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先後天理論在臨床上的價值

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 傅文錄 電話:13619802513

(鄭欽安醫書解難問答錄)

六、先天與後天

學生(拿出書)問曰:老師,今天要講的先天與後天的問題,我在鄭欽安的書中怎麼沒有找到呢?

老師(笑笑)答曰:鄭欽安書中有的,在《醫法圓通》中「分辨脾腎為先後二天辨解」就是,我們不過只是把其內容縮簡而說了。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問題,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明白鄭欽安所要講的很多關鍵性問題,這對於我們認識疾病與治療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不明白地)問曰: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老師(收起笑意)答曰:如書中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醫法圓通·分辨脾腎為先天二天辨解》)。當我們理解或是弄明白了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我們就離真正學習好中醫不遠了。

學生(急忙)問曰:老師在前面的講課中,已經多次提到先天與後天的問題,我覺得認識到「未出生之前在娘肚中就是先天」,而「呱呱哭聲墜地就是後天」,了解這兩個問題是否就已經夠了呢?

老師(沉思後)答曰:這只是初步認識,還遠遠不夠。因為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說:「『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不生』。故先天之本在腎(即真陽之寄處),後天之本在脾(即水谷之寄處),水谷之精氣,與先天之真氣,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無微不照者也」(《醫理真傳·卷二首語》)。這是講先天與後天的關係,以及先天與後天所寄居之處,即先天真陽元氣與後天水谷之精氣,滋潤充周運行人體周身,人才能一天天的生活在人世間。

為什麼說,有些人得病之後,中西藥治療效果都很好或治癒,但有些人得病之後,開始並不十分嚴重,可儘管治療費盡周折,最後還是不能痊癒或難免一死。

學生(驚呀地)問曰:是的,我們在臨床上也發現了這些普遍性的問題,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老師(想想)答曰:我們來順著鄭欽安的書中觀點,來一步步理解這個問題。從上面我們可以得知,鄭欽安認為「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不生」,意思是說先天與後天一刻也不能分離,說明父母先天與我們個體後天同在,時刻也不能分離,即先天給了我們個體基礎,後天飲食水谷之精氣反過來又滋養了先天與後天,因此生命才能保持在運行之中。

學生(糊塗不解地)問曰:父母與我們同在?這怎麼可能呢?

老師(笑笑)答曰:你忘了,前面我們在講天地乾坤生六子之時,三個男孩子有點像母親,三個女孩子有點像父親,現代說法叫做遺傳基因所決定的。既我們個體,特別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子時,猛然一看覺得很像她的母親,咋又一看也有點兒像他的父親,仔細再看看,只是具備了父母親的某些特點而已,真正的還是她或他自己而已。所以說,我們個體是父母新生命的延續,因此「木有本,水有源,祖宗父母,人之本源也」(《火神之祖:槐軒醫學全書》)。

學生(有點兒明白地)問曰:父母給了我們先天之本,是這個意思吧?

老師(收起笑意)答曰:是的,父母給了我們先天之體,這個先天之本,鄭欽安稱之為「人身立命之祖氣也(祖氣,即父母真氣渾而為一者也。性命由此而立)。……先天純粹之精,升於人身,渾然一氣。先天也,先天一氣,造成五官百骸」(《醫法圓通·分辨脾腎為先後二天辨解》)。為了進一步幫助人們理解先天的形成,鄭欽安還畫出了胎元圖,如圖示中的兩的圓圈,外面大圈內喻為人身之真氣,中間的一個小圓圈,即為人身受胎之祖氣。在書中說到:「始基之謂,胎元之消息也,稱為祖氣,號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點真氣,二氣渾為一氣」(《醫法圓通·胎元圖圖說》)。

學生(有點迷糊)問曰:既然父母先天一點精血,成就了我們個體。那父母精血是如何成就我們先天之個體的呢?

