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那個找新任伴讀姐姐的過程,很受老天爺保佑的找到適合的人

於是哈小倫第二年的不上安親班生活又可以無障礙地繼續進行

選伴讀姐姐的過程,有一種心得是:

就算我們開出來的條件是很小眾很小眾可以被接受(或符合)的,但確實,這個世界依然有也是很小眾很小眾的另一頭想遇見我們的人

真的不要害怕堅持,也不要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走過之後回過頭來,都會微笑地點頭喜歡這過程的嘗試

 

我很喜歡過程帶著孩子不上安親班後的這些種種嘗試

即便沒有絕對的條件可以充裕的應變所有的狀況(畢竟我依然是需要留足夠時間給自己的媽媽,無法全部以小孩為主,割捨專業跟自我的人吶)

但就有限的條件中,去找尋可以配搭的可能方法(找內部資源-奶奶援手跟外部資源-伴讀姐姐跟共學團體)

我依然可以給得起那些我覺得重要的

 

而到底什麼是我覺得重要的呢?多元文化價值跟發展的社會,需要的就是多元能力

傳統的關在教室以筆紙測驗分數導向的學習方式,早就不符合社會真正的需要了

所以當時離開一個以精英雙語教育為目標的安親班,我心中並不覺得可惜也沒有掙扎

我很清楚我們並非不看重學業成績跟學習狀態,而是,相較於單一的學業成就,我們更看重的是“多元能力”以及“探索孩子真正的興趣”

而這也是把孩子帶離安親班後,一直在做的

以前的哈小倫課後時間上了安親班之後,就只能是這樣了

安親班下課後的時間,除了把未完成的作業補完、複習英文背單字、喫飯洗澡跟短短時間休息之外,就沒了

時間沒了,人的可能性也就沒了

停掉安親班的最大差別就是,時間回來了,可能性也就大了

於是小三階段,我們讓他去畫畫班玩美術,去參加共學團體驗野野粗粗的各種情境,挑選一個運動項目鍛鍊體魄(他選跆拳道)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可能性就大了起來

他上畫畫課,我從不要求他非要多喜歡或多投入或作品多好,我只希望給他那個環境去接觸,接觸之後他自己來感覺那是什麼,感覺之後我們再來討論這是他想繼續的嗎?我想要的就是給他不同的體驗,只要經歷過體驗過都會留下東西在他身上,這樣就好

共團學體給了他豐富的生命情境,靠近山靠近海靠近樹靠近羣體也靠近自己,我一直很感謝共學團裡給他的滋養,那份經驗,坦白說是我們家庭比較給不了的,畢竟我還算是細緻型、內在探索型的跟山海關係沒那麼靠近的媽媽,但我實在希望給小孩粗粗野野的生命體驗,見山見海見人開闊些的那些,讓他去經驗,然後問問他,他喜歡的是什麼?留在心上的又是什麼呢?

運動這事他就比較沒得選,除了運動項目(跆拳道)是仔細跟他討論選出來的之外,選了之後上課的持續性跟穩定性就是我們要求的了。身體是一個重大的身心穩定資源,我們希望他跟自己身體的關係要緊密,對身體有感覺,能伸展手腳能柔軟筋骨能有對身體的掌握跟穩定度,這件事只要在了,就會帶來很好的事。於是持續不間斷上跆拳道三個月後,我們一個過去因為愛低頭駝背玩樂高怎麼都糾正不過來的小孩,背線直挺了。學跆拳道不用別的,光這點就覺得已經值得。(不過讓孩子學跆拳道我們付出的代價可大的呢,因為爸爸跟著下去一起當新生從白帶從拉筋劈腿開始,從此後我們家的痠痛藥膏味不斷)

 

而這個學期,上了小四,也經歷了過去近一整年的不上安親班後,也有些微調整:

第一個是,伴讀姐姐換人,主要的學習項目還是英語,除了之前的口說基礎之外,加重他的識字讀音能力。

然後,停掉畫畫課,改上爵士鼓(一樣有爸爸伴學)

再來是,他的課後複習執行得更徹底(每天他放學回家,我花比以前多的時間看他作業,瞭解他不熟悉處,再要求他更正或者練習;其實時間很短,開學第一週若每天跟著學校進度走,一天花不了20分鐘)

 

以上,就是我們家小四生的開學後繼續不上安親班的小小演化紀錄

想補充說一下,整個暑假小孩幾乎綁在身邊的生活幾乎要逼瘋媽媽

到了暑假尾聲,我整個人處於一種煩躁不耐的狀態中

一直到回復學校生活後的第三天(對就是第三天,我記得很清楚)

神奇的,我看兒子的眼睛又恢復成愛心貌

那種內在變化,我自己都覺得好笑

結論是,孩子短暫離別,媽媽纔有心情思念跟噴發愛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