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囉.jpg
 
撰寫者 : 蘇琮祺 心理師

1.jpg

前陣子,接受關懷廣播電臺的簡短訪問,突然感覺要讓民眾認識心理師真的不太容易。

 

「心理師法」雖然已經通過了十多年,但大部分人對心理師還是很陌生,我想除了受到民眾求助習慣(就醫、拜拜、算命或收驚)的影響之外,心理師專業有時比較抽象,也是讓大家難以認識並主動求助的原因。

所以,我想用【簡單地說】【再說一點】【更深入些】【挑點細節】四個段落,讓大家更認識心理師。

也期盼專業先進提供相關建議,讓民眾能更認識我們 : )

【簡單地說】

心理師是經過國家專門技術考試的一種醫事人員,分為諮商心理師臨牀心理師

 

【再說一點】

心理師必須在相關心理或輔導諮商研究所主修諮商或臨牀心理,並經過一年的全職實習,且取得碩士以上學位後,才能參加心理師的專技考試

通過考試取得證書的心理師,依照諮商心理師或臨牀心理師的訓練及專長差異,會出現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各級學校、醫院、身心科診所、獨立開業的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企業組織及矯正機構等各種不同場域。

 

【更深入些】

”心理醫師”或”心理醫生”在臺灣都不是正式的職稱,倒是有日劇跟日本漫畫這樣用。

”心理師”不是"心理醫師”。在臺灣只有”心理師”跟”精神科醫師”,除非領有”醫師證書”才能自稱”醫師”,嚴格說來,如果自稱”心理醫師”是有爭議的。

 

「心理師」跟「精神科醫師」,兩者有許多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我常開玩笑地說,兩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都要念七年才能考」,不過這七年的訓練方式及思考脈絡有著許多的不同,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所以我就跳過囉。

 

我認為,最容易理解兩者差異的說法就是,精神科醫師擁有「開藥」及「診斷」的權力,心理師則有「心理評估」與「心理諮商」的專長。

 

心理師所能提供的專業服務,我認為可簡單區分為三類:

  • 心理諮詢:提供情緒管理、壓力調適、人際互動、生涯規劃、感情議題、夫妻關係、親職教養、偏差行為或心理疾病等領域的諮詢服務;或完整地提供演講與訓練課程。
  • 心理評估:運用會談或心理測驗等工具對案主進行評估,並透過心理學專業來瞭解案主的認知、情緒及行為等心理狀態。
  • 心理諮商:藉由談話或其他(生理回饋、遊戲沙遊藝術、正念)方式,來協助案主調整想法、調適情緒、改變行為及提升生活適應。

 

【挑點細節】

當你出現下列狀況時,建議你可以主動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 因為生理的疾病或特殊狀況而出現心理困擾時。
  • 由於想法、情緒或行為的困擾而影響到生活時。
  • 家庭、親子、感情、職場或人際面向有困擾時。
  • 各種與「人」有關的困擾,都可以嘗試尋求諮詢。

 

大部分人找心理師,通常是想進行心理諮商,那到底什麼是心理諮商呢?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把諮商看成是一種「”專業”的”聊天”」。

 

“專業”是因為具備

  • 碩士的訓練。心理師必須經過諮商、臨牀或相關心理研究所的課程訓練,且通過實習要求,都是認知、情緒或行為知識的專家。
  • 國家的證照。心理師需要通過「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皆具備提供專業心理服務的國家認可。
  • 持續的進修。在取得心理師資格並實際執業後,為了維持高水準的專業服務,心理師皆必須持續地接受教育訓練與自我進修。

 

比“聊天”還更深入

  • 理論架構。每位心理師因為特質與偏好的不同,在諮商過程中會各自運用所擅長和專精的不同理論和諮商模式,讓您在諮商過程中獲得最有效的協助。
  • 需方向目的。與聊天的天南地北不同,諮商必須與您確認所期待的目標或方向,並透過澄清想法與期待,讓您能在諮商過程中,獲得最具體的協助。
  • 保密放心。和聊天時的三姑六婆比起來,心理師被要求必須對您在諮商過程中的隱私內容進行保密,更不能將您的祕密無故洩露,讓您可以放心地與心理師進行諮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