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賣水的,怎麼也成首富了?

可能很多人覺得快消品行業做大做強,做出一個商業帝國,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娃哈哈確實做到了。

今年,娃哈哈已成立三十週年,這期間,宗慶後帶著她,從一家街邊小廠,成長為一個快消品帝國。

而且,直到現在,這位爺爺輩的企業家比年輕人還要努力。

文/華商韜略

不得不說,向宗慶後這種老一輩的創業者、企業家,所經歷的時代機遇是現在創業者不可求的,但同時,他們面臨過的風浪,真的太多了。

宗慶後創業時已經過了不惑之年。

少年時,因為家庭原因,宗慶後沒有完成學業就開始步入商業江湖,最開始的生意是諸如賣紅薯這類的底層小買賣,後來又去農村待了15年,回城時他已經33歲。

當年很多工作還流行「繼承」,於是30多歲的宗慶後接了母親的班,在校辦企業經銷部做推銷員,一干又是7、8年,直到這個部門因連年虧損對外承包。

當時,這個街邊小廠,可謂一窮二白,三個員工,做些橡皮、作業本、掃帚之類的產品,還帶著14萬的外債。可宗慶後還是硬著頭皮接下。

而這一接,成就了日後的娃哈哈。有媒體曾經總結,此後的30年內,宗慶後只做了一件事,做大娃哈哈。

為此,他甚至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每天除了睡覺喫飯,工作16個小時是常態,娃哈哈總部離西湖很近,宗慶後卻一次也沒有逛過;他甚至連生活也不要了,女兒宗馥莉上小學時,他一直搞不清楚女兒到底上幾年級,老母親就在杭州,他一年卻看望不了幾次。

當然,勤奮只是創業者的基礎配置,因為要成功,僅有勤奮肯定不夠,它需要的是機遇和智慧。

不得不說,30年前,快消品的市場競爭遠不如現在這麼激烈,消費者的需求也相對簡單直接。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歷史機遇,但相對來說,當時創業者對市場信息的捕獲也沒有那麼方便。

娃哈哈發展前期,為了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和智慧,宗慶後養成了「走讀」市場的習慣。

怎麼走?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實地觀察。彼時,他一年中有200多天走在全國各地,到各個城市、甚至下級縣城去調查,跟小便利店的老闆聊天,從中瞭解消費者和競爭對手。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著,據說,宗慶後坐上了首富之位,也頻繁受邀外訪。在國外的時候,他也忍不住觀察當地市場,每到一座城市,就瘋狂地掃街,去超市裡喝各種飲料,還把飲料帶回國內研究。

華商韜略曾經在對他的報道中曾經總結說:一般觀念認為智慧來自書本,但對於一個創業者而言,智慧首先來自市場,來自競爭對手,競爭對手的產品凝結了其智慧,把這些產品研究透了,也就清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其實,娃哈哈最初的成功也就是這麼來的。

當然,產品和市場是企業立足的基礎,但是基礎之上,要做大品牌,還要搞好營銷。

這一點,娃哈哈和宗慶後也很擅長向業內外學習。

70歲那年,宗慶後曾經在自己傳記的發布會上說,「我就是一個平凡人做一個平凡的事,都是提煉得好。」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今年剛好是宗慶後創業30週年

30年前,在杭州市上城區清泰街160號的三層小樓裏,已經年到中年的宗慶後,帶著兩位退休教師,靠著借來的14萬元創辦了「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由此開啟「娃哈哈」的夢想之旅。

從農場工人到經銷經理

由於家庭經濟狀況,宗慶後16歲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在浙江舟山和紹興的農場,搬磚頭、挖渠、挑鹽,這一干就是15年。1978年,33歲的宗慶後回到杭州,靠賣冰棍、推銷來維持生計。1987年,宗慶後被任命為「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經理,由此開啟了他的創業歷程。

30年堅守一線市場

在娃哈哈的30年裏,宗慶後從未脫離一線市場。每年有一半的時間,他都在全國各地和飛機上。輾轉全國、走街串巷。宗慶後走訪大大小小各個級別的分銷、經銷商。而娃哈哈的新品思路,很多都來自宗慶後走訪後產生的靈感。

「小」娃哈哈兼併「大」國營廠

1991年,娃哈哈「營養液」熱銷全國,工廠生產供不應求。當地政府提議,娃哈哈兼併當地的國營罐頭廠。當時連年虧損的罐頭廠員工超過2000名,而娃哈哈的員工僅100多人。這一舉動被喻為「小魚吞大魚」。兼併三個月後,罐頭廠扭虧為盈。

閑暇之餘,宗慶後喜歡看書。「書看得多,知道的事就多」。七十多歲的宗慶後,創業故事仍在延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