老師(想想後)答曰:前面說過,父母之精血成就我們先天之個體,我們在娘肚子里生活十個月,這十個月的生長發育,雖有個體,但不能用。所以說:「男女俱以火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陽中有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謂陰精陽氣則可。男女合,此二氣聚,然後成形」(《醫貫·玄元膚論》)。由於「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並「生之來謂之精」(《靈樞·本神》)。精成為先天之體,「精者,合水火名之,水中有火,始成其精」(《外經微言·救母篇》)。先天個體以精稱謂,是因為先天元陰元陽合而二為一,真陽元氣推動個體生長與發育,這就是鄭欽安反覆強調的先天元陰元陽,即先天真陽元氣。

所以說,鄭欽安認為這個真陽元氣,即先天一氣,「一氣中含五氣(五氣,即金、木、水、火、土。即人體內先天一氣周流,同時周流一氣運行化生五臟六腑)。五氣發生萬物(真陽元氣化生一氣,一氣化生陰陽,陰陽配合,迭相運用,化生五臟、六腑、百脈、經絡。),故曰『一粒栗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謂也」(《醫法圓通·胎元圖圖說》)。意思是說,真陽元氣,就像是自然界的一粒種子一樣,具備了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先天,即先天一氣乃為真陽元氣,具備了生命的前期,既個體在娘胎之中,由娘胎精血供養生成。

學生(有點清楚了)問曰:鄭欽安是否在強調,先天之個體,雖有形體,但不能獨立存,寄居在母親宮中,這個體雖稱之為形體陰精,但具備了真陽元氣——即一氣運行,使其有了生命?

老師(微微一樂)答曰:理解的基本正解。即鄭欽安強調了先天之體,雖是有形,內具真陽元氣——即元陰元陽,使先天之體有了生命。有了個體的先天,才會有我們身軀的後天,「後(天)者何?人身血肉軀殼也(凡世上一切有形之質,皆屬後天,不獨不身,故道家稱其為臭皮囊)」(《醫法圓通·分辨脾腎為先後二天辨解》)。即我們呱呱哭聲墜地,證明已到後天,且哭聲是宣布我們後天軀體來到人世間的開始。

因此,「嬰兒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十月功圓,性與命立,打破一元,坎離立極」(《醫理真傳·婦女另列一科》)。即後天開始於呼吸之間,況且呼吸之間,便是聯接先後天之開始,「其要在於呼吸,一吸而火下就水,一呼而水上就火,始能相濟」;因而「未出母胎為先天,既出母胎為後天」(《火神之祖:槐軒醫學全書》)。

故而鄭欽安認為,後天生命「根於呼吸。先天也,先天一氣,造成五官百骸。後天也,先一氣即寓於中。先天為體(先有這團真氣,而後有人身),後天為用(先天無為、無臭、無聲,後天有為、有形、有質,不易定理)。先天立命(即真陽元氣,先天一氣),後天成形(五臟六腑、經脈百骸),形合於命,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醫法圓通·分辨脾腎為先後二天辨解》)。強調了後天人體有形之身軀,先天真陽元氣充於其中,其生命乃成。因此他說到:先天真陽元氣,「一元肇始,人身性命乃立,所有五臟六腑、九竅百脈、周身軀殼,俱是天地造成,自然之理」。然而「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於中,而死機遂轉成生機」(《醫理真傳·卷二首語》)。

學生(突然明白了)問曰:我明白了,鄭欽安所說的就是先天為一團陽氣,後天形體為陰氣,陰陽合二為一,恰恰扣住了《內經》中「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這個主題,先天為陽,後天為陰,陰陽合一,稱為一氣,一氣在陰陽內(即五臟六腑與經脈百骸)周流不息,性命乃立。可以這樣理解吧?

