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也都有自己獲得那些東西的方式。

小時候,我想要玩具,那就會跟爸媽說,希望爸媽幫我去買,或者給我錢讓我去買。爸媽一般會同意,不同意的情況下,我只要再三請求,他們多半會同意。

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學生們都很在意考試分數。但我們不能像請求父母給自己買玩具一樣,請求老師給自己打更高的分數。有時也有例外。比如,如果我們瞪大無辜的眼睛,淚汪汪地說「王老師,求你了,給我一個合格的分數吧。」那也許我們就真的能讓老師給我們改分數了。

這種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的方式,都是依靠言語、動作和表情來激發對方的同理心。更通俗地說,就是讓對方同情自己。

我們得不到玩具就很難受。然後我們將這種難受表現出來,讓父母看到。父母看到孩子很難受,那自己也會很難受。於是,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和自己都很難受,那就有可能同意買玩具了。

學生求老師改分數,背後的原理也是類似的。老師看到學生可憐的樣子,也許會聯想起自己當年某次考試不佳的經歷。然後對學生產生了難以遏制的同情。於是,就決定網開一面,給他一個合格的分數。

不過,動之以情並不總能讓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要是道歉有用,那還要警察幹嘛呢?

所以,更多時候,我們需要講道理。把道理講清楚後,只要對方理解了我們講的道理,那我們通常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比如,考試時,我們發現分數算錯了。老師給自己少算了10分。此時,我們跟老師說明,那麼老師通常會立即幫我們加上10分。這就是在講道理。

講道理,用專業的話來說,就是做論證。用英語說,那就是making argument。而making argument的含義也很簡單,那就是為結論找理由。

考試加分的案例中。我們的結論是:「老師你應該給我的考試分數加上10分」。我們的理由是:「考試卷面分數的總分計算有誤。應該給學生加上漏算的分數。」如果老師還進一步追問為什麼,那我們可能就會說:「這是慣例。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給學生加上漏算的分數。學生的分數被漏算,這不是學生的錯。那麼就不應該讓學生承擔漏算分數的不良後果。」

當然,在學生給出「分數漏算」的理由後,老師一般不會再問為什麼了。除非這個老師是不瞭解情況的新手老師或代課老師。

在漢語語境下,「找理由」似乎不是一個褒義的說法。中學物理老師在當班主任時,曾經對我們說過,「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理由。」此時,「找理由」其實是「找藉口」的意思,就是為自己的失敗尋找開脫的遁詞,讓別人相信自己沒有錯,錯的是整個世界。

在英語語境下,找理由就是find reasons。這其實是個偏褒義的說法。律師要找出能讓法官相信的理由,為自己的客戶爭取最大利益。醫生要會診時,如果不同醫生有了不同的意見,那大家也會為自己支持的診斷結果找理由,說服他人相信自己的結論。

而且,如果你對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所瞭解,那你就會發現人類是唯一一種會找理由的動物。這恐怕也是亞裏士多德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的原因。

你也許沒有明確地認識到自己在找理由,但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幾乎時時刻刻都要給出理由。有時是向他人給出理由,有時是向自己給出理由。

1.應屆畢業生在寫簡歷和參加面試時,需要找到「該公司應該僱傭我的理由」。

2.負責銷售工作的市場部門工作人員,需要找到「客戶應該購買我們的產品的理由」。

3.對自己的目前的男友喪失信心的女士,需要找到「我應該和他分手的理由」。

理由是人類行為的依據,它既是為個體指引何去何從的嚮導,又是人際說服與交流的良策。

當我們的行動有了恰當的理由,便有了自信與堅持的動力。而當我們知道他人的行動有恰當的理由時,便會信任他人,與此人合作。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