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年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來到了佛羅倫薩,這個年輕人就是拉斐爾。拉斐爾當時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窮小子,但接下來它將打亂整個文藝復興的格局。

  拉斐爾·聖齊奧

  Raffaello Sanzio

  1483年-1520年

  意大利畫家、建築師,與列奧那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

  佛羅倫薩那時正進行一場世紀對決,當時佛羅倫薩市政廳要裝修一面牆,而作爲軟裝界一哥的達芬奇理所當然的接下了這個單子。有意思的是市政廳把達芬奇對面的那堵牆交給了他的死對頭米開朗基羅。

  於是這場battle便吸引了全城人的目光,當時兩人分別向公衆公佈了他們的創作草稿,你在那個時候草稿就相當於現在的電影預告片一樣。

  達芬奇battle米開朗基羅

  這就像是一針雞血,羣衆的胃口徹底被吊了起來。所有人都想通過這次對決,看看誰纔是文藝復興一哥。但是誰都不會想到真正的一哥居然就是站在人羣中的這個無名小卒。

  拉斐爾《自畫像》

  當時拉斐爾也看到了這兩部“預告片”,他深深體會到了自己和兩位大師之間的差距,接下來他做了一個決定:抄。

  拉斐爾的模仿不是簡單的山寨,他不僅找到了兩位大師的精髓,而且還帶着自己的風格。通過不斷的臨摹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他發現達芬奇的精髓在於人物的表情,但米開朗基羅的精髓則是肢體語言。

  拉斐爾的個人風格也是很強烈的,分別是摳細節和柔美。

  《尤里烏斯二世》

  看他給教皇畫的這幅肖像畫《尤里烏斯二世》,連椅背上的金屬製品的反光都畫了出來,如果湊近看,甚至能看到教皇身上天鵝絨面料柔滑光亮的質感。

  他畫的肖像畫總能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他筆下的人物,無論男女都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扭扭捏捏的感覺,每個人都像瓊瑤劇裏的人物。

  拉斐爾《聖母瑪利亞的訂婚》1504 米蘭布雷拉美術館

  將這幾種風格融會貫通之後,拉斐爾開始選擇創作題材。他並沒有選擇那些生僻的神話故事,而是選擇了當時最大衆的一個形象聖母瑪利亞。

  拉斐爾《格蘭杜卡聖母》1504 佛羅倫薩彼第宮帕拉蒂納美術館

  達·芬奇 《麗達與天鵝》1506年

  據說這些聖母的表情都出自於達芬奇的《麗達與天鵝》。拉斐爾的聖母一經推出就成爲了爆款,頓時轟動了整個佛羅倫薩。當時人們甚至用他畫的聖母來稱讚女孩子的美貌:“你長得和拉斐爾的聖母一樣!”

  爲什麼拉斐爾的聖母那麼美?他曾在一封信裏面寫道:“爲了創造一個完美的女人,我必須要觀察許多美女,但是由於美女難求,我只能按照我頭腦中的理念去創造。”

  《椅上聖母子》(Madonna della Seggiola(Sedia))

  也就是說拉斐爾畫的女人先是集合了許多美女的優點,然後再把他們加上一層美顏的濾鏡,也就是說他畫的美女三分真七分皮。

  《聖母子》(The small Cowper Madonna)

  《安西帝聖母》(The Ansidei Madonna)

  就這樣拉斐爾瞬間變成了美麗的製造者,他的出現一下子打破了有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各佔半壁江山的格局。對於那些富豪來說,頂級畫師一共就那麼兩個,一個動作很慢,還不能保證一定就能畫完,跳票爛尾率在80%以上;另一個脾氣暴躁,長得還醜,萬一沒有按時結賬給他,可能會跑到戰場上向你追債。

  這時候突然出現一個脾氣又好長的又帥,畫誰誰美的人肉美顏相機,那你說誰的生意會更好一些呢?

  拉斐爾在佛羅倫薩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但他和兩位前輩之間依舊存在着差距,因爲那兩個怪物實在太強了。

  《創世紀》

  《聖殤》

  《大衛》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聖殤》,還有在佛羅倫薩中心廣場的巨大的裸男《大衛》隨便挑一個出來都能秒殺別人所有的作品。

  《最後的晚餐》

  《蒙娜麗莎》

  而達芬奇就更不用說了,他用業餘的時間也能夠畫出《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這樣的傳世之作。

  拉斐爾要在短時間內趕上他們只有一個辦法:抱大腿。於是拉斐爾馬上鎖定了他要跪舔的對象教皇尤里烏斯二世。

  《雅典學院》

  拉斐爾抓住了這個機會,獲得了教皇的一個大訂單,爲他的私人辦公室製作軟裝。這個訂單成就了他一生最著名的代表作《雅典學院》。

  這幅畫取材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辦的雅典學院的故事,拉斐爾腦洞大開的把歷史上出現過的思想家們都聚集在了一起,開了一場超時空學術研討會。

  說這個大寶劍男他是亞歷山大,站在他旁邊的這個禿子是蘇格拉底

  站在中間的柏拉圖(以達芬奇的畫像爲藍本)手指天空,表示一切均源於神靈的啓示;亞裏士多德(布拉曼特爲原型)手掌向下,好像在說明:現實世界纔是他的研究課題。

  這個數學家名叫畢達哥拉斯,圖中白衣飄飄回頭望月的是拉斐爾的女朋友。

  這個拿圓規的就是歐幾裏得。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像一灘爛泥一樣的老頭第歐根尼,他奉行的人生哲學就是“像狗一樣活着。”

  這一次拉斐爾直接把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本人致敬到了畫上,當然他怎麼可能放過這個名留青史的機會,在這裏他把自己的臉也塞了進去。

  這也是這三個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同框出現在畫裏。通過這幅畫拉斐爾證明瞭自己不僅能hold住小清新,也同時可以hold住大場面。隨着這幅壁畫都完工,拉斐爾真正趕上了他的兩位前輩,成爲和他們齊名的“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獲得成功,除了過硬的業務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超高的情商。光憑他能夠和每個客戶搞好關係,這件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辦到的。

  拉斐爾與瑪麗亞訂婚

  教皇尤里烏斯二世死後,新任的教皇利奧十世也很喜歡拉斐爾,還爲他說了一門親事。不過拉斐爾明顯對這個女人沒有感覺,但又不好意思拒絕,所以婚事定了還卻一直不結,直到他死了,這姑娘還是他的未婚妻。

  《福爾娜爾娜之像》

  在這個期間拉斐爾和一個麪包師的女兒打得火熱。拉斐爾死的時候只有37歲,有一種說法說他其實是死於縱慾過度,拉斐爾本該傳奇的一生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畫上了句號。

  《披紗巾的少女》

  拉斐爾死的那天正好也是他自己的生日,而且那天也是耶穌的受難日,可能上帝也想請他爲自己畫一幅肖像畫吧。

  《被釘在十字架的基督》(The Mond Crucifixion)

  拉斐爾死後葬在了萬神殿,他的墓上寫着這樣一段話:“拉斐爾長眠於此,他生,大自然被他征服;他逝,大自然隨之而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