老師(滿臉笑意)答曰:回答的基本正解,可以這樣理解,但還要細分再行。為什麼說要再細分呢?因為先天一氣,稱之為元氣,但氣又含陰陽,故稱之為先天真陽元氣比較恰當;而後天形體屬陰,但其五臟六腑、經脈氣血中充滿著先天運行之氣,所以其中又含陰陽二氣,特別是後天形體之中運行著先天真陽元氣,所以說先天與後天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鄭欽安認為:「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後天)水谷之精氣,與先天之真氣,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無微不照者也」(《醫理真傳·卷二首語》)。即先天真陽元氣與後天水谷精氣,相互滋而,先天真氣與後天水谷精氣合二為一,周流體內,運行不息,成就了人生生不息之性命。這就是已故火神派名家李可老中醫常說的一句話:「陽氣,先天腎氣,後天脾胃之氣結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氣」(《李可醫論專輯》)。

學生(又有點糊塗了)問曰:先天與後天怎麼又成了混元一氣呢?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呢?

老師(收起笑意)答曰:這又是問題的關鍵了,既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如鄭欽安所說:「先天立命,後天成形,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合之則生(真元陽氣與軀殼合一也),散之則亡(真陽元氣亡於軀殼之外也)」;即先天真元陽氣與後天有形之身體合二為一,人才能立命;但是,後天要依靠水谷之精氣,來及時補充人身真陽元氣在運行之的中消耗與損失;所以「飲食入脾,還是要真氣運動……人之運動全在先天一團真氣鼓動耳。飲食雖入於脾胃,非真氣鼓動不能腐熟水谷,真氣鼓動,則一切飲食立刻消溶,臟腑一身立刻俱受其澤」;因而說「先天立命,後天成形,形命合一,先後稱名」(《醫法圓通·分辨脾腎為先後二天辨解》)。

學生(有點兒明白了)問曰:我明白了,即先天與後天一時一刻也不能分離,合二為一稱之一氣,即人活這一口氣。先天無形以後天有形為基礎,後天有形以先天無形為動力源泉,但後天水谷之精氣既能滋養後天,同時又能補充先天,就是這個意思吧?

老師(思考後)答曰:是的,你說的沒錯。但鄭欽安的先後天關係的意思遠遠還沒有表達完,其想說明的是,一是不要把教課書的先天在腎與後天在脾,用固定眼光來看問題,要用動態與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先後天的關係;二是從後天陰陽的變化關係中,分辨出先天真陽元氣虧損的程度,及時補充先天一氣——即真陽元氣的虧損,才能把萬病治癒。

學生(又有點糊塗了)問曰:什麼後天陰陽之變化,來推論先天真陽元氣之虧損程度,這是什麼意思呢?

老師(想想)答曰:我們細細說來,鄭欽安認為:「夫人自受生以來,本父母真氣,渾合化育,成象成形,五官百骸具備,全賴這一團真氣充周,真氣無傷,外邪不入,內邪不作」(《醫法圓通·客問參芪歸地辨論》)。但由於人活在情理之中,飲食於水谷精氣,況且「不正之氣,傷於物則物病,傷於人則人病」(《醫法圓通·邪正論》)。「真陽一衰,群陰蜂起……夫人身元陽為本,是生真氣,真氣聚而得安,真氣弱而成病」(《醫法圓通·虛勞》)。所以說:「病有萬端,發於一元(即先天真陽元氣)。一元者,二氣(先後天陰陽)渾為一氣者也。一氣盈縮,病即生焉。有餘即火(後天邪火),不足即寒(後天寒邪)」(《醫法圓通·萬病一氣說》)。

