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德非彼德,清華大學錯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

清華大學的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於周易乾坤二卦,卦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914年冬,梁啟超先生來清華演講,講題為「君子」,援引中華文化經典文獻《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並把此二卦辭作了如下的詮解。

「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學 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 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猶舟之航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順風而後帆,登岸無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君子責 己甚厚,責人甚輕。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蓋惟有容人之量 ,處世接物,坦然無所芥蒂,望之儼然,此所以為厚也,此所以為君子也。」

後來清華人就把這八個字當成了校訓。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梁啟超、清華人,都把「厚德載物」的「德」理解為「道德」或者「品德」,這是用今天的詞義來理解古文的意思,造成誤解古文的常見原因。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和做事原則。 然而,《易經》中的「德」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事物現象的「特質」、「本性」、「屬性」等。所以在《易經》中才會有「天德」、「地德」、「龍德」、「君德」等說法。

例如:

(1)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2)龍德而正中者也。

(3)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4)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易經》中有三處談到「地德」,它共有三個特性:一是「厚」,如例(5);二是「無疆」,如例(6);三是「方」,如例(7)。「坤」為「下」,指「地」。

(5)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6)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7)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例(6)的「坤厚載物」,與「厚德載物」的意思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指大地的特性,意為「大地寬厚而能承載萬物」,與君子的道德修養毫無關係。

所以,如果把「厚德載物」理解成「君子」的道德修養,那就與原意大相徑庭,南轅北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