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曰:“騰入覲將還,故來相辭,何見拒也?”承曰:“賤軀暴疾,有失迎候,罪甚!”騰曰:“面帶春色,未見病容。”承無言可答。騰拂袖便起,嗟嘆下階曰:“皆非救國之人也!”承感其言,挽留之,問曰:“公謂何人非救國之人”騰曰:“許田射獵之事,吾尚氣滿胸膛;公乃國之至戚,猶自殆於酒色,而不思討賊,安得爲皇家救難扶災之人乎!”承恐其詐,佯驚曰:“曹丞相乃國之大臣,朝廷所倚賴,公何出此言?”

  騰大怒曰:“汝尚以曹賊爲好人耶?”承曰:“耳目甚近,請公低聲。”騰曰:“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論大事!”說罷又欲起身。承知騰忠義,乃曰:“公且息怒。某請公看一物。”遂邀騰入書院,取詔示之。騰讀畢,毛髮倒豎,咬齒嚼脣,滿口流血,謂承曰:“公若有舉動,吾即統西涼兵爲外應。”承請騰與諸公相見,取出義狀,教騰書名。騰乃取酒歃血爲盟曰:“吾等誓死不負所約!”指坐上五人言曰:“若得十人,大事諧矣。”承曰:“忠義之士,不可多得。若所與非人,則反相害矣。”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董承祕密接受漢獻帝劉協的“衣帶詔”,與王子服等達成祕密商議消滅曹操之策。此時,西涼太守馬騰求見。董承託病不見,引起馬騰不滿,出言譏諷。董承不得已,與馬騰見面。在兩人交談過程中,馬騰說出了對曹操的痛恨。董承知馬騰忠義,便將漢獻帝的“衣帶詔”給馬騰過目。隨後,馬騰便與董承、王子服等人結盟,共同商議除掉曹操之策。

  與真實的歷史相比,小說中的這一故事情節可謂是有真有假。首先,西漢獻帝劉協的衣帶詔的確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後漢書·獻帝紀》亦稱:“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從以上這兩段記載既可以看出“衣帶詔”確爲歷史的真實,同時也可以瞭解接受參與此事的具體人數。小說中提到參與此事的有董承、王子服、種輯、吳碩、吳子蘭、馬騰和劉備這七人。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份名單上卻少了兩個人,一個是吳碩,另一個就是馬騰。

  從《三國志》相關傳記來看,此時的馬騰的身份也不是所謂的西涼太守,而是安狄將軍。此外,他也並未來到許昌,而是割據關中,靜觀中原局勢。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怎麼可能參與“衣帶詔”事件呢?這分明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情節。至於說到小說作者爲何要進行如此虛構,答案非常簡單,這是爲後來馬超起兵對抗曹操來做鋪墊的。畢竟馬超是小說作者塑造出來的正面人物形象,作者不可能將馬超不顧父親馬騰死活而起兵作亂這一史實進行塑造,否則將徹底顛覆馬超的人物形象。因此,作者不僅將馬騰的真實面目進行了全面改造,同時也將馬超起兵作亂的真實原因進行了虛構,這也算是作者的煞費苦心之舉了,一切都是爲了馬超。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