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碩鼠鑽規則漏洞牟利超6億 交易存暗箱操作

時間:2015年01月27日 02:20:28中財網

  銀行公開發售的理財產品,竟暗藏券商「自肥」玄機;風光一時的債券市場「一哥」「一姐」,竟是私吞鉅款的「碩鼠」;本是機構公開交易的債券市場,竟成個人輸送利益的灰色地帶……審計署首次公佈的債市大案令人觸目驚心,有關部門正加緊構築三道「藩籬」。值得注意的是,審計署近年來先後查處11起債券交易犯罪案件,相關人員從中牟利高達6億多元。  尋 租 拿到券就能賺   債市「碩鼠」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債券發行定價不科學,一二級市場間差價過大,為權力尋租產生極大誘惑。  「拿到券就能賺,行情好的時候,給券就等於送錢。」某商業銀行交易員坦言,「一些小投資公司因為和發行環節有關係,總是能低價拿到券。銀行正常價格都拿不到,只能從這種人手裡去買。」  債市法律專家柯荊民律師告訴記者,企業債上市需要行政審批,絕大多數債券採取簿記建檔方式發行,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市場化,定價過程不透明,對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的發行利率還強制加點,因此為各類小公司尋租創造了條件。  債市「一姐」華林證券原副總裁孫明霞案,就是孫明霞通過有審批權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獲得承銷機會,而後利用手中的分銷權將券分給宏源證券,並從中收取好處費數千萬元。  審計有監督,部門有回應。2013年5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要求所有債券發行價格應無限接近二級市場成交價,同時要求簿記建檔發行的債券需在發行前報備發行方案,並向市場披露。2014年12月18日,央行發布銀行間債券與發行管理辦法。  不過,在柯荊民律師看來,發行招標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債券發行尤其應該強調的是公正。如果不採用招標制度、形成健康的市場價格發行機制,徹底消除發行市場可能產生的利益,那麼這些利益還會找到新的管道進行輸送。」  內 幕 暗箱操作無人知   銀行間債券市場「碩鼠」頻出的另一因素是市場透明度較低。民營投資公司等非金融機構法人過去不能直接聯網交易,只能委託銀行代為交易結算,交易過程和結果在常規的債券交易系統上得不到體現。這種隱蔽性反而給「低賣高買」的異常交易及利益輸送提供了灰色空間。  審計署查處的湖北荊州農信社溫某案,長沙農信社羅某案,華宸信託蔡某案,富滇銀行李某、付某案,均為銀行、證券公司工作人員將本單位持有的債券,以明顯低價直接或者轉售給小型民營投資公司,讓對方高價售出或自己再高價購回。而這些小公司,要麼是其「關係戶」,要麼乾脆就是其親戚開的。  據業內人士介紹,與滬深交易所通過計算機集中撮合成交不同的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可以與選定的交易對手逐筆達成交易。交易雙方往往通過QQ、微信、電話等,先在線下私自達成協議,然後再通過交易系統完成交割。信息披露不充分,價格公佈不及時,交易行為不公開,最終形成了暗箱操作空間。  「大量註冊資本僅3萬元、10萬元的小型投資諮詢公司,能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撬動幾億元、幾十億元的交易,而且在沒有實際交易本金的情況下,以當天買當天賣的方式實現『空手套』,極不正常。」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趙慶明說。  審計部門將情況反饋給有關部門後,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頓。2013年8月,央行發布公告,要求銀行間債券市場全面採用券款對付的方式進行結算。「一手交錢,一手交券」的明規則,排除了墊資、代持等操作,也杜絕了非金融機構投資者利用時間差進行「空手套白狼」行為。  2014年11月,央行下發通知恢復了非金融機構投資者入市,同時要求其必須藉助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平臺進行交易,這就意味著過去「線下協商線上交易」模式被堵死。  趙慶明表示,「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不僅要在交易模式上公開透明,更關鍵的是要打通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和櫃檯市場,特別是鼓勵企業發行的融資債券主要通過交易所和銀行櫃檯直接面向居民,提高公眾參與度,使報價、成交信息等徹底公開,最大程度壓縮暗箱操作空間。  牟 利 理財收益私自分   利用結構化理財產品進行利益輸送,是債券市場近期出現的新動向。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的規模不斷擴張,數以萬億的理財資金湧向債券市場,而這些資金大多是通過開設非金融機構投資賬戶或信託賬戶等方式進入債券市場。  審計署查處了多起利用偽結構化理財產品向特定關係人輸送巨額利益的違法犯罪案件線索。「債市一哥」銀河證券的代旭案、宏源證券陳智軍、胡強案等,均為相關部門負責人通過優先順序投資人拿固定收益、劣後級投資人拿剩餘收益的特殊設計,把本屬於公司的利益「偷」走。  據內部人士介紹,普通消費者根本看不出理財產品背後的「貓膩」。例如某證券公司發行3億元規模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超過6%,其中九成為優先順序通過某國有商業銀行對外發售,一成為劣後級由證券公司高管、關係人等認購。最終銀行客戶年化收益率不到5%,而劣後級收益率卻能接近40%。據瞭解,銀河證券的代旭就是將銀河證券的債券賣出,然後以結構性理財產品給自己輸送利益。  「實際上,劣後級投資人並不承擔任何風險,其獲取的高額回報實質是國有證券公司通過低賣高買輸送的利益,明顯屬於職務侵佔。」該審計人員指出。  為保護投資人權益,2013年債市風暴整肅,理財產品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戶被暫停。2014年1月,央行下發通知,明確規定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必須單獨開戶;由第三方託管人獨立託管的,管理人自營債券賬戶與理財產品債券賬戶之間,以及同一管理人管理的不同債券賬戶之間不得進行交易。  「央行新規,旨在斬斷關聯交易,減少利益輸送。過去理財產品基本是『一鍋燉』的『糊塗賬』,銀行完全有權決定從實際收益中拿出多少來給消費者作為產品收益。央行新要求將在管理人和理財產品之間築起一道『防火牆』,每個理財產品獨立覈算、自負盈虧,無法進行利益轉移,也為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打下基礎。」柯荊民說。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宋逢明表示,理財產品事關廣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應有足夠的風險提示,信息披露一定要全面充分。對結構化理財產品,關鍵要看是不是公開市場行為。如果是少數人利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肯定有問題,必須通過加強監管儘快補好漏洞。(.經.濟.參.考.報 .姜.琳 .劉.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