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燥熱反常的季節,空氣裡充滿了錢、交易和慾望的味道。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已經演變成一場席捲全球的投機和博弈:

目前在ICO(首次幣發行)排隊登錄交易所的新幣種數量,超過了股票交易所排隊等待IPO的公司數量;

甚至一些不知名的團隊,發布ICO就能募集來數億現金,上市再把幣價拉昇十倍;

奄奄一息的老牌公司,推出XX COIN後,股價暴漲1.5倍……

彷彿一場數字貨幣狂歡Party,舞臺上是飛速上漲的財富,舞臺下面卻上演著無數罕為人知的跌宕故事,跳樓者有之、失蹤者有之、暴富者有之,人性的貪婪、恐懼、患得患失在這裡暴露無遺,行業、企業、個人的命運被突如其來的財富機遇改寫。

在電影《甲方乙方》的結尾,葛優略帶憂桑地說,“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你我他的心聲是“2009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因為那一年,中本聰創造的比特幣剛出現,2塊披薩就可以換1萬枚幣。

8年間暴漲2000萬倍的比特幣,讓很多人的靈魂無處安放,錯過比錯買更讓人後悔。

而現在,最可悲的是,抱著投機心理、聞風而來、卻風險抵抗能力極低的小韭菜們被財富童話裹挾進來,簇擁起這巨大的流動性泡沫。

洗錢、信仰、烏合和淘金……扒開比特幣暴漲2000萬倍的祕密

1.烏合

受訪者:舒萩——炒幣者投身區塊鏈創業

人物經歷:90後,普通白領,幣齡4年,2017年自己辭職創業,做區塊鏈項目,產品還沒出來,求額度的投資人已經能排到兩星期後了。

舒萩家境優渥,有投資習慣,比特幣斷斷續續的上漲態勢吸引了她,2012年,她將自己部分儲蓄拿出來買了幣,之後不斷加倉。 4年幣齡,已經從亢奮、緊張、焦躁進化到無波動的“佛系”境界。

但舒萩不敢勸身邊的朋友買,因為有風險。她能“硬挺”下來,靠的是認真研究後,對區塊鏈技術的信心。

朋友們當然淡定不了。幣價一直在漲,身邊有人在買,舒萩的朋友紛紛加入,但每次一跌,就火急火燎的問舒萩:你怎麼看你怎麼看?

玩幣的人,即使不主動推薦,也會無意間成為比特幣的佈道者。

韭菜們來到這裡只有一個原因:隔壁老王兩個月前買了點XXCOIN,兩個月翻了30倍,換上路虎了。既然隔壁老王可以,憑什麼我不可以?

他們的不斷湧入,為比特幣價格一漲再漲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烏合之眾》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分析深刻描繪了這羣人, “羣體不善於推理,卻急於採取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力量強大,其形成的規則也很快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即不容置疑的專橫權利。“

2. 信仰

受訪者:周鑫——炒幣者化身區塊鏈投資人

人物經歷:80後,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總監,幣齡2年,半年前All in 區塊鏈項目,到處找項目要額度。堅信比特幣10萬的“天價”還遠沒有到頂。

“如果比特幣價格暴跌,跌到幾千塊,你會怎麼辦?”我問。

“哈哈,逢跌翻倍,我肯定加倉啊。”周鑫臉上帶著一種基督徒般虔誠的表情。

從懷疑是龐氏騙局到堅定的擁護者,周鑫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風險投資人的習慣讓他潛心研究了兩個月的區塊鏈技術,纔敢下手。他的觀點是,“對比特幣價值的篤信來自於烏託邦的幻想和對區塊鏈技術的信心”,區塊鏈技術是去中心化的,因此也帶著顛覆、反叛的意味,這與現在大眾的思潮是一致的,所以大家在價值觀上認同它。

薛蠻子、徐小平、王利傑…投資圈的持幣者不在少數,區塊鏈圈網紅王利傑持幣三年,財富翻了幾百倍,自稱“堅定的數字貨幣價值投資者”,如今也宣佈All in 區塊鏈項目。

周鑫認可天使投資人王利傑的觀點,價值的本質來自於羣體共識,大家認為值錢的東西就是值錢的,而數字資產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大勢如此。

玩幣的人玩出了共同信仰。

3. 洗錢

受訪者:文森——風險投資人,對比特幣不感興趣

人物經歷:70後,基金合夥人,無買幣經驗

文森透露,幣價之高跟其中一小撮人利用區塊鏈匿名的特點進行洗錢、海外資產轉移不無關係,他們用中國的黑錢購買比特幣,在美國兌換成美元就變成了合法財產,風險低、成本低。 “我身邊就有一位,”他補充道。

