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 聽起來像很風光的樣子,但若讓他們自己來說,他們一定會覺得自己是塵世間的不如意人。而這諸般的不如意中,猶以盧照鄰為甚。

半生坎坷,最後因為苦病纏身,他竟選擇投水自盡,葬身魚腹來求解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自絕,予我的衝擊和震撼,更甚於屈原的自沉。

盧照鄰的成名作《長安古意》,是一首歌行體的長詩,亦稱「七言歌行」,魏晉以來,這種詩體,多用於樂府歌辭。

盧照鄰文思浩蕩,揮灑自如。一首歌行將昔日帝都長安的生活盡情展現,描寫得淋漓盡致,精彩紛呈,讀著它,就像看見了從前,看見了了一個個故事發生,以及故事背後的歷史和現實。

開始的時候,還是很不錯的。

盧家是河北的世家大族,盧照鄰被寄予厚望,少從名師,飽讀詩書,十八歲就中了進士,進入太宗之弟鄧王的王府擔任文學屬官。

鄧王待他不錯,看重他的才華,將他比作司馬相如,任他在府中遍閱詩書。《長安古意》大致寫於這個時候。

早期盧照鄰的詩還是不錯的,雖感時傷世,微有憂悒,仍是剛健清麗的底子。譬如那首並不著名的《首春貽京邑文士》:

寂寂罷將迎,門無車馬聲。

橫琴答山水。披卷閱公卿。

忽聞歲雲晏,倚仗出檐橙。

寒辭楊柳陌,春滿鳳皇城。

梅花扶院吐,蘭葉繞階生。

覽鏡改容色。藏書留姓名。

時來不假問,生死任交情。

——《首春貽京邑文士》

許是在獄中受了刺激,出獄後不久,盧照鄰就患上了風疾(風痹症),先是一臂廢掉,後來一條腿也癱瘓。

後來的際遇,就如他在《行路難》裏所嘆的:「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盧照鄰患病之後,不能再當官。丟失了卑微的官位,沒有了俸祿,斷絕了經濟來源,又要求醫問葯,艱窘可想而知。

為了治病,他寫信遍乞求親朋舊友,朝中權貴。《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葯直書》中言:「若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見及,最為第一」。說是如有丹藥相贈再好不過,又說如果沒有丹砂可贈,贈若干醫藥錢亦可,「無者各乞一二兩葯直,是庶幾也」。 一代才子,淪落到要廣而告之,接受愛心捐助的地步!也是含悲忍辱,萬般無奈。

被疾病拖入墳墓,被失望埋入深淵,是哀莫大於心死,亦是無法忍受病痛折磨,他藉口出門垂釣,投水自殺……

每次我想到他的結局都覺得悲不勝悲。


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生於唐代貞觀九年(635年),是由初唐文壇的重要作家之一。

盧照鄰身世悲苦,一生積極進取,熱衷於追求功名而不得,終生在這種痛苦與矛盾中度過。初唐四傑文采都很高,基本都沒有在政治上取得功名,但唐代的詩歌史上,都深深地刻下了他們的名字與作品,這對四傑來說,也算是一種安慰。

盧照鄰的政治仕途非常很坎坷。18歲入鄧王府做典簽,不久他「因橫事下獄,24歲時,經歷了喪妻的痛苦,這一年為名利奔波於益州、長安、襄陽之間。對於功名,盧照鄰是抱著積極入世的態度。40歲左右時患風疾,久治不愈,曾求藥王孫思邈醫治,最終藥王都沒有能解救這位偉大的詩人。不得已,盧照鄰開始在太白山學習道術並服用丹藥,希望能延年益壽。正在治療的過程中,傳來父親去世的消息,盧照鄰把服用下的丹藥又吐了出來,病情日益加重。最終,他選擇了投穎水自殺。

可以說,盧照鄰的一生,他的情緒雖然昂揚向上,但命運總是愁苦交加。最後,留給世人的是他的不朽的詩篇,對文學史來說,其價值不可估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