自由兌換。

所謂自由熔鑄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把金幣熔化,自由鑄造。與白銀的不同,金子的價值不是國家規定的,只要足值足兩你都可以拿到市場上交易,不一定非得使用國家發行的金幣。自由輸入輸出是指金幣可以運出國外兌換物品也可以用本國的貨物自由兌換外國商品,也就是金幣是正經的國際貨幣,正經的全球硬通貨,走到哪裡都被接受,不屬於任何國家法定。自由兌換是指,金幣可以與銀行券自由兌換,不受阻礙。當時國家和銀行都有發行銀行券,所謂銀行券就有點類似於現在紙幣的雛形,因為金子太沉,攜帶不方便,普通人儲存財富的時候可以把金子存放在銀行裏,銀行給我們一張存款單,也叫銀行券。我們去找別人買賣商品的時候,不一定非要拿金子直接交易,我們可以給予對方這張銀行券,對方拿這張銀行券去銀行提取金子即可。慢慢的人們發現這些紙票子不僅攜帶方便,而且與金子一樣大家都認,漸漸的便在交易中流通開來。隨後發展出了後來的紙幣體系,這裡我們先暫停,繼續說金本位,因為一旦銀行和銀行券開始流行,整個金融世界的複雜程度就上升了很多,我們隨後會詳細展開,此處繼續金本位。所以金幣本位的自由兌換就是銀行券與金幣是自由兌換的。這就是金幣的三個自由,自由熔鑄,自由輸入輸出,自由兌換。

銀行券(Bank Note)

隨著一戰的爆發,各國都加緊了軍備製造,政府需要大量金錢,所以首先政府限制了金幣的自由輸出,你把金幣送進來可以,但是我不允許我國金幣流出,政府要積攢黃金購買軍備。其次,政府加速印製銀行券,這時候我們知道,原來銀行券是根據金子多少來發行的,現在銀行券可以換到的金子肯定比本國政府擁有的要多,那麼政府就不允許自由兌換了。只允許滿足一定金額以後的銀行券可以兌換金子,小額的銀行券不允許兌換。這樣維持這搖搖欲墜的金本位,這裡由於只有大額的金塊纔可以與銀行券兌換,所以又稱為金塊本位。

五、極簡貨幣史:佈雷頓森林體系

顯然,金塊本位並不是一種穩定的貨幣體系。隨著二戰的結束,美國開始崛起,簡單來說,美國從二戰前一個欠別人國家錢的債務國,一下越居為世界上黃金保有量最高,別人欠美國錢的債權國,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所以美國名正言順的主導了戰後的貨幣體系,即佈雷頓森林體系。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1944年7月,大家聚在美國這個叫佈雷頓森林的小鎮一起商討戰後重建事宜而命名。同時還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所謂佈雷頓森林體系也可以叫金匯兌體系,俗稱「雙掛鉤」,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因為美國在二戰中迅猛發展,參戰較少,出口了不少軍備發展經濟,所以美國國內流入了大量的黃金,各國都要進口美國的武器和商品嘛,所以美國用這些商品和武器換來了大量的黃金作為儲備。世界上金的產量本來每年就有限,存量就這麼多,美國一下積累了大量的黃金儲備自然而然的讓美刀很強勢。

一般我們在國際金融裏,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叫走強,貶值叫走弱。所謂匯率其實就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價,原來我們長期維持著1美元兌8塊2毛7,現如今1美元兌換6.5左右的人民幣,因此我們國家的貨幣走強了,因為1美元可以換的人民幣變少了。匯率問題博大精深,跟貨幣體系貨幣政策聯繫同樣緊密,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

大量的黃金儲備自然使美元相對於別國貨幣更強,更安全,因此走強也在必然之中。由於當時還是金本位,所以美國相當於掌握了大量的財富,因此一下成為了世界的經濟中心。所謂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所謂的金匯兌,就是剛才講的雙掛鉤。即各國貨幣與美元保持穩定的匯率,美元與黃金保持穩定的匯率。這個想法是比較好的,因為美國掌握了大量的黃金,所以美元與黃金掛鉤,有多少黃金髮多少錢,這樣的錢大家覺得安全,價值比較穩定。其次各國在世界上有多少美元的基礎上再發行多少貨幣,各國的居民想要換到黃金,只需要拿本國貨幣換取美元,再拿美元換取黃金即可。當時的美刀上還要印上該紙幣代表了1/35盎司的黃金。所以看似大家在交易紙幣,實際上大家還是在交易紙幣背後的黃金。畢竟紙幣又不值錢,我們為什麼要接受?

佈雷頓森林體系,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這一系列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配合馬歇爾計劃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歐洲經濟的復興。但問題是,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其實是沒有自主決定貨幣量的權力的。因為各國需要維持與美國的固定匯率,各國能發多少錢取決於美國發行了多少美元。比如美國根據價值10000美元的黃金髮行了30000美元的紙幣,再假定1美元可以換5個德國馬克,因此匯率為1:5。那麼德國最多可以發行30000x5=150000德國馬克。但其實發不了這麼多,因為這30000美元是供給予世界的,美國國內要用一部分,歐洲各國也會相應的使用一部分。總之,美國發鈔多一點,美元就不值錢一點,那麼各國就需要也多發行一點讓自己的錢也不值錢一點,保持恆定的兌換比價,反之亦然。

這個體系初期,歐洲各國經濟蓬勃發展,但是也正因為各國經濟發展了,各國需要的流通貨幣就變多了。舉個例子,原來市場上有100個麵包,一個麵包一塊錢,我們可能需要50塊錢來滿足這100個麵包的流通需求,畢竟我們不需要同時買入市場上的所有商品;現在經濟發展了,市場上有1000個麵包了,我們需要潤滑交易的貨幣量必然需要一定的增長,可能需要400塊錢來流通。剛才我們提到,除了美國以外各國其實是沒有自主發鈔權力的,而美國發鈔的本質又來源於黃金的供給數量,黃金多了美元多,世界各國貨幣多。但當世界經濟蓬勃發展需要更多貨幣潤滑交易時,黃金的供給量卻又跟不上。那麼美元一方面要多發保證歐洲國家可以多發貨幣維持經濟發展;一方面要少發以保持美元對於黃金價值的穩定。這一根本的矛盾是由哈佛大學教授特里芬(Triffin)提出的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

歷史上,美元越發越多,這雖然保證了歐洲貨幣量的供給,但是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比價越來越難以維繫,隨後各國之間協商過幾次不斷使美元貶值,即增大1盎司黃金兌換美元的比率,但這個風雨飄搖的體系越來越難以維繫。1971年,尼克松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佈雷頓森麗體系徹底垮塌,世界進入了現如今的「牙買加體系」,黃金不再與任何貨幣掛鉤,各國之間匯率自由浮動,其特點被學者總結為「最沒有體系的體系」。這就是現如今的國際貨幣體系。

現階段我們的貨幣體系已經不是金本位了,很多學者甚至認為黃金已經不再是貨幣了,不具備流通性質了。是啊,現階段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接受黃金購買商品的行為了,我們接受的是紙幣,是支付寶,是微信錢包。那麼問題來了,當初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支撐就是美元價值是有黃金作為支撐的,大家才接受美元,這也符合我們的理解。可是現在,你手裡的每一張紙為什麼值錢,別人憑什麼接受它?別急,我們快觸及到問題的本質了,我們下次再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