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層面,梅蘭竹菊,最能體現君子文化內涵。

梅蘭竹菊,在中國文化裏有個特別的雅號,即“四君子”。以花草樹木比喻君子人格,在先秦時期典籍裏屢見不鮮。《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周遊列國而不見用,返回魯國途中看到蘭花獨開山谷,發出感嘆說:“夫蘭當爲王者香,今乃獨茂,與衆草爲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爲倫也。”他還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爲窮困而改節。”

孔子以蘭喻人,表達君子情懷和節操,說明早在中華文化蓬勃興起的春秋戰國之時,就已形成以自然景物比擬人品志向的“比德”傳統。梅蘭竹菊被稱作“四君子”,正是這一傳統延續發展的豐碩成果,也是君子文化深入人心的突出表現。梅蘭竹菊成爲歷代詩人、畫家反覆吟詠和描繪的對象,主要原因在於其形象體現着君子人格的高貴品性。

張大千 人物梅花

梅在寒冬臘月綻放,它吸引人的往往不是嬌豔的外表,而是凌霜傲雪、不畏艱難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的性格和氣質。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以梅花凌寒送香的形象,表現君子傲然不屈又芬芳襲人的魅力。

元代畫家王冕畫曾在墨梅捲上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抒發棄塵絕俗、清高自潔的君子情懷。毛澤東詠梅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梅花象徵嚴酷環境下人所應有的君子品格,集剛健、堅毅、俏麗、希望於一身,這首《卜算子·詠梅》將此意刻畫得生動有力。

清 鄭燮《蘭花圖》

蘭生長於深山幽谷,終年長青,不因無人而不芳,其遠離塵囂、清麗高雅的氣質,體現慎獨自守,“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品格。

明代畫家徐渭題《水墨蘭花》:“綠水唯應漾白蘋,胭脂只念點朱脣。自從畫得湘蘭後,更不閒題與俗人。”借畫蘭明志,傳達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張學良《詠蘭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常綠鬥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把蘭花堅守節操、淡泊名利的君子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人愛蘭、種蘭、詠蘭、畫蘭,究其背後原因,無不隱含着通過蘭花來寄情明志的文化動因。

元 吳鎮 《墨竹譜》

竹子中空有節的枝幹、挺拔清逸的外形,很早就被古代先賢作爲君子風骨的象徵而不斷抒寫。植物生長,經歷雨雪風霜,多數折枝落葉,而竹卻不改顏色,峭拔挺立。

書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愛竹如命,即使借住朋友家中,發現無竹,也要命人種上,“何可一日無此君”是其名言。蘇東坡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典出於此。清代畫家鄭板橋,一生以竹爲伴,其《題畫竹》說:“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千霄,有似君子豪氣凌雲,不爲俗屈。”他的詩作“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在竹子勁節虛心的品性中,注入體恤民間疾苦情感,受到廣泛稱頌。

菊於深秋開花,豔而不嬌,既有傲霜不凋的氣節,又有義讓羣芳的品德。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隱居山林,與菊爲伴,不慕榮利,超然淡泊,吟詠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白居易《詠菊》:“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生動刻畫了菊花兼具勇士與隱者的兩種品格。宋代女詞人朱淑貞《菊花》詩:“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洋溢着不向世俗低頭和對獨立人格不懈追求的精神。明代高啓《菊鄰》詩:“菊本君子花,幽姿可相親。”更是將菊花直接賦予“君子花”的美名,既揭示出菊花蘊藏的道德品性,也說明瞭人們喜愛菊花的緣由。

清 惲壽平《五色菊花圖》

除了梅蘭竹菊“四君子”以外,在植物層面與君子文化發生緊密聯繫的,還有被列爲“歲寒三友”首位的“鬆”,被稱爲“花之君子者”的“蓮”。

在中華文化中,松樹很早就作爲“比德”的對象。《論語·子罕》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是孔子家喻戶曉的箴言。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宋代范仲淹歌吟青松:“有聲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爲君子材,對之每前席。”這表明,以松樹作爲君子人格的象徵,具有悠久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至於蓮(荷花)被視爲君子之花,則源於宋代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這裏對蓮花品性的獨到評述及稱其爲“花之君子者”,千百年來得到人們廣泛認可併產生深遠影響。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錢念孫,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原文有刪減,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