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定格在2007年11月19日,一代皮影戲藝術家、山東皮影戲傳人李興堂因病去世,享年75歲。他帶着一肚子的“戲”,一生的夙願,離開了他魂牽夢繞皮影舞臺。如今曲終人散滿腹故事成往事......

  1999年年,皮影戲陪伴他度過了50多年,而如今李興堂卻爲身邊

  無傳人而惆悵

  2000年,雕刻的皮影《蝴蝶》栩栩如生

  1998年,李興堂在皮影戲中找到了自我

  1998年,山東皮影戲第三代傳人李興堂老人的家就坐落在濟南市經三路50號一個簡陋雜亂的小院裏。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裏,鏡框裏鑲的,箱子裏、影集裏裝的全都是栩栩如生的皮影影人。面對它們,你顯然會感到小屋內堆積着沉甸甸的皮影歷史。

  也許是命運安排,還在他七八歲時,唱西河大鼓的父親就與當時濟南著名的皮影藝人李福增結爲把兄弟,皮影活靈活現、生動逼真的表演簡直讓他如醉如癡。16歲時,因家境貧困,他拜在李師傅門下學藝。慢慢地,他了解了中國皮影藝術的歷史……

  1999年,許多外國友人慕名前來目睹李興堂皮影戲的風采

  1999年,在不到兩米長的皮影戲影幕上,李興堂“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1999年,沒有戲場子了,李興堂和老伴有時就在不到10平方米的家裏擺臺,爲遠道而來的中外朋友表演

  師傅告訴他,濟南的皮影戲是師傅的父親李克鰲1917年從山東鄒縣一路逃荒帶來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在4年的學徒生涯中,白天爲師傅家幹雜務,晚上才能幫着師傅演出。但他處處注意模仿師傅的吹拉彈唱,並經常在深夜忍着陣陣睏倦畫影人、刻影人……學徒期滿,他刻進心血和汗水的100多套影人,其藝術功力的確讓師傅大吃了一驚。

  1999年,李興堂與老伴在家搭戲臺,掛幕布

  1999年,幕後忍不住,繞到幕前探個究竟

  1999年,老外跟李興堂學着擺弄皮影戲

  1952年,出了徒的李興堂在西市場擺開了場子,其精湛技藝使他的皮影戲演得真是“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能容納200多人的場子裏場場爆滿。那年月,他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使不完的勁。不演出時,他的全部身心都撲在了硬如塑料板的牛皮上,畫影人,刻影人,塗彩,構思……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多年刻的1000多件影人在“文革”中竟以“四舊”被毀之一炬。當時,聽着牛皮燃燒時發出的“吱吱”的聲響,聞着那刺鼻的氣味,他哭得死去活來:那是在燒他的心!

  1999年,老李還是個戲迷,清晨他常去公園來上一段

  2001年,過去在趵突泉的演出給泉城市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2000年,李興堂用了一年的時間,雕刻完成了《紅樓夢》皮影系列百件作品,並掛在院子內的牆上辦展覽

  1999年,李興堂又一次專程從上海買回了做皮影用的好皮子

  然而,火併未燒掉他對皮影的執著。熬過漫長的十年,他再次想把皮影這民族藝術的瑰寶發展起來。於是,他和老伴省吃儉用,用微薄的工資到上海買來上好的牛皮,然後絞盡腦汁地回憶一幅幅被燒掉的影人,一絲不苟地畫、刻……終於,長13米的《水滸》一百單八將人物長卷誕生了,兩幅各長13米的古老皮影誕生了,全套的《西遊記》、《東遊記》、《封神榜》也擺在了案頭,他的皮影又達到了1000多件,藝術上的創新也使其皮影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大獎,因而也吸引了全國的皮影專家紛紛前來一睹其藝術風采:1998年9月,國務院科評組成員、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副主任、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張道一先生來了;同年10月,上海博物館的莊永貴老先生來了,並告之該博物館還收藏着他1957年的皮影作品,這給了他一個意外的驚喜,他“文革”前的作品還“活着”。

  1998年,一件件惟妙惟肖的皮影就是這樣伴隨着他的艱辛走上舞臺

  1999年,爲了把皮影藝術留給後人,李興堂將130多件皮影作品彙集成《山東古老皮影集》。雖了卻了一樁心願,但他卻爲昂貴的出版費而發愁

  1999年,抱着一把三和絃,李興堂在家操練嗓子

  1998年,到40年前擺臺表演的地方找感覺,李興堂感慨萬千

  雖然皮影戲終究日漸冷落藝術“化石”,但也沒有動搖他執著的心,因爲外國友人也酷愛他的皮影。近幾年,美國、丹麥、比利時、瑞典等許多外賓或觀看他的皮影展覽,或直接到他的小屋,給他拍照,讓他表演,要皮影作品。這使他漸漸明白了:藝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由此他堅信,皮影定將是中國未來的藝術“化石”,他將傾盡全力使這“化石”變得更加完整、精美,以饋後世華夏子孫。

  2007年,一直跟隨父親學藝的李衛在父親的靈前發誓:要接過父親的刻刀,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三國演義》的雕刻,守護父親是手藝,古老的皮影戲發揚光大

  如今曲終人散滿腹故事成往事......

  李興堂

  文藝

  一個人的孤單

  皮影戲作爲融繪畫、雕鏤、音樂、操縱、演唱於一體的民間藝術,據傳起源於漢武帝時期,到宋代時已成爲頗受民衆喜歡的戲劇形式之一。至元代,皮影戲流傳國外,並被西方戲劇史家斷言“中國的皮影戲是電影的開山祖”。

  ——江浩 圖/文

  江浩

  JiangHao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濟南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十佳新聞攝影記者”,連續三屆“華東新聞攝影十佳”,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紀實攝影人才培訓項目”創作導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現爲濟南日報主任記者。

  作品獲得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人類貢獻獎”攝影一等獎,中國國際新聞攝影(華賽)銅獎,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銀獎、銅獎,全國優秀新聞攝影作品年賽銀獎、銅獎,山東省政府泰山文藝獎等。出版紀實攝影專集《生存》,《戲與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