從上可知,鄭欽安認為人體先天真陽元氣一衰,乃是並成為後天生病的根本,雖然後天五臟六腑、經氣百骸陰陽有傷出現病症多端,但這些表現都是假像,而病的本質乃是真陽元氣有損,我們針對後天辨證所得來之陰虛症與陽虛症,正是反映真陽元氣虧損的表現。所以他說到:「萬病起於一元損傷,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陰陽,十二經各有陰陽,合而觀之,一陰一陽而已,更以陰陽凝聚而觀之,一團元氣而已」;因此:「元陽為本,諸陰陽為標,能知諸陰陽皆為元陽所化,一元陽而變為諸陰陽,元陽即是諸陰陽,諸陰陽仍是元陽」(《醫法圓通·脹滿》)。而「千萬病形,都是這一個『氣』字之盛衰為之」(《醫理真傳·切脈約言》)。最終出現的癥狀為「氣有餘便是火」與「氣不足便是寒」(《醫理真傳·婦女另列一科何也》)。

學生(更糊塗地)問曰:老師,這個鄭欽安所的「氣有餘便是火」與「氣不足便是寒」是如何形成的呢?

老師(沉思後)答曰:這我們還要源頭上認識這個問題,才能弄明白鄭欽安所要表達「氣有餘便是火」與「氣不足便是寒」真正意義。

這個氣指的是真陽元氣,而「氣有餘便是火,(指的是)邪火旺者陰精必虧({真元陽氣}收斂和收藏功能的虛弱必定會造成火旺);氣不足便是寒,(指的是)寒邪盛者真陽必衰({真陽元氣}生髮和生長的功能虛弱必定會造成寒盛)」(《治病書:中醫破執》)。鄭欽安意思是說:這個「氣有餘便是火」指的是後天之邪火,「是言邪火之盛,不是言腎中真陽偏盛也」;這個「氣不足便是寒」是指後天之寒邪,「是言陰邪盛,不是言腎中真陰偏盛也」(《醫法圓通·申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的確宗旨》)。

後世只看到了邪火與寒邪的表面現象,未弄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今人不明陰陽一氣,不明邪正機關,專以此方滋腎中之元陰,瀉腎中之元陽,實屬不通」(《醫法圓通·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解》)。從中我們可以以看出,鄭欽安所說的邪火與寒邪,指是的後天形體之用中的陰陽之變化,而這個陰陽變化的根本原因,乃為先天之體——即真陽元氣陰陽的變化,因為「先天互賴,有分之無可分,合之不勝合者也」(《醫理真傳·五行說》)。

因為在病理狀態下,「陰陽失和,從根本上說就是元陰或元陽之不足,而導致人體陰陽之用亦不足;若元陽不足,體現於外的則陽用不足,就是鄭欽安說的『氣不足就是寒』,即陽虛;若元陰不足,體現於外則陰用不足,就是鄭欽安說的『氣有餘便是火』,即陰虛。所以從根本上說,無論陰虛、陽虛,都是源於先天陰陽的失和,而後天陰陽的盈縮則恰恰反映了先天元陰元陽的根本狀態」(《扶陽論壇》)。這才是人體發病的根本原因所在,鄭欽安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從後天陰陽的變化,來了解先天陰陽的虛衰情況,「陰盛者扶陽為急,陽盛者扶陰為先」(《醫法圓通·申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的確宗旨》),才能真正達到「治病必求於本」之目的。

學生(似乎有點兒明白)問曰:那後世為什麼對這個問題弄不清楚呢?

老師(抬頭想想)答曰:首先是後世醫家不明白「萬病一陰陽耳」(《醫法圓通·申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的確宗旨》),而被臨床上眾多的癥狀所迷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們只知道,先天在腎,後天在脾,而不知道,「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二氣旺,脾胃運行之機即旺,二氣衰,脾胃運行之機即衰。然脾胃旺,二氣始能旺,脾胃衰,二氣亦立衰」(《醫理真傳·五行說》)。況且「人身二氣合一,充塞上下四旁,陰陽打成一片」(《醫理真傳·三指說》)。臨床上所見之五行變化與五臟六腑功能,即「五行不出二氣之中,二氣即在五行之內,二氣乃人身立極主宰,既生五行,又五行為歸」(《醫理真傳·五行說》)。並且「後天生成定位,乃是死機,全憑這二五合一,這一團真氣,呼吸運用,方是真機。五行充塞二氣之中,二氣即在五行之內。二氣盛,則五行之氣即盛;二氣衰,則五行之氣即衰:二氣亡,則五行之氣即亡」(《醫理真傳·再解古脈說》)。

