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農林大國,每年秸稈的總產量超過9億噸,廢棄秸稈佔用耕地,污染環境,還存在森林火災的隱患。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把這麼大體量的秸稈有效利用起來呢?創業者劉必衍採取“以廢治廢”的思路,以農林廢棄物爲原材料,生產高品質的活性炭產品,被稱爲是化朽木爲“神炭”。

  2003年,廈門小夥子劉必衍來到西部城市重慶,身上只帶着2000元錢,開始了他的創業夢。創業前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劉必衍決定先找一份工作穩定下來,剛開始的一個月,他到處投發簡歷卻四處碰壁,家人和朋友都勸說他回廈門。劉必衍沒有動搖決心,終於在一家策劃公司入了職,當時月薪1700元,不到在廈門時工資的三分之一。

  三年時間裏,憑着踏實能幹和肯吃苦的勁頭,他從一個小員工做到了策劃經理,月薪3萬。這時他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辭掉了這份不錯的工作,靠着積攢下的10萬元,創辦了一家環保公司,正式踏上了他的創業之路。劉必衍說,環保領域是自己一直看好的方向,也是願意爲之奮鬥一輩子的事業。

  “這些年,別人買房掙了成倍的錢,而我掙了一堆專利。”劉必衍把錢不斷地投入到環保技術研發上,在他看來,做實業只能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礎。他本着“以廢治廢”的思路,把木屑、果殼還有廢棄秸稈等原材料加以利用,碳化爲高品質的活性炭,通過對活性炭孔隙結構的調節,使其吸附力提升至普通活性炭的2倍,並且可以有選擇性地吸附有害物質。在生產活性炭時生成的廢棄物,可以轉化成有機肥改良土壤,實現了100%的全價值。

  劉必衍把變廢爲寶的環保思路不斷拓展,他發現重慶江津作爲“花椒之鄉”,每年這些作物修剪下來枝條的處理都是一個難題,於是他逐步把公司產業鏈向上遊延伸,將剪掉的花椒枝條利用起來,將其炭化成活性炭原料。劉必衍介紹說,江津有50多萬畝花椒基地,每年剪掉廢棄的枝條超過20萬噸,如果將其全部利用,就可生產出2萬噸活性炭成品,按每噸1.5萬元計算,就能新增3億元產值。這樣既增加了公司收入,也給農民帶來額外收益,同時也把環保問題解決了,一舉三得。

  8年來,劉必衍執着於環保事業,他帶隊的公司成爲國內唯一同時擁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後工作站的活性炭企業,參與制訂了《室內空氣淨化活性炭》等國家標準,取得了包括3項發明專利在內的20多項專利技術,其酒用活性炭、食用油用活性炭,佔到了全國同類產品七成以上市場份額。

  在《創業英雄匯》節目現場,劉必衍帶來了一個小實驗,將自己生產的活性炭與普通活性炭相比,呈現出的吸附效果讓現場嘉賓爲之讚歎,但有投資人臨時給他出了一道考題,讓他把另外一杯渾濁的水再次進行淨化,觀察效果。面對挑戰,劉必衍的實驗結果能否讓大家心服口服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