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又氣又想追下去的《都挺好》掀起了全民追劇高潮,習慣以懟“蘇家三父子”爲樂,小懂沒想到,最後幾集竟然讓人那麼點感動。

或許因爲篇幅所限,故事反轉的有些生硬,但編劇把每一個人的情感歸屬講得也都在情理之中,最終還是算圓回來了,那些打一星的人就有點過分了。

至少,劇情的最後,每個人都有了可喜的轉變。蘇大強非但不作了,還開始理解兒女,主動承擔責任。明成要去非洲工作了,他主動到麗麗家裏爲兒子打麗麗、無理取鬧、不成熟而道歉,表示兒子的過錯自己有很大責任。

他開始在生活上力所能及地照顧和彌補明玉。在明玉家裏住的時候,他小心翼翼地適應女兒的生活方式和節奏,不敢鬧出大動靜,這是曾經在明成家住完全沒有的行爲,他還主動切水果給明玉喫,和他聊天分享自己的心事。

即便自己病得嚴重,也不讓明玉告訴大家,說大哥在美國有家,二哥明成想要自己幹一番事業,不要打擾他們了,留着明玉一個人在一旁默默流淚。

爹有了改變不說,兒子們也不再是“扶不起的阿斗”了。明哲終於乾脆利落地放棄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回美國陪妻女,做早餐,給女兒講故事,用行動彌補自己的小家庭。

明成和好友喝酒談心時剖析了自己內心,他認識到人生走捷徑不行,要踏踏實實努力,他打算獨自去非洲工作,幹自己的一番事業。

兩兄妹曾經不打不相交,從來沒正眼看過對方。但明成在臨走之前,把在看守所寫的保證書還給了明玉,說出了那句遲來三十多年的“對不起”。

明玉更是在一次次無奈之中放下了恨意,背地裏爲兩個哥哥的工作幫忙,暗中遣人送飯給生病的爸爸,借錢給嫂子補家裏的窟窿,最後擔起了照顧父親後半生的大任……

在得知爸爸得了老年癡呆之後,他瘋了似的要打電話給哥哥。蘇大強讓明玉在他傻了之後,在房間裏上個鐵鏈子拴着他,明玉哭喊着“你瞎說什麼呀”,那時的眼神裏只有心痛和不捨。

事事有緣由,在爭爭吵吵中,他們雖受了傷,卻也重拾親情的力量,我想這正是《都挺好》想要傳遞的東西。

父親的“作”來自於母親的壓榨,父母對待三個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造就了他們迥異的性格和人生走向,這是一個母親角色強勢、父親角色缺席的“中國式家庭”的必然結果。就像一個網友所說,人這一輩子,沒什麼比開心地活着更重要的事。

雖然這樣的結局是最符合大衆期待,也是國產親情劇的一貫作風,但是小懂還是不能苟同,覺得在很多方面可以做的更好。

首先,不可否認,這部劇在價值觀傳遞上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這要從後面幾集劇情說起,蘇大強感覺到自己得了老年癡呆症,把兒女們喊過來分配遺產,他想真正做一回主。一開始他坦誠的說,明玉從小受的委屈最多,花家裏的錢卻最少,而明成正相反,本來應該把遺產給明玉才公平。

可是又想到明玉最有錢,明哲能自力更生,只有明成丟了工作、離了婚,一無所有,所以這錢在情理上還是要留給明成。

分完財產之後,無奈地對明玉說:你說你這麼有錢,生活的最好,爸認準了,你必須要管我,爸後半生就交給你了!

等等,看到這裏我想很多觀衆就會很氣了,憑什麼衝動的“媽寶男”蘇明成最後分得了所有遺產,好面子的大哥仍舊留在大洋彼岸,可以遠離家裏瑣事的煩擾了,而從小沒有得到愛的明玉因爲有錢就要負責父親的後半生……

這部劇是要推崇“重男輕女不對,但爸媽沒辦法啊”、“會哭的孩子就該有糖喫”嗎?