學生(想想後)問曰:這是不是如鄭欽安所說:「五臟六腑,皆是虛位(後天所見之用從臟腑變化而見),二氣流行(先天真陽元氣之體運行),方是真機」(《醫理真傳·獨參湯用藥意解》)。

老師(微微一樂)答曰:是的,鄭欽安所說的意思就是如此。因此,鄭欽安批評後世不重視先天真陽元氣,「今人著重在後天坎離之陰陽,而不知著重坎離中立極之陰陽,故用藥多錯誤也」;並指出《傷寒論》一書的精髓,「仲景一生學問,即在這先天立極之元陰、元陽上探求盈虛消長」(《醫理真傳·獨參湯用藥意解》)。雖然「二氣(先天真陽元氣為體)寓於凡精凡氣(後天為用,以體為象表現出的陰陽變化)之中,凡精凡盛,元陰元陽自盛;凡精衰,元陰元陽自衰」(《醫理真傳·兩耳前後紅腫痛甚口苦者》)。既我們從後天之用的體象上發現的癥狀陰陽變化,可以推論出先天之體真陽元氣盈虛之情況,這就是鄭欽安的過人之處,既從後天之用——體象陰陽二氣之變化,來把握先天真陽元氣的盈虛之變化。他認為後天陰陽只是先天陰陽運動的現象,是其用,是其末,在臨證上,後天一切現象只為幫助探求先天陰陽(即先天真陽元氣)的盛衰,故不必在後天五行生剋的關係上追求,這樣我們就執簡馭繁地抓住了治病求本之精髓。

學生(有些疲憊地)問曰:老師講的這些,聽起來也蠻容易理解的,可真正細思起來仍然覺得模糊不清,能否舉個例說明一下呢?

老師(想想後)答曰:好的,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可仔細品味一下之後,覺得蠻有深義的,的確有些難以理解。我們通過恰當的比喻可能更容易理解,如前面鄭欽安所說的,人的先天就好比是一粒種子,種子在未萌芽之前,就是處於所謂的「陰陽未分,一團混沌」狀態,這種「含而未發」狀態就是先天。待陽光、溫度、水份、土壤情況等各種條件適合,種子萌發,胚根自然向下鑽入土中形成根系,用來吸收土中的養分,這就是「重濁之氣下降而為陰」;胚芽自然向上形成枝葉,用來進行光合作用,這就是「輕清之氣上升而為陽」(《治病書:中醫破執》)。也就是說,種子未生長之前的狀態就是先天,一旦條件適合種子生長發芽,在生長狀態下的種子形體發生變化就是後天了,即「陰降陽升」就是所謂的後天。

因此說,先天就是父母所給人體平時所儲存的元精(即真陽元氣,精含元陰元陽);後天就是元精變化組合成的人身相關聯、相互滋養的氣血臟腑組織(我們所能應用的形體功能)。雖然說人的各種器官組織是由元精所組成的,而臟腑將從外界攝入的食物運化成為水谷精微的動力來源於元精,而臟腑必須利用元精所提供的動力才能運化水谷,然後將才能水谷精微轉變成元精,而元精的來源就是水谷精微物質(《治病書:中醫頗執》)。這就是先後天的關係。

學生(有點明白)問曰:老師,我想起了一個你經常提到過的問題,即常說如果理解了人一開始吃飯,精神頭就立即來臨,這就是先天之真陽元氣,突然啟動之後注入人體後的活力,這是否就是先後天的關係呢?

