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網百鳴計劃專稿(作者|劉凡):前幾日一年一度的全國雙創周剛剛落幕了,作為其重要的承載體與衍生產業的孵化器行業在這幾年的雙創浪潮下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那麼經過這幾年的爆發,如今孵化器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發展節點了呢?未來的行業趨勢與變化又是什麼呢?

一鳴網深度專題報道「百鳴計劃」也多次深入頭部孵化器平臺,思考洞悉孵化器行業的未來。本期創客邦總經理卓強將聚焦孵化器的另外幾個不同層面,思考行業發展的不同路徑,同時提供更多角度發現行業變化和未來趨勢。對於在行業深耕多年,從最初做產業園起家的創客邦來說,卓強對孵化器行業的現實困境以及未來趨勢也做了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資本寒冬是淘金的篩子

幾年前我們見證過「千團大戰」的團購資本大戰,也目睹過瘋狂補貼的外賣之爭,還看到過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在馬路上飛馳,但如今這些都已漸漸歸於平凡。資本遇冷,企業融資困難,是如今創業者說的最多的話題。而作為創業前端的孵化器行業,也許更能感受到這股明顯的寒意。

因此卓強也更能體會到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他認為資本寒冬主要是兩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資本方經過前幾年的爆發,盲目和狂熱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如今進入冷靜期,逐漸趨於成熟,趨於理性;另一方面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正在慢慢過去,初創企業數量在大幅下降,同時作為被投方的企業也如共享單車行業一樣正經歷著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

事實上,近年來的創投事件主要集中在互聯網等新興經濟領域,但如今互聯網作為工具性的應用已逐漸被開發殆盡,移動互聯網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也基本見頂。因此行業火熱有資本的推動,如今歸於沉靜則除了資本的冷卻更有著不可逆轉的商業規律。對於創業者和初創企業來說,資本寒冬顯然不是個好現象,但卓強對此卻有不同的理解。

卓強表示:「我認為資本寒冬只是針對前期過熱的一種冷卻,不代表優質的項目融不到資,優質的項目仍然是好項目,是可以融到資的「。事實上,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醫藥等技術門檻較高,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領域,好的項目,好的企業依然很多,拿到融資的同樣是這些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的企業。

因此,對於過去甚至僅僅憑藉一兩個概念就能獲得高額投資的資本狂熱不同,如今只有真正具有一定市場,擁有可預見的市場應用的產品才能打動投資者的心。一鳴網創業蜂巢的投融資數據同樣顯示,企業服務和生物醫療以及硬體製造,這些門檻較高應用前景廣闊的行業佔據了2018年上半年投資領域的前幾名。

卓強表示,創客邦過去也經歷過瘋狂投資的階段,但現在已經在數量上對投資企業進行了大幅壓縮。由於對企業的前期評估和發展進行了更為嚴格的把控,反而投資的成功率更高,效益也更好了。

可以看到的是,盲目的資本狂熱時代已經過去,投資方越來越謹慎,對創業企業來說面臨的生存壓力也會更大。為了爭取發展,獲得融資,企業會更加註重自身發展,顯然這有利用提升整個社會的資金和資源利用效率。因此資本寒冬不見得就是件壞事,相反它更像是一把淘金的篩子,篩選出更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

資源整合能力是孵化器的核心競爭力

進駐孵化器的企業大多可能並不十分相似,甚至可能是來自完全不同的幾個領域,即使是同一類型的企業可能業務上也沒有太多的交叉點,比如兩家同做人工智慧的企業,一家是做視覺圖像的,一家是做語義識別的,不僅業務沒有任何交叉,需要的服務也可能大不相同。

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卓強表示,做企業離不開的是人、錢、物、市場、公司的架構、股權等等這些方面,因此雖然企業業務大都不同,但是他們依然具有相當多的共性,針對這些共性創客邦可以提供標準化的共性服務。例如基本的辦公空間、工商註冊等等。

針對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卓強表示,創客邦同樣有一套自己的解決:「創客邦在2013年就開始做眾創空間做孵化器,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方案,能夠滿足絕大部分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他解釋道,目前創客邦有67個基地分佈在全國各地,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這些全國經濟中心有,像武漢、鄭州這樣的區域經濟中心同樣有。因此在全國範圍內,去外地出差,只要當地有創客邦的基地,用戶就可以享受到原來的同等服務。同時,如果企業需要一些創客邦提供不了專業類服務,比如在武漢做生物醫療的企業需要專業的醫學實驗室,那創客邦就會幫他聯繫整合其他基地或機構,比如和張江(上海生物醫療產業聚集地)基地或者一些相關的大學或者實驗室,最終為企業獲取它想要的服務。為此創客邦也和多方機構以及學校達成了相應的合作協議。

通過這種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創客邦不僅能幫助企業獲得更優質的服務,同時還能拓展服務範圍,延長服務產業鏈。

同時在企業融資方面創客邦還建立了「優天使」和「優成長」兩隻創投基金,「優天使」主要是幫助初創型的企業獲得最初的發展資金,一般是幾十或者幾百萬的小額投資,投資週期相對較短;而「優成長」主要是面向一些已經具有一定市場規模的成長性企業,投資週期也相對較長,比如A輪投資,到C輪或者D輪甚至IPO了創客邦才會選擇離場。

卓強表示,他認為這種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是創客邦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只有上通過把硬性的資源配置和深度的軟性服務相結合,孵化器才能真正擺脫「二房東」的形象,參與行業上下游的的產業鏈,提供更多具有附加值的服務,從而提升孵化器的競爭力。不得不說在如今同質化和「房東」化的孵化器行業,這種改變或許正當其時。

