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鴻,本文是作者授權九卦金融圈發佈,轉載請註明來源。

  近年來,隨着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用戶需求的深刻變化,金融與科技融合的日益加速,整個銀行業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不斷嬗變,從電子化、信息化向着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開放銀行方向演進,金融服務模式也經歷了從物理網點、手機APP到開放式的API接口的迭代變遷,客戶服務方式也從現場直接交流到依託於移動互聯網的“語音視頻交流”、“智能客服交流”等開放式交流方式過渡。

  我們可以看到,開放銀行不僅改變着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業態,也在重塑着金融服務模式,當我們在關注開放銀行新業態,討論從渠道到平臺再到生態的轉型時,也可以從微觀視角,關注開放銀行背後的客戶服務方式變化,畢竟,開放銀行的本質是開放服務,最終目的是爲了更好的服務客戶。

  01

  商業銀行客戶服務方式的變化

  在觸客渠道上,傳統時代,我們依託裝潢靚麗的物理網點,展示銀行形象,當面接觸客戶,現場提供服務;到了電子銀行時代,我們通過功能豐富、體驗極致的手機銀行或直銷銀行等APP觸達客戶,“觸屏”服務客戶,這都是“有形”的服務模式,當“場景在前、金融在後”的開放銀行時代下,以“深藏功與名”的API接口輸出金融服務,那麼此時,銀行的客戶服務如何凸顯?

  在服務管理上,傳統時代,我們一般通過設立消保服務辦公室,制定服務標準,加強對櫃員、客戶經理等一線員工的服務考覈,如通過網點錄像、神祕人檢查及現場檢查等方式,評定櫃員、客戶經理是否有微笑服務、服務是否溫馨等,但是在開放銀行時代下,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深入應用,不少銀行甚至沒有網點、沒有櫃員、沒有客戶經理,沒有與客戶的親密交互,那麼銀行的客戶服務工作如何開展?

  從客戶服務的具體工作開展來看,傳統時代,我們依賴線下渠道,服務本地客戶,客戶與銀行的交互方式主要依賴於網點,客戶也主要通過網點櫃員、客戶經理等了解金融產品,獲取金融服務。通過現場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以及客戶經理日常拜訪等形式,客戶與櫃員、客戶經理逐漸構建起濃厚的私人情感,因而客戶與銀行的關係也比較緊密,客戶選擇了這家銀行,輕易不會更換,客戶關係的維繫總體比較簡單。這也是過去銀行基層拉動存款、營銷理財的主要方式,時至今日,銀行基層員工依然通過打“感情牌”這種傳統營銷方式來完成工作指標。

  隨着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及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電子渠道到的日益完善,客戶購買理財、轉賬結算等逐漸通過電子渠道完成,儘管到銀行網點的次數在減少,但是電子渠道的開立、理財產品的風評等依然要通過網點完成,因而在這一階段,儘管客戶與櫃員、客戶經理的交互在減少,但是客戶關係的維繫並不困難,特別是客戶在移動互聯網中遇到操作問題,依然選擇求助於附近的網點工作人員。

  02

  開放銀行下客戶服務工作面臨的挑戰

  開放銀行時代,客戶不再侷限於本地,而是來自於移動互聯網上的各種平臺渠道,包括本地的和異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層出不窮,品類不斷豐富,與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形成明顯競爭;各類互聯網營銷活動更加精彩,優惠力度更大,對商業銀行的傳統營銷也產生衝擊;而商業銀行傳統的渠道優勢,也在逐漸喪失,商業銀行與客戶的接觸頻次在降低,情感交互在淡化,儘管在時空距離上離客戶越來越近,但其實對客戶的認識卻越來越陌生。

  從客戶自身的角度來看,開放銀行下,客戶的選擇渠道更加多樣,不僅有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等,還有不少新興的互聯網銀行、民營銀行及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客戶選擇金融服務也會“貨比三家”;選擇成本更加低廉,電子賬戶開立更加方便快捷,客戶資產在銀行間轉移更加方便,客戶要求服務要“多快好省”;客戶需求更加多樣化、綜合化,不僅僅是賬戶、結算融資等金融服務,還有囊括生產生活等各種場景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對體驗的要求更高,要求操作便捷,簡單高效,最好一“點”完成。

  因而開放銀行下,客戶對商業銀行所提供的服務要求更高,商業銀行需要真正做到從客戶的視角出發,真正以“客戶”爲中心,而不能像過去一樣,以利潤或產品爲導向。如果依然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服務客戶,那麼客戶的滿意度會下降,粘性可能會降低,流失預警頻發,客戶關係維繫壓力增大,業務運營困難重重。

  03

  開放銀行下客戶服務工作的思考

  服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話題,未來,智能銀行即服務,對於開放銀行下的客戶服務工作,我們可以從微觀視角切入,管中窺豹,探尋開放銀行時代下的客戶服務之道。

  開放銀行時代下,要從移動互聯網的角度,從客戶需求出發,以客戶爲中心,用“開放”的思維,精細化的運營策略,打造“有溫度”的“連接”,開展“開放式”的客戶服務工作。

  要着重提升客戶體驗,當下的客戶需求已經深刻改變,年輕客戶羣體更加重視體驗感,特別是產品的首次體驗,一旦體驗不好,客戶基本會放棄這家銀行,今後再次選擇這家銀行的可能性更低,尤其是遇到系統和產品運維問題,客戶主要通過在線客服或者人工客服反映投訴,如果響應緩慢或者未能達到客戶要求,客戶流失概率較大,一旦客戶流失,重新挽回難度更大。

  提升客戶體驗,就要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科技魅力,加強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方面的應用,特別是智能客服的應用,目前商業銀行的智能客服建設情況總體並不容樂觀,在線客服和人工客服的響應效率及解決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有待於進一步優化。

  開放銀行時代下,做好客戶服務工作,還要加強銀行品牌運營。在銀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時期,銀行品牌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衆多銀行中,客戶選擇一家銀行,更多的依賴於對這家銀行品牌的認知。品牌是一種精神象徵,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是一家銀行核心品質的集中展示。當然,好的品牌形象樹立來之不易 ,但是“人設”的坍塌、謠言的瘋傳卻是摧枯拉朽,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傳播速度驚人,輿論導向變幻莫測,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點爆輿論熱點,登上熱搜成爲頭條。對於銀行來講,開放銀行時代下,要格外重視品牌形象塑造和輿論把控能力,如此,方能把握住移動互聯網下客戶服務的主動權。

  當然,做好客戶服務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深入瞭解客戶訴求,瞄準客戶痛點,提供解決方案。如移動互聯網下,銀行工作人員與客戶的直接交互頻次降低,但客戶服務的“溫度”不能降低,技術縮短了與客戶的時空距離,也要加深與客戶的情感共鳴。例如百信銀行作爲一家互聯網創新型銀行,以“爲百姓理財、爲大衆融資、讓百姓樂享簡單可信賴的金融生活”爲使命,致力於成爲一家“有溫度”的銀行。同時,還要細分客羣,做好客戶畫像,根據客戶需求,豐富產品體系,覆蓋包括結算、財富及融資等富有競爭力的金融產品超市,提供簡單便捷、易於操作的多樣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客戶服務的精細化水平。

  開放銀行是場景發展的一種延續,而客戶服務則融於場景,併發揮着“潤物細無聲”的平滑作用。場景在前,金融在後,客戶服務,融於始終。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