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羅思義

   英國脫歐將終結倫敦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歐盟已明確表示,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將終結倫敦在歐盟經營金融業務的自動權利。這些事實,足以令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混亂。

倫敦將喪失歐洲金融中心地位

  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爐僅一天,便在全球資本市場掀起驚濤駭浪,導致全球股市總市值蒸發逾2萬億美元。不僅如此,英國也頓時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之中。英國脫歐為何會攪亂全球市場的原因,容我稍後再分析。我將首先向大家分析英國所面臨的危機,然後再論述脫歐對全球市場的影響。

  英國面臨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政治危機,各政治勢力要麼面臨黨內分歧加深的局面,要麼藉此發難,威脅要離開英國:

  脫歐結果揭曉後數小時,英國首相卡梅倫即宣布辭職;

  20名工黨影子內閣成員宣布辭職,希望以此迫使工黨領袖科爾賓辭職,一些工黨議員甚至還提交了對科爾賓的不信任動議;

  蘇格蘭首席大臣尼古拉?斯特金公開發表聲明稱,蘇格蘭準備啟動第二次獨立公投;

  北愛爾蘭呼籲就脫離英國以及和愛爾蘭統一的問題舉行公投,數千北愛爾蘭公民爭相申請辦理愛爾蘭護照;

  逾三百萬人簽名請願要求舉行新一輪公投,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稱,「應啟動第二輪公投」;

  眾所周知的前保守黨內閣大臣赫塞爾廷亦稱,「第二輪公投理應在脫歐公投結果出爐後就啟動」;

  美資銀行宣布,他們將開始把在英國工作的員工調離至歐盟其他國家。

  但與此同時,脫歐領導人並未趁熱打鐵推動英國脫離歐盟,反而宣布他們不會申請觸發啟動脫歐程序的《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最著名的脫歐陣營領袖人物鮑里斯?約翰遜宣稱,「不會急著啟動脫歐談判」。事實上,這是因為脫歐派內分歧嚴重,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處理與歐盟的未來關係。

  所有這些跡象顯示,英國已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下文將分析這些衝擊波將繼續深化的根本原因。

  公投結果引發這些危機的原因顯而易見。在英國國內,佔壓倒性多數的社會精英支持英國留在歐盟,比如英國工業聯合會、英國首相與財政大臣、英國所有主要政黨領袖、超過四分之三的保守黨內閣成員、四分之三的國會議員、倫敦金融城的金融區,以及幾乎所有的工黨議員等等。

  英國之外,美國總統,每個歐洲主要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領導人,甚至美國駐歐洲軍事指揮官,也都公開支持英國留歐。

  相反,脫歐支持者尚無方案如何處理脫歐後的英國與歐盟的關係,這令他們不敢申請觸發《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

  但這輪政治危機爆發的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貿易領域那些更為具體的趨勢對中國的總體經濟戰略和在亞洲推行的「一帶一路」計劃等區域性戰略舉措發揮著重大作用。這些區域性戰略舉措是與其他地區的發展相一致的。應特別指出,儘管全球化依然是目前的總體趨勢,但其在國際範圍內不同地點的表現並不是沒有差別的。地緣因素仍舊發揮著重大作用。

  在全球貿易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令人矚目的是,國際勞動分工的發展已達到這樣一個程度:曾在整個19 世紀和20 世紀大部分時間內普遍存在於歐洲(如德國、英國、法國等)、目前仍存在於亞洲大部分地區(如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等)的「經典」規模的民族國家因其規模太小,已經不再構成具有充分資格的單獨經濟單位。這一趨勢促成了全球化,但這種全球化並沒有導致充分「勻質化」的全球經濟體產生,而是日益形成為若干「大陸規模經濟體」,取代了以前的「國家級」經濟單位。所謂充分「勻質化」的全球經濟體,正如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其名作《世界是平的》中宣稱的那種狀態一樣,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全球經濟並不是「平的」,也就是說,全球經濟中的各組成部分並不是均勻分布並在同等程度上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而是分別形成若干經濟「結合體」,但這種結合體在規模上指的是某個大陸規模經濟體,而不是某個國家;各結合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

  上述分析不僅有助於理解中國最近的戰略舉措,也有助於理解當代經濟和地緣方面的發展趨勢。為明確說明「大陸規模經濟體」概念的歷史起源,現聊舉一例:由於美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人均GDP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是最高的,因此人們有時誤以為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享有至尊地位的決定性因素是其較高的生產率;但只要列舉一下有關數字,就很容易發現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以購買力平價轉換係數衡量的美國人均GDP 比其歷史上的歐洲對手德國高22%,二者之間的差距確實不小,但也並非大得不可想像;按現行匯率計算,二者之間的差距現已縮小到18%。但不要忘記,美國人口相當於德國的380%。正是美國比德國大得多這一事實,而不是美國相對於德國的生產率優勢,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美國相對於德國的至尊地位。