前端的企業招商和盈利週期長是行業的共同難題

招商難不僅僅是孵化器的一大難題,它長久以來也是各地政府費盡心思想要謀求的,尤其是各地的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力圖通過稅收、租金、配套服務等一系列方式招攬企業入駐,從政府的角度其實我們就不難看出企業招商的困難。

而對於處於更前端更早期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來說,企業招商主要難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企業入駐難,一個是篩選企業難。

前者主要通過各種方式獲取企業入駐資源。對比十幾年前,大眾創業更多的還是像阿里巴巴成立之初時租用的一間商品房那樣的家庭辦公,等企業有一定規模了才會選擇辦公室辦公。但如今專業化、流程化的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大大改善了企業的創業環境。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從2014年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後,各地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如今同質化和類型化嚴重,有媒體甚至稱之為「雞窩比雞還多」。以至於有的孵化器通過大打價格戰來搶奪用戶,結果低價獲取到了用戶,提供的卻是閹割了的廉價服務。

孵化器是一個十分注重後續服務的行業,不得不說此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競爭方式不僅很難讓孵化器獲取相應的收益,反而會讓創業企業認為孵化器只是一個包水電費的辦公室。

因此前文所述的資源整合和延長服務鏈其實就是孵化器差異化競爭的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像人工智慧、生物醫療等技術類的企業,他們對於這種額外的專業服務有著很強的需求,而不僅僅只是坐在辦公室裏辦公。因此對於提升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這種差異化的服務是一種非常好的非對稱優勢,所以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也就成為了孵化器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吸引企業入駐其實就是企業用戶對孵化器的篩選,而篩選難,則是孵化器對企業用戶的篩選。篩選入駐企業除了關乎具體的經濟效益,它可能還會影響整個孵化器的運營效率。

在企業篩選上,卓強表示創客邦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主要是出於三個方面的考量:市場、團隊和行業門檻。卓強表示,企業的目標市場要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包括目前的還有未來的:另一個方面是企業的團隊構成,要有相對完整的成員結構,尤其是創始人的背景,例如像二次創業和做過企業高管的創客邦會重點考慮;再者就是企業的市場門檻,例如像人工智慧、硬體製造等門檻較高的領域就會是創客邦所重點關注的。同時一些其他因素,像競爭對手的情況、資金規劃、公司發展計劃等等也是著重考量的地方。

卓強表示,孵化器面向的都是一些初創型企業,企業存活率和抗風險能力都比較低,因此相對來說支付能力也比較弱。但是如果創客邦看好企業的未來發展,則會依然跟隨企業,因此可能會導致投資週期過長,拖累整個孵化器的運營效率。這也是為什麼篩選入駐企業對於孵化器是個極其重要的環節。但其實投資週期過長所引發的問題其實是可以通過規模化的方式來解決的,同時前文說到的拓展服務鏈也能有效緩解收益期長的問題。

行業面臨重新洗牌,規模化和專業化是未來趨勢

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樣,行業大規模爆發之後,缺乏差異化的企業如今正面臨重新洗牌的巨大壓力。

事實上卓強對行業的未來發展還是很樂觀的,他認為前幾年行業處於早期的爆發期,是一個「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階段,如今不管是行業也好,還是用戶企業也好,還是所謂的資本寒冬也好,大家都逐漸趨於成熟和理性,同質化的孵化器正面臨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因此要麼進行服務升級,要麼被淘汰。這不是殘酷,只是客觀的商業規律。

行業升級的方方向強認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規模化,一個是專業化。

規模化意味著孵化器要有一定的數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不能僅僅是一個個單獨的辦公空間,而是要和其他區域的孵化器(同一公司的)資源共享,信息互聯,同時將服務標準化和全面化,不論是在哪個區域的孵化基地,用戶企業可以享受同樣的服務,最終形成一個以點匯面的規模效應。

除了孵化器之間的互聯,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結合當地產業,因地制宜地做相關的配套服務,融入產業內,在區域內和當地產業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妄圖「平地起高樓」,脫離區域產業,孵化器的企業篩選只會難上加難。

全國範圍和區域產業的規模化不僅意味著孵化器具有了更強的聯繫、更高的吸引力,同時也意味著風險承受能力的提升——一家孵化器的困難可以同時分擔到規模化了的其他孵化器上,就如同壓強和壓力的關係。

除了降低風險,規模化帶來的企業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卓強表示,例如WeWork,基本形成了全球範圍內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目前最新估值已接近200億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眾創空間,也是國內總多同行的標杆。

卓強認為孵化器行業的另一大未來即是專業化。它不僅包含了服務的專業化,更多的還包含孵化器所服務的行業類別。「未來肯定是像專門的人工智慧孵化器,或者專門的移動互聯網孵化器會更具有競爭力,總的來說,行業越來越垂直細分是未來趨勢」,卓強認為,比之一攬子的無差別(針對入駐企業類別而言)服務,專註某一細分領域的孵化器會獲得較大優勢。事實上的確如此,而且行業基本已對此有了一定共識。專註垂直細分領域有利於孵化器的優勢積累,同時提供的相關服務也更標準化和專業化。

在形成一定的規模化和專業化之後,卓強表示,孵化器更多的將不再僅僅只是前端的創業摸索之地,而是成為稍具市場規模的企業成長平臺,眾創空間將更多的承擔「從0到1」的前端作用。卓強認為,面臨重新洗牌的國內孵化器行業未來也將很快出現具有代表性的「獨角獸」企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