老師(想想後)答曰:是的,我給不少的學員都講過,如果你理解了當人飢餓的時候,吃上一點食物,可食物剛入人體胃中,人就來了精氣神。其實就是先天真陽元氣啟動之後,注入人體的表現。

正如鄭欽安所說:「先天一點真氣……此火一存,凡後天一切食物,下喉一刻,立刻鍛煉」(《醫法圓通·食氣篇》)。這是因為:真陰(後天)是指臟腑經氣、屬火,主收藏,真陽是指真陽元氣(先天),屬水,主運化;真陽(元氣)向真陰(臟腑)提供運化水谷的動力,真陰(臟腑)利用動力將攝入的飲食運化為水谷精微,並將多餘的經氣傳輸到真陽轉化為可儲藏並易於激發的精氣(真陽元氣)(《治病書:中醫破執》)。這就是先天與後天密切配合、陰陽不可分離的關係,即《內經》常說的「陰陽互根」之意。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有天天吃好飯,我們才會有精氣神的來源。因為人不吃飯的話,人的先天真陽元氣,只能夠用7天的,7天之後再不進食,真陽元氣耗盡,人就死掉了。就是因為,先天真陽元氣在不斷的消耗過程,需要後天每天的進食水谷精微來不斷的補充,這就先後天的密切關係。也就是鄭欽安所謂的:「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醫理真傳·卷二首語》)。

學生(又有點犯迷糊)問曰:這先天與後天到底怎樣來理解呢?

老師(提起精神)答曰:我們可這樣來理解。先天命門之火,封藏於雙腎之中,而且「命門者,水中之火也。水火之中,實(隱)藏先天之(元)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二氣必晝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先交而後生。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外經微言·三關升降篇》)也。

學生(仍然不明白)問曰:先天與後天,那先天真陽元氣為陽,後天形體為陰,陰陽合而為一乃成人,這就是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對嗎?

老師(微微一樂)答曰:這樣理解,只能半對半錯。為什麼呢?因為陰陽之中仍然自有陰陽呀!所以說:「陰陽有先後天之殊也,後天之陰陽藏於各臟腑。先天之陰陽藏於命門。命門者,水火之源。水者,陰中之水也;火者,陰中之火也。……陰中之水,真水也;陰中之水,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於火者,火中有陽也。火生水者,水中有陽也。故命門之火,謂之源氣。命門之水,謂之原精。……命門水火實藏陰陽,所以為十二經之主也」(《外經微言·》)。而形體屬陰,但其臟腑經絡之中運行有陽氣,所以說:「十二經皆有火也……皆後天之火也。後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十二經之火得命門先天之火則生生不息,而後天轉輸運動變化於無窮,此十二經所以皆仰望於命門,各倚之為根也」。所以說,「命門旺而十二經皆旺,命門衰而十二經皆衰也。命門生而氣生,命門絕而氣絕矣」(《外經微言·命門真火篇》)。這就是先天與後天的關係。

學生(突然想起來)問曰:我看李可老中醫的書的時候,他總是強調「救胃氣、保腎氣」,這是不是也注重先天的關係呢?

老師(沉思後)答曰:你說的沒有錯!李可老中醫所謂的「救胃氣、保腎氣」的學術思想,就是強調先後關係一刻也不能分離的意識,因為「這個陽氣,先天腎氣,後天脾胃之氣結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氣」(《李可醫論專輯》)。這個所謂的混元一氣,就是先後天之一氣,就是陰陽一團和氣。

學生(又來精神地)問曰:哦!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鄭欽安所說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問題,就如同一粒種子一樣,未生長狀態之前叫先天,一旦有了合適的生長條件,進入了生長狀態下的種子,就成了後天。

老師(微微一樂)答曰:你理解的很對,但只是對了一半兒。為什麼說呢?鄭欽安反覆強調先後天的關係問題,雖是說理,但重在臨床上應用,怎樣把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應用於臨床上呢?鄭欽安給出了方法與答案,這對於我們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很有幫助。所以鄭欽安說到:「乾坤則稱為先天,六子乃為後天,今人專在後天論陰陽生克,固是,而不在先天論陰陽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醫理真傳·病人乾咳周身皮膚癢者》)。