劇裏反覆強調,爸媽就這麼點錢,兒子是要娶老婆的,所以必須幫襯。你二哥蘇明成過得不好,財產應該給她,你有錢,你就應該負責我的後半生……諸如此類的價值觀毒害了多少苦難家庭的爸媽和兒女,這是值得被一次次上演和推崇的嗎?

更深一層來看,我是不是還可以理解成,這個電視劇變相告訴大家:跑得越遠,責任越少!

蘇大強生了病之後,明玉選擇放棄自己打拼了30多年、也是自己熱愛的事業,辭職回家,專心照顧他。小懂看到這裏真的非常氣憤,憑什麼放棄自己生活的是女兒,而不是明成,不是明哲?難道就因爲她有錢,因爲她未婚,因爲她缺愛?在現實中,每個人都要生活,這沒有一樣說得通。

大哥蘇明哲倒好了,繼續發動雲孝順,像個懵懂無知的傻白甜,只會在越洋電話裏叮囑明玉:爸爸怕聲響,遇見鞭炮要帶他繞着走,只會說聲無力的謝謝和辛苦了,感動了自己,噁心了觀衆。

殊不知,另一邊,他的爸爸早就跑丟了!妹妹爲了找到他,已經快急死了,哭成狗了。

所以,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年幼的苦是明玉的,爸爸後半生的責任也是明玉的,她要麼天生強大,要麼天生要強?得了吧編劇,別騙自己了。

除了價值觀的爭議之外,不得不說,劇中人物的性格轉變地實在突兀。

46集的劇,蘇大強在前面43集極盡所能作妖,成了當之無愧的“槽點大王”。

去不了美國,就開始吵着嚷着要買房,買了房還得換上新傢俱,有了新傢俱還得配上保姆,保姆來了還要跟保姆結婚,結不了婚就要尋死跳河……

到最後兩三集蘇大強怎麼會得了老年癡呆就三百六十度大轉變,意識到自己一直做錯了,馬上成爲一個體貼理解孩子、默默忍受痛苦和孤獨的老人呢?這是什麼操作,這是編劇的大招吧,因爲只有讓他老年癡呆,才能“洗白白”,給觀衆個草率的交代。

可是,有些自私、懦弱、自卑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這是深入骨髓的,伴隨着人一生都抹不掉的陰影,沒有那麼容易改變的,而這部劇卻試圖用兩三集就做到反轉,說服得了誰呢。

這個手法不僅用在蘇大強身上,所有人都是草草轉變,只爲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以前的蘇明成簡直一個“巨嬰”,一個衝動的“瘋子”,一個“惡魔”。妹妹在地下車庫慘遭毒手,血流滿面,住進醫院,打她的不是工作上的對手或敵人,竟然是自己的親哥哥。這就是蘇明成。

寧肯拿錢投資打水漂,也不願意還給父親,花了家裏的錢永遠不承認,能耍賴就耍賴,絲毫沒有恥辱之心,這也是蘇明成。

對妹妹所謂的冷漠咬牙切齒,也對她只會出幾個“臭錢”的行爲恨得牙癢癢,從來不反思自己,不回問過去,巴不得每次一見面就衝上去揍一頓眼不見爲淨,這還是蘇明成。

這種性格是小時候被母親的溺愛所慣,是深入骨髓裏的自私和衝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好,也不是心裏想改就能做到的。

大哥蘇明哲更是如此,在他的成長經歷中,母親的強勢讓他害怕,父親的唯唯諾諾被他吸收,寄託着全家人的希望,只有兩耳不問窗外事、發奮圖強才能成就自己,這扭曲地讓他形成了一味攪混水似的傳統中國人的漿糊邏輯。一天天把“別玩手機了”“你太令我失望了”掛在嘴邊。