這或許也是他不敢買幣的原因之一。實際上,比特幣非常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洗錢工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Joseph Stiglitz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比特幣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除了規避合法性。他直言我們有美元作為兌換媒介,但為什麼人們不用美元而用加密貨幣?因為他們可以用於洗錢和逃稅。

2017年7月,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對OKCoin交易平臺發生的洗錢行為做出民事判決:犯罪分子將電信詐騙獲得的200萬元購買了553個比特幣,在澳門地下錢莊賣出,完成洗錢活動;

2017年5月12日爆發的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病毒要求機主支付一定的贖金才解鎖文件,而贖金必須比特幣支付;

2013年10月,美國某電子交易平臺因提供假護照、買賣毒品、提供色情服務被查繳,其支付都由比特幣完成。

在不少灰色地帶裡,比特幣已是硬通貨一樣的存在。

4.淘金

在幣圈,生產礦機的人才是妥妥的賺錢。

世界排名前三的數字貨幣礦機生產商均在中國: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和億邦科技,都是成立幾年的創業公司。

全球每10臺礦機就有7臺來自比特大陸,據傳,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手握幾萬枚比特幣。 2017年,比特大陸芯片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143億元人民幣,僅次於華為海思,成為中國第二大的IC設計公司。

嘉楠耘智於2017年8月底正式申請掛牌新三板,其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嘉楠耘智全年淨利潤224萬,而其2017年全年的淨利潤達到3個億,兩年時間增長125倍,

連他們也未曾料到,技術難度不高的礦機,會成為一種致富捷徑。

吳曉波剛公佈了兩組數據:其一,當今全球的比特幣炒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比例佔到了85%,其二,八成的比特幣資源掌握在5%的大炒家手上。

所以,比特幣的故事脈絡是這樣的:早期,上車的持幣者獲得高額回報的故事持續發酵;此後,帶動周邊投資人加大數字貨幣的投資力度,放大效應帶來指數級增長後,炒幣者、挖礦者和灰色羣體一起推波助瀾,最終吸引了一茬茬韭菜們前赴後繼。

這就是在中國上演的充滿了投機氣質的“炒幣“故事。

政治敏感、Bug多……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沒那麼快

比特幣亦正亦邪,區塊鍊是中立的,它“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的技術特性將給社會帶來更高的效率,讓產品、服務以及資產的交易流通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也存在隱憂:

區塊鏈靠“去中心化”吸引了一羣信徒,卻動了太多行業的奶酪,比如證券。而由於政治敏感性,其監管只會促使審查制度更嚴格,這無形中增加了區塊鏈發展的難度。

除去政治敏感,區塊鏈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得不正視的Bug。

專門做區塊鏈投資的美國風投Blockchain Capital研究副總裁Spencer就曾公開表示:“區塊鏈並不具有先天的優勢,分佈式記賬也並不會更安全可靠”。

首先,區塊鏈技術還存在不少問題:51%被攻擊的分叉問題、成本偏高、交易區塊具有選擇性等,未來需要通過技術的發展不斷修復和完善;

其次,區塊鍊和真實世界聯通,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如果有偽區塊鏈技術公司打著區塊鏈的名義,實際扮演超級管理員的角色進行敲詐,參與方損失巨大;

第三,交易量增多後,網絡可能存在堵塞的狀況,不同的區塊被迫硬分叉,硬分叉的結果會導致對整個網絡體系的信任受到質疑,網絡體系的價值就會崩盤。

目前看來,區塊鏈還在探索期,比特幣是其最落地的應用。 “市場上,更多的區塊鏈項目存在不切實際的宣傳和炒作,估值偏離基本價值,這樣存在泡沫的項目在區塊鏈應用中佔據95%。”工信部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於佳寧公開表示。

凡有名利的地方皆有災禍

比特幣狂潮看似讓每一個人分享了新科技變革的紅利,實際更像一場風險極大的投機。

吳曉波冷言嘲諷:散戶化的區塊鏈熱將是本年度最大的投資笑話;

薛蠻子苦口婆心的勸:區塊鍊及數字貨幣投資是帶泡沫的啤酒,不嘗泡泡喝不上啤酒,但是泡泡佔了百分之九十,真正的啤酒少之又少;

王利傑站起來高呼:這是全世界的投機熱潮,而且已經發展到了近乎瘋狂的邊緣,可能像極了2000年的“.com”泡沫。

多少人打著投資的旗號,抱著投機的心理,買著看不懂的幣。

不懂卻以為自己懂了,就有機會喫大虧。

所以,上車之前,先問問自己,你真的懂了嗎?

注:本文來自轉載,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者姓名都是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