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病都離不開吃藥,吃藥就離不開喝水,可最近有位宮先生卻因爲吃藥不喝水攤上事兒了!

近日,據錢江晚報報道,28歲的宮先生因覺得下半身不舒服,到藥房購買了四環素膠囊,離開藥店前,店員還叮囑他服用該藥必須要喝水,但晚上宮先生卻直接吞服了藥物,然後便躺在牀上休息了。

半夜,宮先生因胸口痛被痛醒,同時還伴隨劇烈咳嗽,服用的四環素膠囊外殼都被咳了出來。隨後他來到醫院就診,醫生在經過胃鏡檢查後發現,宮先生胃部已發生腐蝕,形成一巨大潰瘍,足足佔官腔一週,還有少許滲血。

爲什麼宮先生會突然出現胃部潰瘍呢?醫生解釋,這和宮先生服藥時不喝水有一定關係。因爲,服用某些藥時喝水少或不喝水不僅影響藥效,還會給身體帶來疾病風險。那麼,服藥時到底該喝多少水,哪些藥物可以不喝水直接服用,又有哪些要必須用水送服呢?

3類藥物服用時記得多喝水

就像開頭提到的宮先生,有些人爲了圖方便,或是本身就不愛喝水,在服藥時將藥一口吞下,這種做法未必正確。醫生提醒,吃藥時,僅喝兩三口水的服藥方式是不正確的。有些對食道會有刺激的藥物,如治療骨質疏鬆的阿侖膦酸鈉片等,應該用一滿杯白水送服,並且在服藥後至少30分鐘之內避免躺臥,以免造成食管炎、食管潰瘍或食管糜爛等。另外如果感冒發燒服用了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或是會增加泌尿系統結石風險的藥物、膠囊類藥物、傳統中藥顆粒劑這些藥物的時候,也要記得多喝水。

總得來說,以下3類藥物在服用時需要增加飲水量

1.對消化道有刺激、易引起食管損傷的藥物。

如四環素類藥物、阿司匹林、強的鬆等,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減輕對消化道的刺激。建議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尤其食管運動力減弱的老年人,更應多喝水。

2.部分抗菌藥。

有些藥物代謝時易在尿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血尿、尿痛等,如磺胺類藥物(複方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因此服藥期間需要增加飲水量,便於沖走結晶和代謝產物。

3.解熱鎮痛藥。

一些解熱鎮痛藥物服用後會使人出汗,如對乙酰氨基酚片,服藥可多補充水,防止電解質紊亂。

4.平喘藥。

如茶鹼類、二羥丙茶鹼等藥物,可以提高腎血流量,產生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而易導致脫水,進而出現口乾、多尿和心悸。因此,宜注意適量補充液體,多喝一些白開水。

5.利膽藥。

如熊去氧膽酸膠囊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出,機械地衝洗膽道,有助於排出膽道內的泥沙樣結石和膽結石術後少量的殘留結石。服用這類藥物時應多飲水,避免腹瀉引起脫水。

吃這些藥只需少量水送服

不過,並不是所有類型的藥都需要多喝水送服

1.止咳糖漿、含片

複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等糖漿,服用後會附着在咽部,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吃完藥馬上喝水,會把咽部藥物有效成分沖掉,影響藥效。建議服完止咳糖漿、含片後5-10分鐘內不要喝水,想喝水可在服藥半小時後再喝。

2.胃黏膜保護劑

氫氧化鋁凝膠、硫糖鋁、膠體果膠鉍等藥物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需要覆蓋在其表面起效。吃完藥就大量喝水,會沖走藥物、影響藥效。建議服藥時只需少量水送服即可(約50毫升),服藥後半小時內不宜喝水。

口崩片咀嚼片不需要喝水

1.口崩片

這是一種放在舌面30秒內即能自動崩解成無數微粒的新型藥物製劑。它崩解速度快、吸收迅速,適合一些特殊病人如老年癡呆症、癲癇病人等和孩子服用。服用口崩片前後一般不需要喝水,尤其是經口腔黏膜吸收的急救藥品或須迅速起效的藥品,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等口崩片,在含服後切忌立即喝水。

2.咀嚼片

咀嚼片是咀嚼或吮服溶化後吞服的片劑,常加入蔗糖、薄荷油等甜味劑及食用香料調整口味。藥片經嚼碎後表面積增大,可促進藥物在體內的溶解和吸收,即使在缺水狀態下也可以保證按時服藥,尤其適合小孩、老人及吞服不便的患者,可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負擔。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王鹿

封面圖片 / 視覺中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