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一周前我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A:你想知道如何調整月經嗎?

我:想知道,這樣我可以幫助身邊的人。

A:平時喝紅糖薑茶嗎?

我:……

大約三周前發生過這樣一段對話:

B:我最近也一直在調養身體。

我:有什麼好方法啊,推薦給我~

B:你平時喝不喝姜棗茶啊?

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姜棗茶好像變成了萬能葯,周圍所有的人都對它興趣濃厚,趨之若鶩。有些人甚至堅持每天都煮姜棗茶喝,對它的鐘愛到達了痴迷的程度。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生薑這個東西始終有一種敬畏。

?

?

很小的時候我幾乎從不吃薑。媽媽有時做飯會悄悄把姜切成極細的絲,然後再切成小丁悄悄放在飯菜里或包在餃子里,但我只要一吃,就能嘗到放了生薑。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這種敏感,一點點生薑味兒都能嘗到。

後來去上芳香療法課程的時候,老師讓我們從發的精油裡面像抽籤一樣隨機抽取一瓶精油。很不巧,我居然就抽中了姜精油。

抽到的那一刻,我想,要不要放回去重新抽一瓶。我實在是不喜歡姜。但這種抽取講究的是「機緣」,你抽到它,說明你需要它。所以,我最終還是帶著一絲不愉快開始了和姜精油的相處之旅。

?

?第一天感受姜精油的時候不知道該用多少,所以就在手心和腳心各滴了一滴,塗抹完畢就睡覺了。

一晚上沒發生什麼,但是早上起來小便的時候感覺火辣辣的。迷迷糊糊中,我還沒反應過來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恍然醒悟,因為精油經過一晚上代謝後,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感覺到很辣。

這個體驗加深了我對姜的認知。在我的印象中,它是一種非常強效、刺激性明顯的植物,所以我更加不敢隨便使用。看著大家每天抱著姜棗茶喝,我其實有點擔心,這樣真的可以嗎?

查閱了一些中醫書籍,把關於姜的論述做一個簡單的摘錄,以供大家參考:

我們平時所用的主要有兩種姜:

生薑:也叫姜、鮮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

乾薑:也叫白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

資料來源:《中醫藥膳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

?

??

  1. 生薑

本草綱目對於生薑有一些具體的論述。

生薑性溫,但是姜皮性寒。所以「要熱則去皮,要冷則留皮」。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讓它發揮熱性效果,就要把姜皮去掉。

以下均摘自李時珍《本草綱目》:

?「思邈曰: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損壽減筋力。

時珍曰:食姜久,積熱患目,珍屢試有準。」

姜屬於辛辣刺激性食物,長期食用容易造成體內過熱而產生眼疾,這一點李時珍在當時屢次嘗試發現非常準確。尤其是八九月份不應該多吃生薑,不然到了春天會患眼疾,減損壽命和筋骨的力量。?

「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瀉氣。蓋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氣瀉肺,故秋月則禁之。晦庵語錄,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語。」

古人認為秋天不應該吃生薑。夏天火氣旺盛,適合多出汗發散,所以多吃薑沒關係。但是辛辣氣味會宣洩損傷肺氣,因此秋天不應該吃薑。晦庵語錄上有記載,秋天吃薑,讓本來能夠活到天年的人夭折喪命了。

?

「曰:人云夜間勿食生薑,令人閉氣,何也?曰:生薑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開發之,則違天道矣。若有病人,則不然也。」

有人說夜晚不要吃生薑,為什麼呢?因為生薑性辛、溫,主要功能是開發、疏散。夜間人體內的氣本來是收斂的,吃了生薑反而發散了,和天道相違背。但是如果是生病的人,則另當別論了。

?

2.乾薑

「生薑潤濕辛溫,蒸騰發散而走表,乾薑燥熱守中。

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 」

生薑比較濕潤,性辛、溫,促進人體蒸騰發散,而乾薑的熱性更足。

多食用乾薑則消耗身體元氣,因為辛熱強大,耗散了元氣。

3.分辨

不知道這些小知識對你有沒有一點幫助呢?現在銷售的各類姜棗茶太多了,不排除有對姜棗茶功能多度宣傳的嫌疑。

希望我們都能把知識掌握在自己手裡,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