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毛坯房二次裝修模式一直以來都有著材料浪費、對建築結構及功能性破壞大、質量難保證、建築垃圾多等典型的粗放型產業弊病。長久以來,鏈條長、環節多、信息不對稱等行業不規範問題也飽受消費者詬病。

早在1999年國家主管部門就曾提出「積極推廣一次性裝修或菜單式裝修模式」,即如今的全裝修模式的「前身」。全裝修模式自提出以來,雖一直被認為是未來裝修的發展趨勢,但實質上,推廣多年來並不盡人意,未能充分實現其提出的初衷。

受限於技術條件,使得全裝修模式一直以來無法真正實現個性化與規模化良性結合,具體主要問題在於建築與裝修的分離方式、裝修方案較少、設計質量不高、資源浪費嚴重等,因此如今依然呈現出住宅全裝修推行緩慢、毛坯房散戶式二次裝修仍舊盛行的局面。

得益於產能過剩背景下的行業整體轉型、行業及社會共識的趨同一致,以裝配式為核心的產業化、工業化模式與配套技術在近年來加速成熟,在此背景下,國家及地方相繼出臺各項住宅全裝修利好政策,以各項舉措推動全裝修模式的發展。裝配式建築、住宅全裝修均為建築產業化的有機構成,而作為兩者的結合,裝配式全裝修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業已獲得實質性的技術發展和規模化應用。

裝配式全裝修VS傳統裝修

裝配式全裝修指主要採用幹法施工,將工業化生產的內裝部品在現場進行組合安裝,以全部完成建築功能空間的固定面裝修和設備設施安裝,達到建築使用功能和建築性能的基本要求。

根據2018年2月1日生效的《裝配式建築評價標準》(GB/T51129-2017)規定,「實現全裝修」已成為評判是否為裝配式建築的一票否決項

裝配式全裝修與傳統裝修技術對比

裝配式全裝修技術特點

1、分離法建造:即SI體系(支撐體Skeleton和填充體Infill分離),一是三大裝飾面(牆、地、天花)與結構主體分離,二是機電管線與結構主體分離。目前主要採用輕鋼龍骨進行架空分離

2、主要部品體系:牆面系統、地面系統、吊頂系統、隔牆系統、暖通系統、電氣系統、給排水系統、集成式廚房、集成式衛浴。

3、施工方式的效率性:因濕作業大量減少、多為機械安裝,由傳統裝修的串聯工序,轉變為並聯化安裝,裝修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一般而言50m2建築採用裝配式全裝修完工時間為10天。

4、主體結構的耐久性:因所有管線集成於六面架空系統中,無需破壞原結構主體,對於結構主體的耐久性大有裨益。

5、全生命期的適用性:採用裝配式全裝修,在建築設計時可選擇剪力牆外置、內部無豎向構件的套內大空間設計,隔牆及其他部品在建築數十年的生命期內可以靈活根據使用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對於越來越重視空間實際應用率以及可變空間生活方式的消費者而言具有吸引力。

6、材料及室內環保性:水泥的生產與使用一直是碳排放大頭,不利於節能環保(這也正是國家力主推廣裝配式建築的出發點之一),得益於輕鋼龍骨(可調整高度)以及管線架空分離,裝配式全裝修無需對結構面進行找平、剔槽,全過程中無需水泥。同時,部品採用機械構造安裝,無需使用油漆、塗料、各類裝修膠水,在硬裝上可實現室內空氣零污染。

由此可見,裝配式全裝修對於裝修質量與效率的提升、人工與資源浪費的減少極具優勢,具有典型的工業化特徵。裝配式全裝修在技術層面優勢明顯,在經濟性上可想而知不具優勢,且因工業化生產需要開模建生產線,故對建築規模體量具有一定要求,因而目前主要使用於政府保障性住房等性質項目中。

裝配式全裝修與BIM

裝配式全裝修是涵蓋建築設計與施工、精裝設計與施工、部品設計與生產三大系統的聯合作業,因此更為強調在技術層面對於設計精細度、專業協同度的拔高與深化。

首先是設計模數化模數是一切工業製品的基礎,是最底層的公約數與度量衡;在此基礎上是部品模塊化符合模數的小部品組成系列化大類別部品,並與建築空間尺寸進行耦合,通過規模化製造,達到更高完成度的實現;在模數化與模塊化的基礎上是空間標準化對底層模數與部品模塊進行尺寸適應,保證空間的通用性、靈活性與多樣性;最後是作業方式層面上的施工裝配化,實際上是前三層次累積實現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由此可見,儘管在行業中備受關注、提及頻率最高的是工業化和標準化,但真正的技術內核,實際上落腳於模塊化和模數化

從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多個項目來看,裝配式全裝修發展所面臨的難處不在技術,在於資源的整合、專業的協同,而當今的資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信息技術。

這正是BIM的強項所在,BIM所具有的協同設計、可視化、分析模擬、非物理信息集成能力對裝配式全裝修的設計、生產、安裝及維護過程都有著明顯的效率與質量增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