  從這個角度看,「大陸規模經濟體」正式形成之前的歷史演變,即全球經濟主要區域的發展脈絡是清晰的:

  美國是第一個大陸規模經濟體。

  蘇聯是第二個大陸規模經濟體(現已崩潰)——目前尚不能確定最終將有多少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普京倡導的歐亞經濟聯盟。

  中國是第三個大陸規模經濟體。

  印度是第四個大陸規模經濟體。

  如歐盟最終成功實現一體化,則歐盟將成為第五個大陸規模經濟體。

  為充分利用國際勞動分工、國際貿易和其他因素的優勢,那些最成功的「大陸規模經濟體」明顯傾向於將自身與周圍地區結合為一體,即使在沒有政治結盟的情形下也是如此。美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建立了牢固的經濟聯繫,並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為紐帶將其正式確定下來。歐盟以最初的6 個西歐國家為核心逐步擴張,現已發展成為包括28 個成員國和若干密切聯繫國的歐洲一體化經濟區。

  較小的經濟體希望與較大的「大陸規模經濟體」結盟,這種願望本身體現了這樣一個現實:較小的經濟體僅靠自身的力量無法實現為確保現代經濟高效運行所必需的生產規模。它們的相互結合可實現「雙贏」結果,即大陸規模經濟體得以進一步擴大其對全球勞動分工的參與範圍並從中受益,而較小的經濟體得以加強其與較大經濟體的聯繫並從中受益。這種「雙贏」結果必將導致較小經濟體和較大經濟體相互受益的更密切聯繫。如較小的經濟體孤立於這種一體化趨勢之外,就無法參與到不斷發展的全球勞動分工之中並從中受益,這對其自身的經濟增長非常不利。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以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積極響應最終促成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因此,不應孤立看待中國的這一戰略舉措和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而應將其視為全球總趨勢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優勢在於它本身就是一個「大陸規模經濟體」,但為取得進一步成功,即使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也需要加強與其周邊其他經濟體的一體化進程;而中國周邊這些較小的經濟體也得益於它們與中國這個大陸規模經濟體的密切關係。儘管亞洲國家無意建立歐盟那樣的政治一體化集團(正如加拿大或墨西哥無意與美國建立政治一體化集團),這一趨勢依舊產生了「雙贏」的結果。這種經濟關係正是習近平所說的「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組成部分1。為確保這種經濟聯繫長期持續下去,不僅需要自由貿易區和關稅減讓之類法律和政治性舉措,還需要建立旨在促進貿易和國際勞動分工的物質性基礎設施。這正是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必然輔之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舉措的原因。

  亞洲經濟一體化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而具體的戰略性問題,那就是亞洲異乎尋常地包含著兩個大陸規模經濟體,即中國和印度。因此,中國與印度的關係將在21 世紀發揮關鍵性的作用。而印度也基於同樣的理由歡迎中國提出的關於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並決定成為該銀行的創始國之一。

  卡爾?馬克思與亞當?斯密的經濟結論均顯示,隨著經濟發展,勞動社會化/勞動分工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在世界進入「大陸規模經濟體」時代時,勞動分工會更為細化,即歐洲舊的「民族國家」規模,不再大到足夠拉動生產力充分發展。事實上,恰好屬於「民族國家」範圍的美國、中國、印度等一些「大陸規模經濟體」,並沒有改變這件事的本質。這些國家人口與經濟規模太大,以至於不符合歐洲十九世紀的「民族國家」舊模式,或者諸如日本、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相等規模的亞洲國家模式。確切地說,歐盟正試圖在歐洲大陸創建「大陸規模經濟體」。

  這是為何英國脫離歐盟經濟框架,其經濟會遭受嚴重的挫折,引發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動蕩的原因。其次,希望留在歐盟經濟框架內的佔主導地位的經濟與政治精英,將會試圖正式或實質上推翻脫歐結果。因此,脫歐的不理性決定,導致英國爆發了嚴重的危機。

  雖然英國在十九世紀就不再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但其仍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倫敦對英國尤為重要,因為其是僅略微落後於紐約的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英國脫歐將終結倫敦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歐盟已明確表示,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將終結倫敦在歐盟經營金融業務的自動權利。這些事實,足以令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混亂。

  無論英國這輪危機的最終結果會怎樣,英國退歐勢必將使中英關係的重要性下降,因為對中國而言,歐盟是遠比英國重要的經濟市場。就長期來看,即使英國最後仍留在歐盟內,中英之間的商業合作相較其他歐盟國家來說,會有更多不確定性;就短期來看,英國退歐所引發的政治危機,將給中國企業帶來風險。相應地,中國與歐盟內的德法關係,將變得更為重要。

  (部分內容節選自作者新書《一盤大棋?中國新命運解析》)

  (本文作者介紹: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