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是豈有此理!

近幾日在某論壇跟網友討論新能源汽車自燃現象,談到特斯拉和蔚來的自燃事件會對整個新能源行業帶來怎樣的不良影響?

某車企工程師表示:只要輿論能引導社會理性客觀的看待自燃事件,就不會對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產生嚴重不良影響,自燃事件發酵到這種地步,媒體要負相當多責任。

支持他這樣說的論點是,每年自燃的燃油車有數百起,但是鮮有媒體報道,但是隻要電動車以出現就成為了上升到行業危機的層面。

我們之前就說過,在出行安全的問題上,不要指望企業能有多麼高的道德水準。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1張

電動車自燃是新鮮事兒?

這次特斯拉和蔚來發生的自燃現象,之所以引起如此廣泛的爭論,怕是和他們自身品牌的高端定位有很大關系。換個豪華品牌的燃油車自燃,我相信同樣能引起較大的關注度。這是認知差異形成的現象,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這種高端品牌是不應該出現一些低級問題的。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2張

想必業內人都有了解,電動車自燃並非是什麼新鮮事兒,在去年的時候,某品牌出現自燃現象燒掉了一座充電站,以至於這個品牌在該城市被所有充電站"封殺"。今年初,也有一些新能源產品因為存在自燃隱患被車企召回,檢修電路更換動力電池。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3張

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我們討論新能源汽車自燃的時候,到底是在討論什麼?不管是燃油車自燃還是電動車自燃,這都和產品的品質有很大的關系,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用車不當的行為。然而,編者在調查過之後,發現電動車發生自燃的主要原因大致為:動力電池品質缺陷、過充電、電氣連接失效等問題。也就是說,相比燃油車自燃,電動車自燃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4張

在編者看來,電動車自燃發生自燃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技術不成熟,車企為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盲目追求續航里程,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盲目追求充電速度、提升充電功率,盲目降低成本,換取市場價格優勢。一旦發生自燃現象,就把鍋甩給消費者用車不當,簡直不要個face!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5張

企業對汽車產品安全性重視度不足,盲目追求關鍵技術指標的提升,導致缺乏安全性、可靠性的新能源汽車不斷進入市場。相關部門的監管也是一大問題,尤其是要加強責任追究,嚴懲不合規的生產企業。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6張

近日,我國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20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問題展開了討論研究。但目前並未給出安全性可量化的指標評價。所以,我們之所以討論新能源問題,並不是想指責誰在過去犯下的錯誤,而是希望未來我們能有一個更加健康的行業生態,更加安全的出行環境。

我們包容新興產業,誰來包容我們?

發展新能源的好處多多,以至於舉國上下都在大力推廣,巨大的扶持力度和豐厚的產品補貼,使得一些車企動起了"騙補"的歪腦筋。未來20年,我國將會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的主戰場,我們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已經領先全球,這是一個超車的機會,別玩成一次翻車的悲劇。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7張

今年是電動車新創企業的交付元年,如果我們不正視新能源產品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那麼未來諸如特斯拉、蔚來這種自燃現象將會繼續爆發,而事件發生後,往往是消費者為此買單。長此以往我們耗費巨資推行起來的產業將會被自己親手扼殺,這並非是危言聳聽。

電動車自燃,媒體也要負責任? 新聞 第8張

如果不是因為限行、限號等一些政策,我想沒多少消費者願意購買一臺電動車回家,一些企業在政策利好的溫室中瘋狂滋長,將企業利潤放置首位,棄用車安全於不顧。所以,我們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以性能標準來防止落後企業魚目混珠,更要提升安全標準門檻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這才能促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結論:沒有結論了,就這麼着吧

相关文章