因為凡是得病,「必其人內本先虛,一切外邪始能由外入內,一切內邪始能由內出外,閉塞臟腑經絡氣機」;這是因為「真氣衰於何部,內邪外邪即在此處竊發,治之但扶真元,內外兩邪皆能絕滅,是不治邪而實以治邪」(《醫法圓通·中風》)。特別是其對附子理中湯的解釋與運用,點明了先後天同治的意義與方法。「附子理中湯一方,乃先後天並補之方也。……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後天也。……下陽本乎先天所生,中陽卻又是先天所賴,中陽不運,上下即不相交。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後天既以中土立極,三焦亦各有專司,分之為上中下,合之實為一元也」(《醫理真傳·附子理中湯用藥意解》)。鄭欽安認為「余謂凡治一切陰虛、陽虛,務在中宮上用力」(《醫理真傳·五行說》),便是治病之法寶。

學生(恍然大悟)問曰:原來如此,一個附子理中湯鄭欽安分析與應用的這麼到位,真是了不起呀!請老師做個簡單的總結吧?

老師(深思後)答曰:做個簡單的總結吧,鄭欽安解釋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散見於書中的多個章節,特別是《醫理真傳》與《醫法圓通》兩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零散。

我們通過總結可以得出:鄭欽安所說的陰陽合一之道,指的就是先天與後天的統一體,先後天的統一在呼吸之陰陽之間,「呼吸雖判乎陰陽,其實升則二氣同升(地氣上騰,指坎中一陽,由下則中而上,一呼即起),降則二氣同降(天氣下降,指離中真陰,由上而中而下,一吸即入),升降循環不已,故即上下以判陰陽也」(《醫理真傳·病人乾咳周身皮膚癢者》)。既陰陽合二為為,乃為一氣,一氣生成於呼吸之間。

其次是先天為體(內含真陽元氣),後天為用(形體之陰陽變化),先天陰陽之體為本(元陰元陽),後天陰陽為標(五行生剋變化)。《內經》認為:「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素問·標本病傳論》)。並認為「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個本就是陰陽,而陰陽的根本就是元陰元陽——即真陽元氣。但是後天陰陽是先天陰陽體現在外的用,所以後天陰陽的根本在於元陰元陽,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我們務必要透過後天陰陽的變化,把握住先天元陰元陽的變化,通過後天達到調理先天,這才是「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醫法圓通·分辨脾腎為先後二天辨解》)。

學生(有點為難)問曰:老師你總結有點太複雜了,能否簡單點呢?

老師(笑出了聲)答曰:好的!我來簡單總結容易理解與記憶。

總體上來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形體為陰,體內之真陽元氣為陽,二者合二為一,成就人生生不息之性命。

真陽元氣為先天,隱藏於命門,寄居於雙腎之中,來自於父母精氣所化,其含有先天元陰元陽,合稱為先天真陽元氣。後天就是我們的形體真陰,真陰乃有臟腑經絡所構成,其經脈之中運行有先天真陽元氣與後天水谷之精氣,先天真陽元氣化為真精液體,運行於臟腑經絡之無形陽氣之中。況且,「命門,火也,無形有氣,居兩腎之間,能生水而亦藏於水也」。由於臟腑「各經絡之水火均屬後天,獨腎中水火則屬於先天也。後天火易旺,先天火易衰」(《外經微言·命門真火篇》)。因此,「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外經微言·三關升降篇》)。而從後天陰陽之變化,可以得知先天真陽元氣虛弱的程度,就等於我們把握傳住了這個人的生死之關鍵。這就是我們要反覆理解鄭欽安的先後天關係的奧秘所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