當發覺明玉理性客觀地面對母親去世一事,不曾過問發生了什麼,不去了解妹妹的生活現狀,只會指責一句:你變了。

得知父親害怕老宅時,馬上開口讓他跟着去美國,根本不管自己的能力能否承受,也不管老婆孩子的生活質量。彷彿“孝順”的名聲的面前,愛人、孩子都不值得留戀。

失業了後仍不忘清高,寧願沒有任何收入也不想兼職,不想做自己行業以外的事情,全讓老婆一個人扛着生活重擔,還口口聲聲說要給父親買房子。

蘇明哲在劇中始終是個“好人”,儘管出發點善良,卻被罵拎不清、愚孝,他是縱容父親無理取鬧,給身邊人帶來一系列麻煩的“劊子手”。

我只能直言,在蘇明哲以後的生活中,犧牲小家庭的利益,填補大家庭的窟窿,仍然是他性格中所保留的解決問題的第一手段。回到美國的處理方式只能算是一個和諧式的逃避,並未直擊問題的本質。

最後,劇中涉及了很多社會話題,比如原生家庭、婚姻、兄弟姐妹情、贍養老人、子女教育、職場鬥爭等。但說得多,不代表說得好,編劇並未講得明白,講得透徹。

拿婚姻問題來舉例子。明成動手打麗麗、做事衝動而不自知,思想簡單又急功近利,這才使麗麗對婚姻失望,導致兩人婚姻破裂。但這只是觀衆視角,離婚之後,兩人始終藕斷絲連,麗麗拒絕了媽媽介紹的人,背了明成送自己的名牌包包,從她的一舉一動中都可以看出他在等明成主動。

可劇情設定是明成要去非洲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以麗麗藉口去上廁所而結束。這樣的結局是否太敷衍,既隱藏了兩人的情感走向,但又沒交代明白,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大哥蘇明哲的婚姻也是。爲了給父親買房委屈妻女,爲了照顧父親丟工作,大嫂早已怨念很深,兩人遊走在分居和離婚的邊緣。長期的怨念形成隔閡,當蘇明哲回到美國之後,兩個人還能不能回到從前那麼緊密,劇裏直接回避了這個問題,用“重歸於好”草草交代了事。

再說說被大家討論最多的“原生家庭”的問題。

原生家庭對蘇明玉的影響至深,父母爲了供養兩個哥哥,不商量就賣了她的房間,甚至連一本複習資料都不捨得給她買。

上高中起就和父母斷絕關係,沒管家裏要一分錢了,高中之後的生活她受了多少委屈,多少苦沒有人知道。

爸媽的無情是她童年不能磨滅的陰影,她用了三十年想要遠離蘇家,越遠越好,可是最後還是攤上了養老的責任。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既然要回歸家庭,編劇明明可以處理得更加柔和。

比如,分配遺產的時候,明玉確實不需要錢,但是早已還了父親60萬、去非洲開啓新事業的蘇明成有那麼需要錢嗎?

母親已去,父親癡呆,這份錢對於明玉來說是一份救贖,是父親對他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偏愛,是她說服自己曾經被愛的理由。錢,還有機會再賺,可這份愛,給了蘇明成,明玉永遠不會再有。

而編劇卻選擇用20多年前參考書的事情給了個交代,20年前一味躲避女兒的逼問,癡呆了纔想起來跑去給女兒買參考書,會不會太晚,會不會太蒼白。

蘇明玉和父親的隔閡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在一日之間抹滅。這樣的她根本無法瞭解父親的生活狀態。當父親已經開始不認識她,她要花盡多少力氣纔可能和父親和諧相處後半生。

世間多樊勝美,卻少有蘇明玉。

蘇明玉的不甘和仇恨帶來的不只傷害,正是這種不甘心不認命的性格讓她衝破多少女孩的不堪命運,一飛沖天。而爲了融入在她年幼就拋棄她的家庭,她放棄了所有。這個結局難免“狗尾續貂”。

正是因爲《都挺好》這部劇受到了各個年齡層觀衆的關注,所以一個開放的、不急於圓滿的、深刻而值得反思的結局纔是大衆的期待。

畢竟生活就是這樣,表面歲月靜好,底下往往暗流湧動。虛僞的表面被揭開之後,露出的纔是讓人無可奈何的、庸俗的生活真相。尊重事實,才能讓人物有溫度,讓情感有張力,讓故事有分量。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傳統價值觀,一味地打圓場,最後偷懶地說一句:你看,“中國式家庭”就是這樣,人一輩子也逃不過親情的牢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