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山區,面積21萬平方米,是一個戰略要地。克什米爾人77%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1947年「印巴分治」後,該地的歸屬問題未得到解決。

印控克什米爾,印度控制了大約52.5%的地區(9.4萬平方千米),在控制地區成立了查謨-克什米爾邦,該邦主要包括四部分:克什米爾谷地,查謨,拉達克,錫亞琴冰川。

巴控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區域: 一為自由克什米爾,大約13350平方公里,二為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大約72496平方公里,共約85846平方公里,名義上是巴基斯坦的一個自治區,有自行選舉的總統、總理、立法及司法機關。

克什爾問題是英國殖民主義者一手造成的,幾十年來,對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印巴兩國一直爭執不下,摩擦不斷,甚至於發生幾次戰爭,印巴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都成了巨大損失。

克什米爾地區局勢圖

克什米爾問題發端於1947年印巴分治,1947年6月英國撤離次大陸前,英印度末代總督蒙巴拋出了分治方案。將印度次大陸一分為三,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及土邦,同時規定,土邦有權自行決定加任何一個自治領,這樣為印巴爭端留下了禍端,克什米爾的爭執至今有71個年頭,印巴兩國一直為此爭論不休,大的戰爭就發生過三次,但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第一次戰爭於1947年10月開始,1949年1月在聯國的幹預下停火,同年7月,劃定了停火線規定印度暫時佔領克什米爾五分之三的地區,四分之三的人口,將來進行公民投票,決定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1953年以後,巴基斯坦一直堅持克什米爾問題要通過公民投票,印度則堅持克什米爾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公民投票解決,以後雙方舉行過多次談判,均末獲任何進展。1965年9月6日,印巴之間再次發生交戰,戰爭發生後,聯合國出面幹預,促使印巴停火。1971年11月21日,印巴之間又爆發第三次戰爭,1972年7月3日,印巴兩國總理簽訂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逐恢復兩國關係和使兩國關係正常化。雙方軍隊應撤回到國際邊界線各自一方。協議簽訂後,印度一直堅持1949年的停火線就是國際邊界,克什米爾是印度聯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實行公民投票自決,巴基斯坦則主張根據1948年8月聯合國通過的決議,在克什米爾地區進行公民投票自決。雙方分歧很大,爭執不下。事實說明,聯合國雖為此做出過決議,但未解決問題。同樣,國際上好心的人們為解決印巴分歧也曾做出過善意的調解,但毫無效果。

1971年印巴戰爭

1999 年 5月, 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 在歷時兩個月的武裝衝突中雙方動用了軍用飛機等重型武器, 雙方死傷人數近千人, 這場軍事衝突幾乎釀成第四次大規模印巴戰爭。1999 年印巴武裝衝突平息後, 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交火依舊沒有間斷過, 緊張氣氛得不到緩解。

印度炮兵轟擊巴基斯坦陣地

2001年12月,印度與巴基斯坦雙方在以克什米爾為中心的邊界地區集結了上百萬部隊, 並把可攜帶核彈的武器裝備也部署到邊境地區,致使該地區局勢十分緊張。

印度軍隊陳兵克什米爾地區

克什米爾問題難以解決的主要原因是克什米爾地區的地理位置對印巴兩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 連接著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和塔吉克, 是印巴兩國的戰略重地。對於印度, 該地區可以藉助減緩東邊的威脅和防止西邊穆斯林勢力蔓延;對於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被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防線, 一旦失去克什米爾巴將處在印度的包圍之中, 在戰略上將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 從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的角度考慮, 印巴在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上各不相讓。為了確保戰略上的優勢, 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部署了大量的軍隊, 形成了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長期軍事對抗, 加大了克什米爾問題解決的難度。

同時, 由於印度是一個多部族、多宗教國家, 因此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始終反對巴基斯坦將克什米爾國際化, 反對國際社會的介入, 擔心國際社會的介入有可能導致印度的「巴爾幹化」

2003年以來,出於內政和外交的考慮,印巴兩國都需要緩和雙邊關係,特別是實現克什米爾地區的停火。印度是一個大國,在國際上特別是在亞洲地區有著重要的影響。冷戰結束以來,印度始終奉行以發展高科技、提高綜合國力為核心的國家戰略,力爭繼續鞏固在南亞和印度洋的主導地位,從地區性大國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在國際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自尼赫魯提出作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印度大國戰略的夙願不但沒有實現,而且希望十分渺茫。首先,要實現大國戰略,必須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

而在經濟上,由於印巴關係長期緊張,克什米爾地區戰火不熄,印度為了在軍事上對付巴基斯坦,軍費開支不斷擴大,使印度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發展經濟,經濟發展緩慢,失去了實現大國戰略的必要條件。其次,要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印度對外戰略就不能侷限於南亞地區,但是要走出南亞地區就必須保障地區安全。而印巴關係的長期緊張和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對峙,使南亞地區安全始終得不到保障,因而印度對外戰略難以開展。因此,只有處理好印巴關係,實現克什米爾地區的停火,保障南亞地區安全,從南亞地區問題解脫出來,印度纔有可能逐步實施大國戰略的步驟。對巴基斯坦而言,改善與印度的關係,實現克什米爾地區停火,是其內外安全的需要。

巴控克什米爾人民生活

長期以來,巴基斯坦周邊戰火不斷,特別是經過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抗蘇戰爭、美國911事件後的阿富汗反恐戰爭、克什米爾地區與印度的長期交戰,巴基斯坦國力日趨衰弱,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再加上國內各政黨政治勢力的紛爭不斷,各種宗教矛盾的進一步加深,社會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多。在對外關係方面,由於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處於特殊地位,其對外政策的走向必然影響其對外關係的正常發展。因此,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的困境,巴基斯坦迫切需要實現克什米爾地區的停火,減輕國內負擔,通過改善印巴關係來發展對外關係。

印控克什米爾人民生活

在克什米爾地區,不僅印巴政府有早日結束軍事對峙的意願,克什米爾地區的人民更是一直盼望本地區能夠實現和平。由於克什米爾地區長期的戰亂,當地許多家庭被印巴之間的實際控制線所拆散,許多居民背井離鄉,帶來了巨大痛苦。當2003年11月停火協議剛一生效,被戰火隔離在克什米爾印巴實控區的家庭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充分表達了對地區和平的渴望,希望離散的家庭早日團聚,希望克什米爾地區不再有戰火重現,希望實現持久和平。

但和平遠沒有到來,據印度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1990年至2017年3月,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共發生了69820次交火事件,共造成14000名平民,5000名印度安全人員和22000名巴基斯坦武裝人員傷亡。

一名克什米爾青年被捆綁在印度的軍用吉普車前面充當人肉盾牌,以抵擋民眾向軍方投擲石塊

印巴因克什米爾問題長期交惡,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自從分治以來,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和教派仇殺事件不斷,恐怖活動不斷升級,目前克什米爾經濟凋敝,難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克什米爾地區的雪山、冰川及流經克什米爾的印度河等均受到嚴重污染,當地居民的飲用水和農作物的生長都面臨直接的威脅。由於印巴兩國長期處於敵對狀態,使南亞地區成為當今世界上最不穩定、最有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地區之一。兩個國家都不得不增大軍費開支,而高昂的軍費開支佔去了人們本應用於購買食品和辦學校的錢,所以南亞也成了世界上最貧窮、文盲最多、婦女地位最低下的地區之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