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這是『1』,12345的『1』……」,「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了,你怎麼又犯同樣的錯誤……」這兩個場景,對大多數為人父母者來說,大概不會陌生。

前者是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耐心教導」,而後者則是憤怒的父母對犯錯孩子的指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個場景中的孩子都會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說什麼。教育孩子時,請少說廢話,不要像念經似的喋喋不休。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啟蒙時,切忌「喋喋不休」

「這是1,12345的1」,「這是紅色,紅旗的紅,紅汽車的紅」……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啟蒙時,總是喜歡不厭其煩地用不同方式對孩子說上N遍,但孫瑞雪稱,這樣的方式並不妥當,因為學齡前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給他們傳授知識時,語言要非常簡潔,讓孩子「一聽瞭然」。

很多父母訓斥孩子時「排山倒海」,但他們忘記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長、複雜的語言,往往會他們感到困惑。因此,家長在給幼兒啟蒙時,也要控制自己的「廢話」,在孩子看到數字或是顏色時,只需簡單地告訴他們具體數字或顏色,先讓孩子「對上號」,然後再考慮如何深化。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孩子哭時,三句話最實用

孩子哭鬧,恐怕是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了。三歲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難用所謂的「道理」去說服他們,也很難給他們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孩子哭時,一般是因為他們的情緒需要得到宣洩,等孩子哭完了,也就萬事大吉了。」

建議,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採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第二是告訴孩子「如果你難過,就哭吧」,第三是告訴孩子「如果你哭的話,我會陪著你的」。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麼委屈,父母總會陪伴在身邊。在感受到「撫慰」後,幼兒的情緒就會較快平復。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批評時,需隔離人與事

「『你怎麼又做錯了』、『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你為什麼不記住』……這些話,是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的『常用語』。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種表述方式除了宣洩自己的憤怒以外,既不能改變孩子犯錯的事實,也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對孩子的一味指責,只會使孩子覺得「我不夠好」,時間一長,孩子勢必會產生恐懼和自卑心理,難以獲得「成長的能量」。建議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離開,不能一味說「你這不好那不好」,而應該說「你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或者「你這樣做不對」。這樣,才可以使孩子明確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在諮詢中發現,許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並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錯誤行為,只不過是「導火線」而已。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有些是源於家長童年時的「心結」。心理學實驗發現,不管是人和動物在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時,總是重複自己幼時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就曾歸納道:「當孩子被父親打時,他毫無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復仇,是從自己當了父親開始的。」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那麼,請控制你的廢話。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不要對孩子傾瀉自己的情緒」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就足矣。「還有一點,請父母記住要蹲下來跟孩子講話,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